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特色产业扛起扶贫“大梁”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产业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础,是决胜的根本,是精准脱贫“五个一批”中的“第一工程”。开展精准脱贫之初,湖北190万建档立卡贫困户、590万贫困人口中,需要靠产业脱贫的就有110多万户、300多万人;目前还有203.8万贫困人口,需要靠产业脱贫的有110多万人。庞大的群体以及绝对的占比,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产业放在第一位。湖北省在产业扶贫特别是特色产业扶贫中,做好“五个坚持”,努力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

  坚持科学实在选产业。一是处理好市场与“市长”的关系。加强市场研究,摸清市场规律,依靠主体带动,少些行政干预,少干“三拍”的事。二是处理好应急与谋远的关系。巩固提升优势产业,培育壮大主导产业,精准扶持新型产业,确保农民收入不断档、能增加。三是处理好愿望与实际的关系。既要高点引进,也要顾及实际,立足禀赋,不能蛮干。在具体工作中,一要突出特色化。进一步突出规划引领,适当地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坚持适合什么就发展什么,努力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人新我奇”的发展格局。二要突出绿色化。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增加绿色、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加快推动绿色高产高效创建、有机肥替代化肥、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石漠化综合治理等一批重大项目在贫困地区落地实施,创新筛选老果(茶)园改造、绿色防控、减肥减药、猪-沼-菜(果、茶)等一批关键农业绿色生产技术在贫困地区落地应用。三要突出品牌化。重点打造贫困地区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地方品牌,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企业品牌,充分发挥农产品品牌效应,提高市场的美誉度和占有率。

  坚持激发斗志干产业。发展产业是一个勤快人的事业,在干事创业上,要处理好以下关系。一是处理好政府主导和群众主体的关系。政府把服务做到位,关键是要培养群众自力更生的精神,实现“群众干,干部帮”。二是处理好扶贫与扶志的关系。“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要引导群众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防止扶贫工作陷入福利陷阱、贫困陷阱。三是处理好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提供正能量,树牢“脱贫光荣,懒散可耻”的正确价值观,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在具体工作中,一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比如创办脱贫攻坚“农民夜校”、举办屋场会等,加强思想、文化、道德、法律、感恩教育,弘扬自尊、自爱、自强精神,防止政策“养懒汉”,助长不劳而获和“等靠要”等不良习气。二要大力开展移风易俗。树立一批文明村镇和星级文明户,宣传表彰自强不息、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先进典型,用身边人、身边事示范带动贫困群众。引导贫困村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弘扬传统美德,树立文明新风。三要加大群众参与力度。将各类优惠政策制作成“政策项目清单”,直接提供给贫困户,在驻村帮扶指导下,由农民自主选择。到户到人的产业开发项目,要引导贫困户积极参与。对于重点项目,聘请贫困户监督和检查验收,将产业扶贫开发的知情权话语权和评判权交给贫困农民。

  坚持促进融合兴产业。产业兴则百业兴。在产业发展与产业的成龙配套上,要处理好以下关系。一是处理好一产与二三产业的关系。坚持一产优先,多业并举,相互融合。二是处理好产业内部的关系。比如种植业内部,要处理好粮经饲的关系,确保粮食安全。养殖业内部,要处理好猪牛羊等关系,突出发展草食畜牧业。种植养殖业内部,要加强种养结合,循环发展。在具体工作中,一是推动生产与加工融合。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农产品加工业,用加工业的突破性发展带动农产品特别是特色农产品高质高效基地的建设,用高质高效农业产品、农特产品加工品来满足市场,开拓市场。二是推动农业与旅游融合。按照全域旅游等理念,坚持走“农旅联姻”之路,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创意农业、体验农业,使农业之中有旅游,旅游内容有农业,推进“后备箱工程”,变产品为商品,变商品为礼品,变农房为客房,让贫困户切实增加收入。三是推动生产和流通融合。提倡短链销售,鼓励农超对接、农批对接,鼓励生产基地与大专院校、大型企业对接,促进农产品直销等。加强农产品产地预冷等冷链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加快推进电子商务、大数据建设,发挥线上线下的互补优势,多种形式推进产销衔接。发挥农产品经销商主渠道作用,针对贫困地区农产品卖难,开展应急促销、季节性促销、扶贫促销等产销对接活动,探索展会展销、网络促销等产销对接方式,逐步建立长期稳定的购销合作关系。

  坚持培育主体强产业。脱贫致富快,要靠主体带,这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经验。一是要培植龙头企业。积极培育一批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和带动辐射力强的龙头企业,实现企业由原料型向成品型,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条,形成辐射带动作用。在培植和发展龙头企业上,注重引进一些具有影响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龙头企业,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培养本土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强化乡土情,增强社会责任感。二是培育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实施村社共建工程,鼓励村支部、村委会领办创办农民合作社,提高贫困农户入社率,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贫困地区“三变”步伐,增加贫困农户和贫困村集体的经济收入。实施示范社培育工程,加强外部指导和内部约束,创建一批五级示范合作社。实施融合发展工程,大力发展集生产、供销、信用等多位一体的综合社、合作联社,提高合作社带动贫困户的能力。三是支持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发展,打造脱贫攻坚不走的地方军。

  坚持利益联结固产业。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农户,利益联结是核心,市场法则是前提,要处理好以下关系。一是处理好政府与主体的关系。政府为主体服务,主体协助政府承担起带贫减贫的责任。二是处理好主体与农户的关系。两者之间要按照市场法则,订立契约关系,力争成为平等的双方,形成命运共同体。三是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政府做好中间人,不能顾了富人忘了穷人,也不能只顾穷人而损害富人。在具体实践中,一要推广好的发展模式。比如“支部+党员大户+贫困户”的引领模式、“政府+企业+银行+保险+贫困户”的协作模式等。二是加固利益联结机制。将农业嵌入产业链条,以订单等方式,成为企业必不可少的生产资料销售基地,产品供应基地,让企业真正离不开农业,让业主真正深耕农业。将农户嵌入各个产业,有条件的要发展为股东,做到劳有所得,股有分红,转有租金,打造命运共同体。三是夯实利益联结基础。重点是在政策上规范,确保各方利益和诉求,确保公正公开。在财力上倾斜,整合相关资金,支持产业发展。属于农户可以干的,直接奖励补助,需要业主帮忙干的,科学核算,农户确认,以奖代补。在金融上优惠,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适当降低门槛,减免贷款利息等。

  (湖北省农业厅计财处供稿)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