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论断,提出了“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明确要求。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众所周知,中国是桑树的原产地和丝绸的发祥地。翻开史册可以知晓,种桑养蚕在中国已经有5000多年的历史,桑蚕产业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一项重要产业,乃至于丝绸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桑蚕产业不仅为中华民族发展和文化传承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对世界人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数千年来,种桑养蚕,缫丝纺绸,不仅源源不断地为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提供了锦绣衣被,而且走出了中国,走向了世界,走出了一条隽永而绚烂的丝绸之路。翻开历史的卷轴,从张骞出使西域完成“凿空之旅”,到郑和七下西洋开辟海上通道;从大漠驼队输送着丝绸的精美,到茶马古道散发出茶叶的清香,古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贸易之路、经济之路,更是一条文化的纽带、一种精神的象征。穿越草原沙漠,跨过惊涛骇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明、不同的民族被古丝绸之路交织在一起。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千年历史沉淀下来的一笔宝贵财富。
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丝绸之路精神,把我国发展同沿线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把中国梦同沿线各国人民的梦想结合起来,赋予古代丝绸之路以全新的时代内涵。在新时代新的历史条件下,“一带一路”正在展现旺盛蓬勃的发展活力和光明灿烂的发展未来。作为与“一带一路”建设紧密相连的桑蚕丝绸产业,应紧紧抓住机遇,借力“一带一路”东风,以桑蚕丝绸文化为引领,传承合作共赢的“丝路精神”,做大做强桑蚕产业,确保“中国丝绸”在国际上的主导和优势地位,让“丝绸”这张象征中华民族的名片越来越亮、越来越响、越来越被世界各国认同和接受。
据统计,2017年,我国桑园面积1200多万亩,有28个省区、700多个县的800多万农户从事桑蚕产业,实现桑蚕茧总产值近300亿元,茧、丝生产量占世界产量的近80%。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我国桑蚕产业科技开发及综合利用创新成果显著,发现和开发了桑树除养蚕以外的其他多种用途和价值,其潜在的价值将远远超过传统桑蚕产业的效益,可以预期更大规模发展的未来,毫不夸张地说,全面推进桑树综合利用向纵深发展,桑蚕产业有望成为我国新兴产业中的一枝新秀。
据调研反映和专家分析,我国桑蚕产业发展总体是健康平稳的,但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各地对桑蚕丝绸文化产业在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认识不足;二是桑蚕产业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不够,农机化、信息化、品牌化水平还有待提升;三是桑蚕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不够,桑蚕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有待完善。
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要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为此,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强化战略思维,深入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扎实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建设”“着力发展高附加值、高品质农产品,提高农业综合素质、效益、竞争力,把现代特色农业这篇文章做好”。桑蚕产品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对健康、安全、高品质生活的需求,桑蚕业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重要产业,在发展现代特色农业道路上具有广阔的潜力和空间。我们要不断增强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从政治经济、绿色环保、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等多方面传承中国农桑文化,重视支持桑蚕丝绸文化产业的发展。
贯彻新发展理念,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根据我国桑蚕产业由东向西转移和集聚的特点,加强东西部桑蚕主产省区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实施区域专业化发展战略。各级桑蚕生产主管部门要以整体、系统、效益理念为指导,统筹考虑,系统谋划,组织制定本地区的桑蚕资源利用和产业发展规划,稳定桑蚕生产规模,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加强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加快品种更新换代。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效益优先,加快转变生产方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提升桑蚕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积极调整桑蚕品种结构,组织专家开展联合攻关,加快选育饲育性好、抗病抗逆、综合指标优、市场需求旺的优良品种,提高优良品种覆盖率。