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发展6年记 为振兴乡村打造生力军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牛震 字号:【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说到底,关键在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近年来,农业农村部加大培育力度,我国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截至2017年底,新型职业农民数量已突破1500万人。

  乡村振兴,农民是主体,人才是关键。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来,按照中央和农业农村部部署要求,全国农广校系统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和体系办学优势,在强化支撑保障、拓宽办学渠道、创新培育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6年来,全国各地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取得明显进展,数量规模不断壮大,队伍结构不断优化,作用发挥更加突出。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新型职业农民数量已突破1500万人。他们活跃在农业生产经营的各个领域,成为应用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的先行者,成为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领头人,成为当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力军。

  1.3万个培训基地

  让农民实现学用合一

  “我们联合社能有今天的发展成就,我们的豆包、大蒜等产品能卖得这么好,都与咱们国家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程分不开。”回首十多年的创业路,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天一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葛红东感慨颇多。

  葛红东出生在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家庭。上世纪90年代初,学习家电修理的葛红东在哈尔滨尝试自主创业,从家电维修到通讯器材经营,他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正当别人以为他会在行业内顺风顺水走下去的时候,葛红东却作出了一个让人费解的决定:返乡创业做粘豆包。

  2006年,葛红东借了30万元加上自己的50万元,总共80万元投入到再次创业当中。建厂房,买设备,聘请生产和销售人员,创办了哈尔滨天一生态农副产品有限公司。葛红东自己忙得不亦乐乎,可是市场却并不认可。2008年,生产的10万斤粘豆包全部滞销。此时,父亲对他的评价是“不知道天高地厚,放着城里好好的日子不过,非要回村里受罪”。

  面对旁人的冷嘲热讽,葛红东没有气馁。他坚信,“路在人走,事在人为”。通过总结找差距,增强生产管控,终于生产出了适销对路的响当当的产品。

  怎么让自己的粘豆包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这是葛红东创业初期一直思考的问题。一次参加农广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的经历为他打开了思路。2015年,阿城区农广校首届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开班。葛红东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报了名。课堂上,老师讲的农产品电子商务课程和创业兴业新技巧让葛红东眼界大开。培训结业后,葛红东决心改变企业的经营理念,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办法打造学习型公司。

  “请进来,就是公司在招商引资的同时也做好招商引智,吸收人才充实到公司的经营中来。具体到咱们公司,就是积极与农业院校及科研院所合作,用科技提升产业。公司生产的黑蒜加工项目是和省科院大庆分院合作的,小小的大蒜经过深加工不但保留了应有的营养成分而且附加值也增加了几倍。”葛红东说:“走出去,就是去北、上、广、深等大城市学习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和食品深加工技术。建立学习型公司,就是把公司打造成学习型的企业,让员工学习专业知识,通过学习让员工成为有思想、有专业技能的职业农民。”

  通过学习农产品电子商务课程,葛红东深刻体会到电商的简单、快捷、低成本、辐射面广等优势。学以致用,2012年葛红东的公司建立了网站,并开通了淘宝店。2016年在天猫商城开通了“笨磨坊”品牌旗舰店,仅一年时间,通过网络订单实现销售额210万元。

  “自己富了不算啥,还要带着更多乡亲们一起致富才算事儿。”6年前,在当地农广校的指导下,葛红东本着合作共赢的理念,通过“公司 +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联合全区41家不同特色的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了天一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各专业合作社取长补短,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目前,天一联合社拥有农副产品130个品种,具有绿色食品认证、有机认证、名牌产品28个,为全区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和267余家合作社搭建起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共拓市场的平台。

  “现在,只要有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班开课,我们联合社的各个合作社社员,都会有组织、有针对性地报名参加。”葛红东说。

  新型职业农民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成效显著,为广大创业农民群体铺就了一条阳光之路。6年来,各地农广校纷纷发挥专业机构作用,提供基础服务,配合行政主管部门,承担新型职业农民顶层设计基础工作。通过组织开展摸底调查,掌握培育对象及需求,建设培育对象库,入库171万人,推进精准培育;吸引优秀教师、专家和乡土人才参与培育,建设培育师资库,近8万师资入库,实现全国共享共用;强化实践育人,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农民田间学校、实训基地、创业孵化基地等1.3万个培育基地库,实现学用合一。一大批像葛红东这样的农民,通过学习后转变观念、提升技能、创新创业,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和骨干力量。

  构建全方位农民教育新格局

  “创业过程中失败并不可怕,但要吸取教训,谋求创新。这些都是农广校的老师教给我的。”来自山东省惠民县的新型职业农民代表吴元元告诉记者。

  1986年出生的吴元元,毕业后像其他大学生一样,找了一份稳定工作,做起了海尔电器的销售员。2010年,已经做到专卖店店长的她,看到惠民县苗木产业的火热景象,毅然辞职“入海”,回家做起了苗木生意。别人从苗木上赚到了钱,而她种的30亩苗木却亏了本。

  这让她很想不通:自己学的还是农业生物技术专业,技术上应该没啥问题,怎么别人能在苗木上挣到钱而自己不行呢?为了弄清原因,吴元元来到当地农广校组织的新型农民创业培训班上找答案。通过跟老师和同行请教,学习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算是找到了原因:自己的经营理念有问题。

