兴十四村 黑土地上的“供给侧改革”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本刊记者 王雪梅 字号:【

  松嫩平原的8月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郁郁葱葱的田野尽情地舒展着腰身,一眼望不到边。驱车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向西北,路途中,脑海里不断想象着夏日兴十四村的模样,探寻着她62年里一路走来的轨迹。

  从62年前36个山东移民落脚北大荒到今天聚集了上万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创业者;从当年一个房无一间、地无一垄、树无一棵的“三无村”到如今涉足农、林、牧、生物制药等多个产业、年收入22亿元的“龙江第一村”;从草棚架子房到今日壮观的村民别墅区……兴十四村一步一步由东北偏僻小村扬名全国。作为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近些年来,兴十四村又是如何求新求变、聚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生产如何实现由追求产量向绿色可持续发展转变,由“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

  绿变金

  行驶了一个半小时,转进林荫路,道路两旁的景观由农田变为高大茂密的树林,兴十四村便在眼前,她的四周像裹了件厚实的绿装。村上三代人种下的樟子松、落叶松、红松、银杏等乔木长得正旺,林木间滋生出浓密的青草。若不是当地人介绍,很难想象这里曾流沙满天飞。

  1.5万亩人工林,森林覆盖率40%,这在东北的村庄并不多见。“1.5万亩人工林经评估总价值6亿多元,每天增值10多万元,成了村里名副其实的绿色银行。”兴十四村接待办副主任马洪军说。昔日“黑风口”,如今绿林萦绕、流水潺潺,1000多座温室大棚种着各种瓜果蔬菜。

  植树造林、改土造田、挖渠筑坝、购买农机、打井抗旱……60多年愚公移山式的苦干,兴十四村硬是把4万多立方米河泥,搬到了3300亩贫瘠的耕地里,把600多亩高低不平的沙土地变成了良田,“靠天吃饭”成了历史,良好的生态环境保证了有机谷物的生长,为绿色有机农业发展留足空间。

  记者走进占地2.4万亩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只见一个圆滚滚的、硕大的大西瓜引来了无数参观者的目光,园区副主任刘宏伟介绍,这个西瓜重135斤。园区里,香瓜、番茄硕果累累,蝴蝶兰、芙蓉、海棠各种名贵鲜花争芳斗艳,“沙土变为绿洲,绿洲又成了田园。”刘宏伟说,园区示范种植作物18大类105个品种,应用各类技术33项,马铃薯最高亩产达到10386斤,超大西瓜最大超过150斤,南瓜最大的达到336斤。温室大棚种礼品西瓜、香瓜、草莓、食用菌等高产量、高效益品种40多个。草莓平均每斤销售价在20元以上,每栋大棚纯收入5万元以上;种植香菇每个棚纯收入就能达到9万元。“1亩棚室的经济效益能顶100亩农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也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近几年我们发展有机农业,园区全部采用‘3+2’生产模式(即空气、水、土壤无污染,不使用农药和化肥),打有机牌,走特色路。有机食品认证品种有水稻、红小豆、白芸豆等10余个,认证绿色食品标识4个。”刘宏伟颇为自豪。

  在兴十四村万亩有机水稻生产基地,稻浪翻滚,传来阵阵清香,一片片翠绿尽收眼底。村委会委员、富华农场场长王守海介绍,近几年来,村里用第二、第三产业赚的钱投入第一产业2个多亿。从2004年起,村里在沙包地上采用井灌进行旱改水试验,2009年开始种植有机大米,到今年,全村种植有机水稻1.5万亩,平均亩产达到1313斤。王守海告诉记者,目前有机水稻已与广州大积和、上海澜之源等20多个企业集团建立了合作关系,与广东客商签订了1万亩有机水稻的订单,有机大米在北京、上海、广州每斤最高卖到160多元。2015年以来,兴十四大米销售每年已超过1亿元。

