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乡村振兴的基础是产业兴旺,农业企业家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一批农业企业家不忘初心、回报社会,在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不忘兴业富民、勇于承担推进农业产业发展、助农增收脱贫致富的责任。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进一步发挥农业企业家的示范作用,把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中的有益经验,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农户宣传推广,成为农村创新创业的孵化器。为此,本刊特别推出《农业企业家》栏目,宣传优秀农业企业家典型,展示农业企业家的风采,弘扬以创新意识、市场意识、创业意识、“三农”情怀为特质的农业企业家精神,充分发挥农业企业家的带动力、影响力、辐射力。
在不久前浙江绍兴召开的农业企业家座谈会上,菱花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江保安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农业企业家要积极融入现代农业建设,实现先富带后富、共同致富。”
“我是个农民,啥时候都不会忘记自己的本色。从最初建淀粉厂,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农民受益。73岁了,我仍然走在第三次创业的路上!”山东菱花集团董事长江保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进一步说:“帮农民解决点儿实际问题,让农民生活好一点儿。”
39年,不忘初心。从贷款8万元起家的乡镇淀粉厂,到味精行业的巨头;从农工商大循环的探路者,再到绿色健康食品的践行者……回首39年的创业历程,江保安和他的菱花集团从来没有忘记“为农民服务”的心愿。
“水里捞财”起家
出生于1946年的江保安,种过田,当过木匠,卖过粉条。1979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济宁市任城区柳行镇决定,在一家倒闭的小缫丝厂基础上成立一家新的乡镇企业,此时作为技术工人的江保安被选为业务厂长。
因为历史和地理环境等原因,柳行当地人为了解决温饱问题,一直有着种植地瓜传统。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地瓜因为种植过多出现了市场饱和卖不动的现象。地瓜多得吃不了卖不出去怎么办?多余的地瓜能做什么?这让正在筹建新工厂的江保安沉思下来,“不如建一家淀粉厂,把过剩的地瓜加工成淀粉,这样还能让农民卖个高价。”
几乎所有的创业初期都是艰苦的,这对于农民出身的江保安和最初的团队来讲,更不例外。在各方面资源都紧缺的情况下,江保安看准了淀粉市场和本地红薯高产的优势,贷款8万元,带领来自周边农村的45个农民,开始了创业之路。由此,鲁西南第一家淀粉厂,也就是当今菱花集团的前身——柳行淀粉厂成立了。没有市场找市场,没有资金找资金,从收购地瓜,到跑外找销路,江保安都身先士卒。
“那个时候,真是能跑,全凭着一股‘劲儿’。我想现在身体条件好的原因可能就是因为年轻那会儿走路多打下的基础吧。”江保安笑着说。直到如今,江保安还坚持着创业那股“劲儿”,出差只带简易行李,坐高铁有二等座不坐一等座,住宾馆有普通宾馆不住星级酒店,以至个别新入职的年轻人会“抱怨”:“跟江总出差太辛苦,这老爷子太能跑了。”
“老百姓有句话常说,‘水里捞财不容易’,当时我们可以说就是‘水里捞财’。”因为当时市场上的淀粉紧缺,让江保安的淀粉厂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仅到1987年,柳行淀粉厂就达到了年生产量100万吨,产值1000万元。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地的地瓜收购价格从2分钱一斤涨到了5分钱一斤。因为效益好,淀粉厂开始向周边农村扩招工人,规模从最初的几十人发展到了数百人。
据介绍,南营村曾是柳行当地有名的“光棍村”。因为贫穷,村里一半以上的男人找不到媳妇。后来因为江保安的淀粉厂招工,村里的男劳力都成了产业工人,村里的男人不但说上了媳妇,而且连南营村也一跃成了当地的“富裕村”。
危机中转型催生“味精巨头”
伴随着江保安淀粉厂的成功,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济宁当地一下涌现出了20多家淀粉加工厂,这让当地的淀粉市场一度出现饱和,江保安感觉到了危机。
变则通。江保安把目光从最初的淀粉粗加工转向了生产谷氨酸,进一步加工成味精。“那个年代,因为市场经济的向前发展,人们对于生活水平有了更高要求,所以产品也应该有所改变才行,不能只生产低端的粗加工产品。”江保安说。
相信任何企业的转型之路都不平坦。企业要转型,对于最初的创业团队来说,有些人就不理解了,“我们做淀粉不是挺好吗?干啥非要做味精呢”“万一转型不成功咋办?谁负责?”“你们放心,有啥问题我来负责!一定要相信市场。”经过几次的安抚,江保安终于做通了创业伙伴的思想工作。
转型,意味着再一次创业。为此,江保安再一次鼓足勇气,凭着创业初期的那股“拼劲”迎难而上。正当江保安准备放手一搏的时候,一场新的危机出现在眼前。“当时,因为技术不过关,一个月亏损的钱就赶上了淀粉厂一年的效益。”江保安说。面对危机,江保安到兄弟厂家去考察,到处找技术专家寻求帮助,大量引进生物工程方面的技术人才,终于攻破了谷氨酸生产难题。短短三个月,就实现了扭亏为盈。
