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乡为邻 因产而兴 发达国家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经验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宁夏 字号:【

  乡村是工业的摇篮,以纺织、冶金、伐木和五金制造为代表的乡村手工业构成了欧洲工业化的最初阶段,被称为“原工业化”时期。原工业化带来的产业和人口聚集,在工业革命之前的欧洲乡村形成了星罗棋布的小城镇。后来,尽管欧洲经历了人口大规模城镇化的过程,但这个城镇化主要是乡村人口向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集中,例如德国36个主要城市中百万人口以上城市仅有4个,著名的莱茵—鲁尔经济区中心城市杜塞尔多夫仅有57万市区人口,意大利一半以上的城市人口居住在2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和小城镇中。可以说,正是这些与乡村为邻、因产业而兴的小城镇,为这些发达国家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奠定了基础。

  法国、瑞士:传统产业做优塑造知名品牌

  法国普罗旺斯的格拉斯地区是“香奈儿5号”香水的诞生地,被誉为“法国香水的摇篮”“世界香水之都”。从1614年开始种植鲜花香料算起,格拉斯已经有四百年生产香水的历史,当地目前已有50多家香水工厂,该地区手工调香术已申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不断深耕特色、专注产业,对鲜花原料种植、采摘和加工过程的严格要求,让格拉斯生产的香水香精产品风靡欧洲上流社会,并诞生了“香奈儿”“戛里玛”“莫利纳尔”等全球知名品牌。依托鲜花香料种植和香水产业还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通过开放部分花田,设立香水博物馆,开展香水制作过程体验、购物、节庆等多种活动吸引游客前来,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联动融合发展的模式,并让当地香水原产地的品牌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位于瑞士侏罗山脉的布拉苏斯是一处隐藏深山、与世隔绝的乡村,十八世纪一批法国钟表匠人为躲避战乱而避居此地,开始了当地钟表制造的历史。经过近两个世纪的发展,依靠不断研发技术、提升工艺,在这个寂寞高寒的山村农场孕育出了Breguet(宝玑)、Jaeger-LeCoultre(积家)等世界知名的钟表品牌,使当地成为瑞士钟表的一张名片。

  德国:城乡一体服务小城总部经济

  德国通过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连接城乡的道路设施,使周边乡村和小城镇联为一体,小城镇和中心城市联系方便迅捷。据统计,德国所有5万人口以上城市和90%不足5万人口的城镇都通上高速公路,全国任何地方都能在30分钟之内到达高速公路。同时,通过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使乡村的居住生活条件和城市相同,而在居住环境上大大优于城市。良好的环境加上便捷的交通让大多数德国人选择在乡村居住、在小城镇工作,这也为当地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埃尔朗根-赫西施塔特县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是一个仅有2万多人的小镇,却集中了三家全球知名企业阿迪达斯、彪马、舍弗勒的总部,为当地带来1.67万个就业岗位。特别是作为全球体育用品商的阿迪达斯,每年营业额达145亿欧元,拥有遍布全球的品牌专营门店和代工工厂。目前,巴伐利亚州有三分之二的中小企业扎根在乡村地区,而埃尔朗根-赫西施塔特县的总部经济可称是产业在外、根留故土的典型。

  意大利:乡镇中小企业形成产业集群

  中小企业集群是意大利经济的特色之一,而这些中小企业主要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小城镇。意大利中小企业的发展基于以地域为中心的乡土文化传统和家族意识,地域文化和家族传统构筑了各地独特的乡土文化,也成为当地中小企业成长和产业聚集的基础条件。

  据意大利统计部门统计,全意大利拥有产业集群地199个,分布在全国15个州,各集群地主导产业包括日用品、纺织、制鞋、家具、机械等等。各个产业集群地涵盖了从原料加工、配料、专业设备制造到成品加工的全产业链,以及设计、营销等支持性服务业,产业深化程度高、链条完整,集群内各企业紧密关联、抱团发展。意大利以乡镇中小企业构建的地域产业集群被称为“第三意大利”现象,和我国一些地区中小民营企业发展形成产业集群的现象十分类似。

  荷兰:现代农业带动相关产业配套

  荷兰农业产业发达,现代化、集约化水平高,以鲜花、乳品为代表的荷兰农产品因品质优异而享誉世界,使荷兰仅凭借狭小的国土面积成为世界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为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同时又保持乡村农业生产的良好环境,荷兰不是将工业向乡村迁移,或者将农业产业链的加工、销售等其他环节向乡村集中,而是选择发展乡村集群经济。

  乡村集群经济依托中小卫星城镇带动周边乡村,在城镇集中与农业相关的储存、加工、销售等各种配套服务企业和合作社,为周边乡村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和大量的就业机会。以荷兰兰辛格兰市为例,当地政府部门通过对乡村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改善生态环境、农业生产条件和维护乡村农业景观,加强农业科研和对农业相关人才、农业从业者的培养,投资乡村基础设施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当地只有总人口的5%是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却拥有大量与农业相关的企业为之配套服务,形成农业产业的强大竞争优势。

  美国:政策优惠吸引新兴产业聚集

  美国作为与工业革命同时诞生的移民国家,没有欧洲悠久的乡村历史,更缺乏从乡村起步的“原工业化”过程。因此,美国缺乏像欧洲国家那样以产业带动的小城镇历史传统,在经历了二十世纪以大都市为中心的快速城市化后,大多数小城镇趋于衰败。然而,一些地区借助当地独特优势,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人才和投资,在当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兴产业聚集。