  在县农业部门和农广校老师的帮助下,2011年,吴元元调整经营思路,成立了艺迈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重新承包了300亩地,引进种植了苗木新品种,吸纳了几十户群众共同发展,2012年实现年销售利润360万元。2013年,吴元元又新建一处500亩年出圃600多万株的规模化生产育苗基地,年底实现销售收入2800万元,带动农户180余户,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后来,通过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学习,我也在思考‘农业到底是什么’,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等问题。看到外地的同行做循环农业做得风生水起,我也很羡慕。”吴元元说,“老师常说,创业发展要做到结合实际,审时度势,放眼未来。”

  一次偶然机会,吴元元听农业部门工作人员说起“县里有食用菌项目政策扶持”,在当地苗木产业市场即将饱和的情况下,吴元元动了心思,开始再寻新思路。为此,她一边打听项目落实情况,一边报了农广校组织的食用菌专业培训班,补充自己的理论知识。

  2014年,在争取到县里食用菌项目的180万元补贴后,吴元元又和家人共同投资了300万元,流转了200亩土地,建起了集食用菌制种、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标准化食用菌生产示范园区,并成立了山东惠民齐发果蔬有限责任公司,通过“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自身及带动周边村庄栽植面积12万平方米,实现食用菌年产量900吨。

  2017年,山东惠民齐发果蔬有限责任公司整合当地所有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成立了“惠风和畅、民淳俗厚”鲜吃销售平台,实现了农产品电商销售新突破,上线首日交易量达3万元,产品远销北京、深圳等10多个大城市。2017年底,公司资产总额6130万元,主营业务收入1.52亿元。目前,齐发果蔬产品已成功落户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上海西郊国际农产品批发市场;并与海底捞火锅、呷哺呷哺火锅签订销售协议,预计2018年销售总额可达2亿元。

  “现在,创业也算有小成就,作为新型职业农民,我们更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吴元元说。齐发果蔬积极发挥产业优势积极推进产业扶贫,通过雇佣务工、提供菌棒扶持创业、保底分红、创业培训四种帮扶措施,带动贫困群众200余户、500余人,年底发放贫困户保底分红53.5万元、务工工资76.4万元,扶贫培训投入11.5万元。

  人才兴则乡村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已进入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期,对农业从业者生产能力、经营能力、创新能力、资源配置能力、新技术新成果新装备的承接应用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迫切需要加快培养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据介绍,中央农广校作为龙头,省级校全国共有36所,地(市)级校299所,县级校2126所,乡村教学点1.2万个。6年来,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各地农广校主动履行主体职责,通过完善办学体系、拓宽办学渠道、构建完整的教学标准体系,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农民教育格局。各地农广校始终坚持把加强体系建设,保持体系办学特色和优势作为头等大事,形成了从中央到省、地、县四级建制农广校和乡村教学点五级办学体系。农广校坚持开展科技普及、职业培训、中等职业教育、合作高等教育,针对职业农民培训,农广校建立“综合课程+专题课程+专修课程”的课程体系,针对农民中等职业教育,建立“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能力拓展课”的课程体系。

  谋划职业农民制度框架

  距离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已过去6年时间。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不仅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提出新要求。

  10月26-27日,2018年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发展论坛在山东济南召开。论坛以“走进新时代,践行新使命,展现新作为”为主题,农业农村部相关部门负责人、各地农广校体系及来自全国的新型职业农民代表集聚一堂,为促进乡村人才振兴,开创中国特色新型职业农民发展新局面建言献策。

  未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将何去何从

  “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任务,时间紧迫,时不我待。我们要破除人才瓶颈,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新型职业农民发展道路。具体要做到‘三个切实’。”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校长张桃林指出。

  切实把握好新型职业农民发展总体思路。在指导思想上,要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统领,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战略部署,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以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为突破,以提升培育质量效能为关键,加快构建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在发展原则上,要按照“制度先行、多方参与,学以致用、精准培育,立足农业、服务乡村”要求,创新体制机制,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壮大职业农民队伍;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发展合力;强化精准培育,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农业绿色优质高效发展,全面服务乡村振兴。在发展目标上,到2022年,职业农民制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各地普遍确立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相适应,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协调,与引领小农户发展相衔接的职业农民制度框架,职业农民队伍规模持续扩大,整体素质明显提升,作用发挥更加突出,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切实谋划好新型职业农民发展重大举措。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农业农村部正在研究职业农民制度框架体系,并推动各地积极落实。提升职业农民培育质量。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实施农业职业经理人和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计划和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培训计划,不断提高教育培训质量和效果。提高师资队伍水平,注重典型示范引领。

  切实夯实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基础。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建设,推进各省落地对接和推广应用,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加大手机运用技能培训力度,让手机成为农民的“新农具”。继续打造一批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围绕现代农民科学素质提升、农业绿色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村生态环保等打造精品课程。推进机制建设。建立农业农村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长效合作机制。在原有工作基础上,完善“一主多元”机制,强化农广校专门机构主体职能,统筹涉农院校、农业科研院所、农技推广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各类资源,通过校企合作、田间学校、实训基地等方式广泛参与,形成合力。强化工作支撑,广泛组织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和力量高质量编撰好新型职业农民发展报告和发展指数,及时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精准诊断把脉,为提高培育水平提供有效支持,为政府部门科学决策提供有益参考。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主动支持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浓厚氛围。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