“我们当时就总结出一条,没有钱不可怕,没有项目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没有技术没有人才。”江保安说。投产一年后,菱花牌味精就出现在全国各地的家庭厨房里。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江保安又一次提前谋划,提出了“先打市场、后建工厂”的理念,转变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1993年,菱花牌味精获亚太国际博览会金奖,并成为人民大会堂指定宴会专用味精。从此,菱花牌味精走出了国门,畅销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一家味精行业“巨头”从此诞生。进入新世纪,菱花牌味精年产量达到20万吨,年销售收入30亿元。
背水一战探路“循环经济”
生产味精,免不了制造大量污水,这一度成为困扰江保安的难题,也成为菱花持续发展路上的拦路虎。通过反复论证,江保安开始琢磨菱花集团走“工农商大循环”的发展之路。
说起这点,有个故事让江保安受到启发。企业周边的一家农民有事外出,家里的几头猪没人看管,于是每天跑到企业排水的沟里去觅食。一段时间后,主人回家发现几头猪不但没掉膘,而且还长了几斤。后来与某大学教授交流,江保安终于意识到这废水里的商机。“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和蛋白,通过提炼,可以生产肥料和饲料,肥料和饲料又可以反哺农业,种植高品质的粮食和蔬菜……这将是源源不断的一条财富循环链条。”江保安说。此前,为了治理污水,公司都要拿出大笔资金,经过一算账,江保安发现完全可以实现“变废为宝”。
做农业,前景固然很好,但是江保安又一算账,这个循环链条将需要一笔40多亿元的前期投入。当江保安在公司股东大会上提出这个方案时,股东们又一次出现异议:“就怕做不好给企业带来更大负担”“如果失败了就可能把企业拖垮”……面对股东们的担忧和顾虑,江保安再一次力排众议。最终,股东们认可了江保安的方案,达成一致:“背水一战,尽全力打造循环经济”。
“我们生产的肥料有机质高达46%,氨基酸在6%至8%。饲料添加剂蛋白含量高达76%,属于优质添加剂,价格能卖到4000多元一吨。”江保安介绍。
十多年前,在“循环经济”还没有成为高频词汇的时候,菱花集团的“农业种植—生物发酵—生产副产品—农业种植养殖”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就已经形成。2009年开始,菱花集团斥资28亿元,在梁山县打造新厂区。如今的菱花集团,不仅一滴污水都不排放,还形成了年产24万吨味精、30万吨饲料、50万吨肥料的生产能力,5万亩的土地上用有机肥料种植出的高品质粮食、蔬菜也开始推向市场。
2016年,菱花集团开始实施60万亩现代农业种加销一体化示范项目。该项目在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产业融合、循环农业等方面具有显著的示范与带动作用。项目有效实施后企业年增效3.8亿元,可带动15万农户增收2.4亿元,直接间接增加1.5万个就业岗位。
“在循环经济中,让农民发财,让企业发展。为了带动当地的老百姓增收,我们跟农民合作主要有三条路子。”江保安介绍。公司一是通过流转土地,按照每年1000斤到1100斤小麦的价格付给农民流转费用;二是把生产肥料以低于市场5%至10%价格卖给农民,以高于市场5%的价格回收农民种植的农产品作为企业生产的原料,这期间我们会在农民种植农产品时提供免费的技术指导;三是鼓励农民到企业来打工,增加他们的劳务收入。
瞄准未来农业再启程
39年的发展历程,对于江保安和菱花集团来说,可用三个阶段来总结:1979年至1999年,属于拉长产业链阶段,主要实施农产品深加工;1999年至2009年,属于拓宽产业链阶段,主要实施产品结构调整;2009年至今,延伸产业链,实施产业结构调整。
“现在无论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是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我认为都要在农产品的根上做文章。39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做健康的、绿色的食品,给消费者提供信得过的产品。当然,这都离不开创新,需要企业家继续保持奉献拼搏、艰苦创业的精神。”江保安说。
近年来,菱花集团坚持“高端规划、优质优价、让利于农”的农业开发三原则,农业生产取得了高质量、高产量、高效益、低成本的“三高一低”成效,率先建立了产品质量追溯平台,通过绿色认证。“现在的高端消费市场已经成熟,保守估计,有高端产品需求的人群在中国已经达到了2.5亿到3亿,而市场供应远远满足不了。”凭着多年的从商经验和敏锐的市场嗅觉,江保安认为,目前大众产品多、高端产品少,已经到发展健康食品、将菱花推向高端市场的时机。
“当前,农业企业家要积极融入新时期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将来的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兴旺是关键,农业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大有可为。”江保安说,农村产业融合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三农”有着最直接的联系,要不断拉长产业链条,实施产业深度融合,打造企业、农民利益共同体,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农民出身、以乡镇企业起家,靠着味精发家,成为行业巨头后却将味精作为副业,把目光瞄准了未来农业……如今已经73岁的江保安,或许在某些人看来有些过于“折腾”了,但是江保安却坚信,在未来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将迎来自己和企业的又一次创业创新之旅。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