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 “菜单化”培训 选准最佳“菜肴”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郑景顺 字号:【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是将农民集中到课堂一教了事。而是农民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培养造就一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生产经营者队伍。”福建省农业农村厅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牢牢抓住产业、市场和农民“三个需求”导向,培训内容不仅紧贴市场需要,还方便农民、贴近生产。

  “菜单化”量身订制

  “要我学”变“我要学”

  缺什么补什么,需什么供什么,想什么送什么,龙岩市新罗区“菜单化”量身订制培训模式,大大提高了教学培训的精准度。每年培训班开班前,培训学校就组织人员到镇、村了解当地产业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初步制定培训课题。乡镇农技干部进村入户调查咨询,与农民面对面对接具体需求,确定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时间和地点,选准最佳“菜肴”,参训学员普遍反映这样的培训十分对“胃口”。

  类似新罗区这样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的局面,也发生在福建闽清县。闽清县“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时而变”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培训班招生时,农业局提前向各乡镇发出通知进行调查摸底,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按照产业发展和农民需求,设计培训内容,遴选参训对象,再根据农业生产周期和农时季节分段安排课程,强化分类指导,注重实践技能操作,提高了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深受农民的欢迎。

  “请进来,走出去”

  普通农民变“明星学员”

  在南靖县的山区土楼里,一个由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的大专班学员共同组建的“漳农公社”,带动一批批新农人共同创业振兴乡村。

  2013年初,一批来自八闽大地的普通农民,成为福建首届新型职业农民大专班的学员,如愿地走进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农职院的老师精心为他们设计课程,把最需要、最欠缺、最实用的知识传授给他们,除了在课堂上学习,他们还走出教室,到基地实践教学,甚至把实践课程办成农产品推介会,让他们在交流中得到提升。

  2015年底,在首届新型职业农民大专班毕业典礼上,优秀毕业生代表简红亮联合十来位同学一起抱团成立了“漳农公社”,大家以创业带动就业,成为农职院第一个新型职业农民校外培训基地。把学员请进来学,让教授走出去教,同时还开通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网,教授线上讲,学员线下学……如今,“漳农公社”已为当地培训了936名新型职业农民,不仅带动信息闭塞的山区农民共同脱贫致富,还诞生了不少“茶王”、示范农场主等“明星学员”。

  “田间化”教学

  田园化身“活课堂”

  在福建,越来越多的田间课堂应运而生,这些田间课堂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把教育培训办到镇、办到村、办到田间,就地就近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位于福建西北山区的邵武市,当地的南武夷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农技培训别具一格。合作社打造了占地1600亩的“南武夷药博园”,集“武夷山脉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圃、良种繁育、种植示范、养生产品加工、中医药文化传承传播、中医药健康旅游、中医药人才培养”为一体,既是成型的中医药健康产业板块,也是良好的教学和产业培训平台。依托药博园项目,南武夷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与福建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将药博园作为其教学与实训基地。

  除了发挥农民田间学校作用之外,福建还根据各地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需要,建立了一批有代表性的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实训基地,鼓励开展异地参观考察和实践教学,更新经营理念,拓展学员的视野。

  在新罗区苏坂镇第五期蜜柚专业培训班上,来自漳州平和县的周长征老师带来了最新的“八大金刚”剪枝技术,他带着学员走入田间亲手示范,为当时即将到来的冬季修剪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和实操经验。学员们纷纷邀请老师直接到自己的农场,解决实际碰到的问题,实现了人不出镇、足不出村就能学到新技术,真正做到生产和学习两不误。

  挖掘“田秀才”

  “土专家”也进讲师团

  教育讲究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就是“精准教育”,就是个性化教育。给农民授课,将高深的理论知识“翻译”成接地气的群众语言至关重要。在福建安溪,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讲师除了学院派的专家教授,更有经验丰富的本土农民。

  近年来,安溪以各类初制赛、评茶赛、茶王赛、品鉴会为载体,以赛带训,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抓手。2017年,安溪县以举办安溪铁观音大师赛为契机,积极举办各类活动,在龙涓、祥华、感德、西坪等产茶乡镇,达到了“村村赛”的广度和深度,仅通过该项竞赛带动参训的农民就达2万人以上。

  安溪县从2013年起,大力挖掘当地农村“土专家”“田秀才”,吸纳各类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率先在全省成立乡村讲师团及乡村振兴服务队。通过农民讲师团下乡宣讲、开展“安溪铁观音制茶工艺大师沙龙”、省市县级优秀农村实用人才评选等活动,进一步强化茶产业领军人才队伍建设。

  产教融合

  带动创业实现增收致富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不仅要“培”,还要“育”。福建各地也在积极探索如何让技能培训激发学员的创业激情,产教融合让农民真正实现增收致富。

  来自邵武市的学员陈建英就是一个典型。在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之前,陈建英仅仅是对中药养生感兴趣。在一次培训中,她听了养生药膳制作与应用的课程之后,萌发了开办养生药膳餐厅的想法。陈建英以“南武夷药博园星创天地”为创业平台,成立恒康餐厅,在南武夷药博园内开始药膳餐厅创业。经过黄老师“售后加餐服务”式精心培育,如今恒康餐厅的药膳业务红红火火,仅2017年度的营业额就达到110余万元,为她带来了近30万元的收入。

  福建各地不断探索适宜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建立了以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7所农业高校、省农广校等9所农业中专学校为主阵地,以314个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机构和317个实训基地为网点的教育培训网络,分产业、分类型开展培育,不断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截至6月底,全省已培育一支拥有近42万人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