  “硅谷”位于美国旧金山半岛南端的圣塔克拉拉县,是该县下属的帕罗奥多市到县府圣何塞市一段长约25英里的谷地。1961年,位于当地的斯坦福大学提供了一块空地,并提供便利条件鼓励本校学生在当地进行创业,这一做法很快吸引了许多学生在此创办自己的企业。凭借斯坦福等当地著名大学的科技与人才优势,一大批研发生产半导体、计算机等电子信息设备的高新技术企业诞生于此,其中不少成长为世界知名的企业。电子信息产业的聚集和快速成长还吸引了投融资、技术交易和咨询等相关服务企业的汇聚,进一步提升了高新技术企业和人才在当地投资创业的便利度。现在,“硅谷”已经成为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地和创业投资地的代名词。

  格林威治镇虽是位于纽约州附近的一座风景优美的田园小镇,却集中了超过500家的对冲基金公司,其基金规模占据全美三分之一。格林威治镇交通便利,到纽约的火车交通仅需40分钟,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在几十年前,当地政府便开始吸引对冲基金前来落户,为此制定了特别优惠的税收政策。凭借紧邻全球金融中心的地理优势和切实的税收优惠,格林威治镇不断吸引对冲基金企业前来落户,同时被吸引而来的还有一大批高端金融人才和为金融业提供服务的相关企业。金融产业和金融资本的聚集,让格林威治能够凭一镇之力影响全球经济,由此成为全球著名的金融小镇。

  日本:引进工业企业助力乡村振兴

  日本历史上有着较为发达的乡村手工业传统,近代以来,这些乡村手工业逐渐发展成为当地的中小工业企业,其中许多为城市大型工厂提供零部件生产等专业配套服务。二战时期,位于大城市的日本军工厂将大量生产任务转移到乡村中小企业,使当时的日本军工生产在频繁遭受盟军空袭的情况下依然保持了较高的产量水平。

  二战以后,伴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人口向大都市集中,一些以农业为主的乡村地区面临青年外流、人口老龄化、乡村凋敝的局面。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日本在1971年制定《农业地区引进工业促进法》,鼓励工业企业向乡村地区迁移,特别是一些为农业生产服务、产业特色鲜明、能够为当地带来就业的企业,但不包括会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通过将工业企业引进农村地区,一方面提升了乡村地区的经济活力,为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从而能吸引人力资源、防止人口的过疏化;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为吸引企业进入而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加上一些企业直接为当地农业服务,也提升了当地农业农村的发展水平。自2001年以来,日本城市工业约有30%向中小城市扩散,促进了乡村地区“外生型”的产业发展。

  相关经验总结

  从以上发达国家产业布局调整、促进乡村地区产业发展、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的案例中,可以总结出一些共性的经验。

  一是保留乡村特色,村镇分工明晰。发达国家尽管支持鼓励乡村地区产业发展,但主要是将非农产业集中在与农村联系紧密的小城镇,对于农村仍然强调保留其乡村特色,强化其农业基础。例如英国、法国将农村地区划为自然生态和历史保护区,保护其自然环境和人文风貌不被破坏;德国形成了生活居住在农村、上班工作在城镇的村镇功能分离;荷兰始终坚持农村以农为主业,而将为农业配套服务的相关产业集中在小城镇。这种做法,一方面同欧洲产业布局向小城镇集中的历史传统有关,另一方面也说明当地政府对于兼顾乡村地区产业发展和保护乡村自身特色、稳定农业基础地位的努力。

  二是创造有利条件,首重留住人才。发展乡村产业,关键是能将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吸引到乡村地区、留在乡村地区。许多国家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培养本土人才,通过优惠政策吸引外来人才,但更重要的是实现城乡一体化,让乡村能够留住人才。德国在这方面的做法最具代表性,通过城乡一体规划、高标准建设,使乡村的道路、水电、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医疗、文化娱乐和商业服务,都能够达到和大城市相当的水平;同时乡村和小城镇、小城镇和中小城市及大都市之间的交通也极为便利,使不少居住在乡村而工作在城镇的上班族能够骑自行车上下班。良好的设施与服务,便捷的交通,加上比城市更优越的居住环境,自然能够吸引人们留居乡村,同时也让企业和产业留在乡村地区。

  三是依托本地优势,打造产业品牌。发展乡村产业,一定要找准本地优势,突出本地特色,在打造产业品牌上下功夫,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做一锤子买卖。法国格拉斯的香水产业和瑞士布拉苏斯的钟表产业,都是在本地特色传统产业的基础上经过几百年的耕耘积累和发展进步,才有了现在享誉世界的品牌声望。即使是美国的“硅谷”和格林威治小镇,也是在依托当地教育、人才、市场便利度等资源优势的基础上,经过几十年持续不断的政策引导和产业培育,才有了今天庞大的产业集群和举足轻重的产业影响力。可以说,只有依靠本地资源优势,坚持本地特色,在提升品质上下功夫,以做“百年老店”的精神不断精耕细作,才能最终把乡村产业做优做强做大。

  (作者单位: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