  王守海介绍,为了在有机农产品上谋求更大的发展,登上更大的台阶,兴十四建成3000吨库容的精品粮食仓储库和1万吨库容的有机果蔬智能保鲜库,建成日光节能温室和阳光大棚1331栋。先后购置大型喷灌设备100多台套,耕地实现100%高效、节水喷灌,温室和大棚内全部安装了高效节水的滴灌设备。通过实施土地整理项目,建设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2万多亩。投资5000多万元建成兴十四大型农机专业合作社,拥有各类先进农机近600台套,作业面积辐射兴十四村及周边耕地40多万亩。土地全部实现连片种植,规模化经营,全村耕地由村里2%的劳动力种植,98%的劳动力成为二、三产业工人。

  与此同时,兴十四建了3个工厂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增加附加值;结合兴十四优势,大力发展以四季采摘为主导的旅游产业。兴十四村党总支书记付华廷告诉记者:“全村2.4万亩耕地全部实现了精准机械化作业和高效节水喷灌,通过大农机、大水利、大科技、大合作、大市场,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农业现代化水平已经走在全国前列。全村有机食品认证面积达到7546亩。按照市场需求调整结构,全部种植优质、绿色、有机农产品,把兴十四村打造成为城市‘绿色大厨房’,努力建成全国有机食品第一村。”兴十四用了十几年时间,走出了传统种植的模式,走向了绿色有机的转型之路。

  兴十四村的现代农业带动了村民致富,去年全村总资产23.5亿元,总收入实现21.1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7.65万元。目前已吸引齐齐哈尔、大庆、甘南、富裕等地128户农民来兴十四承包大棚,示范带动周边300多户农民从事棚室产业,带动全县乃至周边地区现代农业的大发展、快发展。

  销变网

  记者在兴十四村综合服务展示平台“兴村网”看到,大米、杂粮等众多农产品交易信息在实时更新。通过发展电商等现代物流,给兴十四村传统优势产业带来了勃勃生机。

  面对偌大的销售市场,2015年月10月,村里注册资金2000万元,成立了黑龙江兴十四信息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建立了信息化、智能化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兴村网”,自主研发出“兴村”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内容涵盖农村便民服务、电子村务、电子商务、电子农务,提供650多项服务内容,帮助村民由原来的卖产品向卖生态、卖环境、卖安全、卖健康转变。

  在精品粮恒温保鲜库,记者见到了黑龙江兴盛经贸有限公司经理刘艳胜,他自称是新兴十四人,6年前来到兴十四村租大棚种菜,后来通过“兴村网”把销售发展到了互联网上,他的有机蔬菜声名鹊起,近几年不断扩大种植规模,成立了有机蔬菜合作社,目前种植圆葱150亩、香瓜100多亩、马铃薯200多亩。已租400座大棚,种植有机蔬菜400多亩,一年纯收入达到200多万元。今年刘艳胜合作社的圆葱又获丰收,40多万斤圆葱排成一座座小山,正往保鲜库运输储存,准备反季价格高的时候在网上卖个好价。

  “兴村网”已成为辐射齐齐哈尔市乃至东北三省的农村版“阿里巴巴”,现在村里的绿色果蔬、特色杂粮等产品渠道更加畅通,卖得十分红火。

  据介绍,兴十四村运用现代信息、网络、通信技术,为东北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一套完整、综合的解决方案,积极推动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当地农业生产、加工、经营、管理、服务深度融合。通过“网络+实体超市+信息点”商贸模式,采取“共生分利、消费参股”的方式,将原本分散的小农经济聚合在一起。“兴村网”平台发挥东北地区自然生态环境优越、物产资源丰富的优势,以农产品进城服务为重点,加强区域农业大数据平台和农村电子商务生态链的建设,创造出一条“政府得民心、农民得实惠、企业得发展”的多赢发展道路。目前,公司设置市场中心、技术中心、行政中心、物流中心、培训中心5大部门,村里招聘一批学有专长的大学生,现在已有60余人,目前还有加盟信息员、草根物流配送员400余人。