集成推广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饲养等绿色高质高效新技术,提升标准化生产水平。加强桑蚕专用机具研发及推广应用,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提高产业化组织化水平,增强抗风险能力。适应现代农业大市场、大流通的要求,实现桑蚕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提高产业化、组织化水平,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道路。要着力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广订单生产、租赁托管、桑园入股等经营模式。探索开展蚕业保险,提高农户种桑养蚕意愿。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规范市场秩序,避免恶性竞争,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增强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政府部门要继续加强蚕种市场监管,加大抽检力度,确保蚕种质量。
推进资源多元开发利用,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桑树是药食同源的植物,桑叶和桑果(椹)具有多种特有营养价值和医药保健价值。桑树的生态适应性很广,可以成为发展生态和经济相结合的产业。发展桑蚕资源综合利用,走多元产业化发展道路,是桑蚕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要着力建设现代特色桑业园区,打造集科研、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桑蚕产业发展模式,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大幅增收,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拓宽精准扶贫渠道。将桑蚕特色种植、养殖、深加工、桑椹采摘旅游结合起来,推进桑蚕资源多元开发,促进桑蚕丝绸行业融入食品、医药及新材料工程等关系国计民生的有发展前途行业中去,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让桑蚕丝绸产业在新的“丝绸之路”上闪耀出熠熠光芒。
立桑为业,将桑树产业融入“国土绿化行动”。桑树根深叶茂,对环境适应能力较强,具有防风治沙、保持水土,绿化环境的作用。特别是对于重金属污染土地的修复、治理和利用具有特殊而重要的价值。最近,中国工程院沈国舫、向仲怀等8位院士联名提出加快推进桑产业的建议,把发展桑产业纳入产业扶贫、精准扶贫的开发项目,发挥其生态和经济相结合的优势;把桑树列为适宜地区的主要造林树种予以推广,认可作为蛋白质饲料生产的作业方式;有关部门要积极响应,加大力度支持桑树产业向深度发展。
立足文化内涵,打造高端国际化自主品牌。有文化内涵的高端品牌不仅是全球市场的有力竞争者,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加强对桑蚕丝绸历史文化遗迹、桑基鱼塘、古桑树群、蚕花节等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丝绸老字号的保护,积极支持鼓励各地丝绸博物馆、丝绸小镇、休闲桑蚕基地建设;鼓励支持“中国丝绸文化”走出去,继续开展中国丝绸公益片在海外的宣传;形成若干个集产业、文化、旅游于一体的丝绸文化传承发展基地,深入挖掘丝绸文化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将我国蚕丝文化的历史内涵和民族特色融入产品品牌,以“文化+品牌”的模式提升丝绸产品的文化价值,提升品牌设计创意水平,打造有竞争力的中国特色的世界级丝绸品牌;利用“互联网+”,创新营销模式,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提升产品品牌影响力,推进自主品牌建设,提升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
抓住“一带一路”发展机遇,加强国际交流合作。2011年6月,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访问古巴时,参观了古巴革命领袖卡斯特罗寓所周围栽种的桑树和辣木,卡斯特罗提出加强中古在桑树和辣木方面的合作建议。为落实习近平主席关于帮助古巴发展桑蚕生产的指示,农业部向古巴赠送了首批桑树种子。2014年7月,习近平主席再次访问古巴探望卡斯特罗时,看到中方赠送的桑树种子已经生根发芽、枝繁叶茂,十分高兴。习近平主席说,我这次特意又带来些辣木和桑树种子,希望它们茁壮成长,成为中古友谊的见证。在两国领导人的共同关心下,建立了中古桑蚕科技合作中心。今年初,中古桑蚕科技合作项目荣获古巴科学院国家奖。桑蚕产业国际合作成为“一带一路”在拉美的成功典范。“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桑蚕丝绸业发展的一个重大机遇,有利于我们整合和优化资源配置、开拓国际市场需求,推进我国桑蚕丝绸产业转型。一方面要鼓励企业走出去,充分利用国外的土地和劳动力等资源,另一方面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工艺和人才,加强技术和生产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加快发展桑蚕丝绸文化产业,深入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大有可为,前景广阔。相信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及社会各界的积极努力下,桑蚕丝绸文化产业必将加快发展,农业高质量发展必将结出丰硕成果。让华丽多彩的“丝绸之梦”为“中国梦”增光添彩,让中国的“丝绸”源源不断地为世界带来福祉,让中华民族的桑蚕丝绸文化再现辉煌。
(作者系原农业部党组成员、中央纪委驻原农业部纪检组组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