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说杨树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青未了 字号:【

  我钟爱杨树。它生长快,树干直,冠型好,适生范围广,可南可北,可城可乡。

  在众多文学作品中,杨树是伟岸、挺拔、坚毅的代表,象征着希望、活力和坚强的生命力。从先秦到明清的诗词歌赋中,赞美杨树的数不胜数。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我至今能全文背诵。阎维文的《小白杨》更是响彻大江南北,妇孺皆欢。在北方,那些其貌不扬的小老杨,在人们心中无比崇高。《塞北小老杨》用小老杨来歌颂英雄民警,山西妹子《小老杨你好好活着》,在网上网下广为传唱。

  前不久,中央一著名农刊的记者在采访现场突然打电话给我说:“这里一些干部正在逼农民砍杨树,你要为杨树说句话。”我霎时一怔,杨树怎么了?杨树惹谁了?

  一说杨树的生态功能。杨树在全世界都受重视。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下设国际杨树委员会,这是其唯一用单一树种命名的委员会。该组织认为杨树是世界天然林中的优秀树种。一立方米杨树的蓄积,可吸收1.83吨二氧化碳。在应对气候变化、抵御干旱洪涝风沙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中国有杨树57种,自古就有种植,大规模的发展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

  杨树有两大特点,早期快速生长,无性繁殖容易。1980年中国加入了FAO杨树委员会。中国的三北防护林、长江防护林、黄河防护林等重大国土绿化工程,杨树都是主力树种。三北防护林工程40年来,共栽种杨树人工林400万公顷,占同期造林面积的27%左右。三北工程共绿化国土3000万公顷,据测算,吸收二氧化碳23亿吨。除了阻挡风沙,还促进了粮食增产,工程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大为提高。最近我到山西右玉县调研,了解到这个县改革开放以来,森林覆盖率由不足0.3%提高到52%以上,其中主力树种也是杨树。

  三北工程是中国人工林工程的代表,在中国现存7000万公顷人工林中,杨树占20%左右。在生态建设、应对气候变化中,杨树是名副其实的“杨家将”。

  二说杨树的民生价值。人类是从森林中走出来的,人类从诞生以来,其生存、生计就与森林息息相关。

  中国也曾经是世界上的森林大国,但经过近百年的掠夺式采伐,木材在上个世纪70年代成为最短缺的物资之一。造纸需要木材,纸张长期紧缺,1978年恢复高考时,连印试卷的纸都紧缺;火柴需要木材,就产生了无梗火柴,全纸火柴;家具需要木材,在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在林区只有凭结婚证才能配给做婚床的木材……1980年后,中国加入了FAO杨树委员会,国家林业部门大力推广杨树。科研、种苗、栽培技术都上了大台阶,在黄淮平原,杨树6年就可采伐,平均一亩一年可增值1500元以上。

  农民很喜欢种杨树。杨树的速生特性,在中国爆发式增长,大大助力于各类民生需求,中国的人均用纸从80年代的6KG增长到现在的70KG。杨树是做胶合板的主材,现在中国是全球胶合板第一产能大国。在苏北、豫东、皖北、鲁南、鲁北、冀南,产生了大量的种杨富裕户和加工杨树的百万富翁。

  “一家种白杨五年盖新房,一村种白杨生活奔小康”在广大农村广为传颂。

  三说杨树的是是非非。杨树是生态屏障的基础,是民生福祉的活水,杨树不言,是非自有评说。为什么要砍杨树呢?看来奇怪,细想并不奇怪,都是“唯意志论”在作祟。

  杨树也有自身的“缺点”。雌杨性成熟时开花结籽,会产生大量飞絮,会被不食烟火的“高端人”认为是污染而愤懑。其实这是杨树的正常生理现象,是生命力旺盛的特征。杨树生长快,要耗水争取阳光,被有些人认为是抽水机,实质上杨树的耗水在光合作用下形成了干物质的蓄积量。而且,在林业科技工作者推动下,杨树已经有较好的耐瘠薄、少耗水的特性。在右玉县已有五六十年树龄的小老杨,还生机勃勃,茂盛盎然。

  那些动辄就砍、出口就禁的决策,究其根本,还是思想意识的偏差。在笔者看来,对能种什么,不能种什么,要交给农民做主,市场评判。笔者做过多年的林业管理工作,在世界上,政府发文禁止某个树种鲜有所闻。但我们的一些地方经常会有杨树被砍这样的新闻,城市的行道树,交通干线的绿化带,经常因主政者的好恶而变化,因此老见不到大树。有国际人士说,中国是见不到大树的国家。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国农业农村的快速发展,中国林业的快速发展都是在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群众意愿的过程中实现的。那种唯意志论的面子工程,时时处处都在给人民的利益带来损害,我们的干部,特别是跟农民打交道的干部,要多一些引导、示范,少一些强制、命令。砍不砍杨树,多认识一下自然规律,多看一看市场需求,多问一下农民意愿吧。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