  现在电子商务服务体系业已成为农民“用得起、懂得用、爱使用”的生产生活工具,刘宏伟说,下一步要统筹“农业公益服务、农村社会化服务”两类资源,兴十四在继续做大做强有机大米、大煎饼、葵花、杂粮杂豆的加工产业的同时,通过原有的经销商和“兴村网”电子商务平台,把兴十四村优质特色农产品销往全国,把兴十四村打造成齐齐哈尔市乃至全省最大的“无烟工厂”。

  村变镇

  走进兴十四村,大多游人的第一站是村史馆。记者也是从这里开始,来认识兴十四村。一件件展品,见证了兴十四62年的风雨沧桑,那时的轰轰烈烈似乎犹在眼前,而如今兴十四村又燃起了乡村振兴的激情岁月。

  “乡村振兴是什么样?就是兴十四村的样子!”付华廷信心十足地说。几十年来,付华廷带领乡亲们发展成为拥有35家企事业,集农、林、牧、生物制药、农产品精深加工、生态旅游、房地产开发和国际贸易于一体的国家级大型企业——黑龙江富华集团,形成了“生态农业、链条产业、集团推进、规模经营、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格局。企业不仅实现村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还带动周边6个村,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创业者和务工人员1万多人。

  兴十四村为什么能呈现“雁北飞”的兴旺景象?36岁的马春波是兴十四学校副校长,2003年从齐齐哈尔师范学校毕业就来到兴十四学校,妻子王丽丽也是从齐齐哈尔毕业后来学校任教。他们把在城里生活的父母也迁到村里。走进兴十四别墅区,马春波的家是一栋二层别墅,总面积198平方米,上下共有三个卧室、一个书房和一个客厅,在别墅一楼外侧还有一个车库。马春波说,之所以在村里扎下根,不仅仅是兴十四尊师重教良好氛围,还有这里的呼吸的是1.5万亩人工松林释放的新鲜空气,吃的是绿色、健康的有机食品,居住环境比城里还要好,兴十四村民的日子让城里人都向往。

  近几年,为解决新增人口住房难题,兴十四村把原来的平房全部拆掉,按照标准的5万人口规模的小城镇进行科学规划。在原有136栋农民别墅基础上,又新建村民公寓楼34栋52万平方米,配套建设车库、仓房,完善“上下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同时新建社区服务中心、高中教学楼、食宿楼、敬老院、幼儿园,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日臻完善。随着兴十四发展和产业化的提高,大部分农民已脱离土地当上了“产业工人”,吸纳了众多农村富余劳动力向此聚集,甘南县原音河镇已更名为兴十四镇,整体搬迁兴十四村,一个生态宜居的花园式现代化小城镇已经初步成型。

  “一个好支书、一个好支部、一条好思路、一套好制度”,付华廷道出了一个老典型长盛不衰、不断进取的秘籍,他说:“集体富裕是最适合兴十四的道路,我们不让一个人掉队。我们敢于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摸索出一套与兴十四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适应的生产责任制,即统一管理、分散经营、专业承包、指标到人的联产计酬责任制,这种责任制把劳动者个人的生产成果同他们的物质利益联系起来,促进了集体经济的发展。”

  采访结束时,付华廷兴致勃勃地说,为了把每年秋天堆积如山的秸秆变废为宝,兴十四正在筹划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这个项目占地8.5万平方米,年消耗秸秆60万吨,年发电量4.32亿度,项目建成后将形成中国东北最大的设施蔬菜生产基地、旅游休闲采摘基地,主要生产反季节、超时令、跨区域的绿色、有机瓜果蔬菜。

  夏日的兴十四田野静谧,村民忙碌,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图纸正待通过,很快就将成为现实版;70岁的老支书付华廷心中勾画的更加美好、生态、宜居、文明、富裕、现代的乡村图景,正在夏日的清风中徐徐展开。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