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燕,出生在北京市门头沟区大山深处清水镇的椴木沟村。多年来,她靠自己的智慧、勤劳和不懈努力,带领乡亲们一同致富。2007年组建了阿芳嫂黄芩种植专业合作社;2013年成立了北京清水腾达联合社。同时,她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申请注册了“阿芳嫂”“阿芳嫂黄芩”“阿芳嫂野生毛尖”商标。曾被全国妇女联合会评为“巾帼创业明星”,被农业部评为“全国优秀合作人物”等。
昔日境遇磨砺出吃苦耐劳的品格
自幼丧父,陈燕兄妹六人由母亲一手带大。初中毕业后,因家庭贫困无法继续读书,她便承担起家庭的重担。
村里考虑她家庭困难,为了给她家增加收入,把她推荐为广播员,后又当代销员、电话员和保管员。父老乡亲的深情厚爱在她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一颗要当好农民、服务好大家的种子。她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尽自己所能为人民服务。特别是当代销员时,为了让乡亲们买到需要的日用品,她每周都要翻山越岭,走十多里山路到镇上帮老百姓采购。虽说条件很艰苦,但她依然很开心、很自豪,因为她的努力不仅得到了百姓们的认同,还得到了村干部的赞许。年轻的她虽然经历了意想不到的辛苦,但她在农村找到了用武之地,体会到了当一名受人尊敬的农民的乐趣。当然,她也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帮助别人。
光阴似箭,转眼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婚后,为了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夫妻俩背井离乡,来到离学校较近的清水镇。为了生存,做起了拉煤跑运输的生意。没钱雇人,她不分寒暑,手冻烂了,脸晒黑了,但她没有放弃,还自己当起了装卸工。这些经历铸就了她吃苦耐劳的品格。
回家路上捕获商机
冬去春来,百花盛开。经过几年的打拼,她与丈夫终于在镇上买到了属于自己的一块地。于是,他们建起了新房,开起了餐馆,生意慢慢红火起来。
2001年夏天,走在回老家的路上,她看着漫山遍野的黄芩,突发奇想:用它做山茶多好啊!因为乡亲们祖祖辈辈都喝山茶,也从来没有买过茶叶。看到了蕴藏的商机,想到了未来山茶的市场,她暗自兴奋。
可是,开发山茶谈何容易?没有师傅,没有经验,怎么办?她自己摸索着,一遍一遍地用各种土方法进行试验。不知道反复试验了多少次,就连走路吃饭,满脑子想的都是怎么做茶。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终于靠着自己不怕苦不怕累的钻研精神成功地摸索出黄芩茶深加工的方法,第一次做出有型、有色、口感好的黄芩茶,她兴奋不已。
摸索出了加工方法,她就开始琢磨着试生产了。起先,她从村里找来了12个手脚麻利的家庭妇女,开起了小作坊,手工生产山茶。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消费者对山茶的认可度也不断提高,生产量明显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为了提高山茶质量、扩大生产规模,她在2004年兴建了正规的野山茶加工厂,走出小作坊,走进大工厂。
农村出身的陈燕还想到了品牌保护,特意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申请注册了“阿芳嫂”“阿芳嫂黄芩”“阿芳嫂野生毛尖”商标。为了提高山茶质量,她除了自己多次外出培训、学习,还多次组织厂里员工进行山茶技术培训,让员工熟练掌握山茶的加工技术。
与村民共同奔小康
陈燕从2001年开始加工山茶,五六年下来,她的腰包鼓了,小日子红火了。但她小时候的代销员情节还总是在脑中浮现。当时那么苦,村里很照顾我,推荐我当广播员、代销员,现在我能帮村里干点什么呢?思来想去,她想到合作社,可以大家一起干,带动更多的乡亲们致富。于是,她在2007年成立了阿芳嫂黄芩种植专业合作社,吸收社员153户,注册资金47980元。
合作社是成立了,怎么带着大家干呢?她又犯愁了。为此,她四处取经、到处考察,多次参加农业部举办的高级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山区带头人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在提升自我的同时,她还不断对员工进行多技能的培训,包括旅游接待、手工编织等。
在培训过程中,陈燕的管理能力不断提高,经营思路不断创新。首先,她将野生的黄芩驯化为田间林下种植,让村民在自家杏树下就可种植黄芩,避免了上山采集的艰辛;另外,社员不但有了采茶的工资收入,还有年底的分红,大大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社员通过培训,开拓了思路,开阔了视野,也促进了合作社的发展。现在,一个采茶工一天平均可挣300元,合作社的年收入从最初的几万元增加到现在的几百万。
合作社的迅猛发展,改变了村里许多人的看法。从最初的怀疑,到试试看,再到争先入社,大家看到了合作社的前景,看到了未来。截至目前,合作社已经发展到203人,种植黄芩面积近2000亩,再加上合作社种植基地300亩,确保了常年生产,保证了社员的稳定收入,带动了社员和非社员300多人就业,同时也带动了整个清水地区黄芩产业的健康发展。
在新农村建设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大形势下,阿芳嫂黄芩种植专业合作社一直坚持以“科学经营、科技兴社”为发展动力,以服务为宗旨,以增收为目标,为全体社员谋利益。合作社的社员以农民为主体,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促进了合作社经济的发展和社员的增产增收。
联合社促合作社创新发展
为了带动更多的乡亲们就业、促进增收,同时解决专业合作社发展中遇到的许多瓶颈,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陈燕牵头组织了清水镇的部分合作社,于2013年8月在北京市工商局注册登记了北京市第一家联合社——北京清水腾达联合社,注册资本1005万,共有社员1376人,其中低收入户283户、残疾人126人、妇女700余人。
联合社的成立,不但为各分社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且解决了合作社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解决了贷款难的问题。由11家专业合作社组成的北京清水腾达联合社,以互保联保的形式最初向银行申请贷款750万,现在已增加到1275万,解决了长期以来专业合作社贷款难的问题,为合作社发展增强了发展后劲。
二是解决了市场销售难的问题。联合社制作了组合包装,在北京市城区开设了联合社农产品专营店,解决了各社在城区开不起店、销售难的问题。自此,深山合作社的优质产品走出了大山、走进了市场。
三是促进了合作社的协同发展。联合社组织全体理事外出考察,引进新技术、新品种,促进了合作社的协同发展。联合社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对接,满足了联合社对人才的需求;与云华网对接,解决了联合社内部财务系统管理的难题。
联合社经过多年的运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就业人数不断增加,社员收入不断增长,政府也给予了认可和高度评价。
陈燕从一个山区农村姑娘走到了今天,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帮助支持,也收获了今天的累累硕果。多年创业的艰辛让她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回报社会,成为新时代农民全面发展的典范。
(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供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