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体调查发现,有的地方简单以问责数量衡量整治效果,有的部门为了凑数只好挖空心思“泛化问责”,最终造成基层干部“躺枪”。凑数式问责背后心态多样,有的为“拼凑政绩”,有的是“捏软柿子”,有的为“息事宁人”,有的是“敷衍塞责”,其本质是官僚主义、形式主义。
失责必问,问责必严,但现实中,一些问责却变形走样,变成了凑数式问责,凑数式问责不是不问责,而是乱问责。如有地方为了完成上级部门对他们的考核要求和任务,对每个村都问责,查不出“大问题”,就找“小线索”,甚至小题大做、吹毛求疵。比如山西部分教师放假后AA制聚餐被批评,湖南某教育局办公室有零食被通报,河南某医护人员丢弃半个馒头被通报为“四风”表现……
有些部门还会在考核期限前搞“突击执法”或“钓鱼执法”,完成了数量才不会被上级部门问责。尤其是基层干部成了凑数式问责的最大受害方。柿子挑软的捏,基层干部就是好捏的软柿子,他们成了凑数式问责瞄中的靶子。
有权必有责,失责必追究,问责本是约束权力责任,进行从严治党、从严治吏的重要手段,但凑数式问责让问责泛化、虚化,变成了一种形式主义,误伤了被凑数式问责的基层干部,却可能放过了本应被问责的官员,让问责的“利剑”凌空蹈虚一顿乱舞。这不仅是一种问责走偏,更是一种问责“变异”,也是一种权力滥用。这样的乱问责,才最应被“问责”。长此以往,凑数式问责会斫伤基层干部干事的激情与动力,也会助长官官相护的风气,真正的违法乱纪者却能逃避惩罚。这种乱问责比不问责更坏,如果不问责是“消极作恶”,凑数式问责则是“积极作恶”。
对此,首先要能取消问责的数量和任务指标,问责不能搞摊派,不能搞数量指标,要能建立健全问责标准,要严格依据问责标准实事求是,确保精准。同时,还要引入社会监督,问责过程要能做到公开透明,对社会公开,请媒体与公众监督。而对于凑数式问责、乱问责、不问责,要先对这些有违问责要求的假问责、不问责、乱问责进行“问责”,进行整治,这样才能磨砺“问责利剑”,让问责机制高效而精准地运行并发挥出应有作用。
(湖南省常德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