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要为乡村振兴插上翅膀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管理局局长 任天志 字号:【

  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把这个战略庄严地写入党章,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作出的一个新的战略部署,为新时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明确了发展的重点。

  农业科技担负重大使命

  就我国发展的现状而言,城乡发展最不平衡,农村发展最不充分,受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影响最大的是农民,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推进乡村振兴,面临发展生产、提高生活、改善生态等多方面的重要任务,面临资源、环境、市场等多方面的瓶颈制约。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从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到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都迫切需要加速科技进步。

  产业兴旺需要农业科技引领。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当前,我国农产品数量问题已得到较好解决,但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表现为一般农产品不缺,优质、绿色、品牌农产品供给不足。同时,农村第一产业发展基础较好,但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实现产业兴旺,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牵动作用,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要顺应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新需求,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推进农村产业升级,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增加中高端农产品和生态产品供给,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需求,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特色明显,具有持续竞争力的乡村产业振兴发展之路。要依靠科技创新,挖掘和拓展农业的多维功能,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村新兴服务业,促进农业产业链条延伸,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尤其是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

  生态宜居需要绿色农业技术支撑。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本质要求。过去我们重视工业和城市污染防治,对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投入的力量、资金相对不足,农村的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并存,生活污染与工业污染叠加,农村生态恶化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加快农业绿色发展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要求。这些年,我们在粮食连年增产丰产的同时,也付出了很大代价,资源环境亮起了“红灯”,一些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上限。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解决畜禽粪便与秸秆处理、农膜污染、耕地质量等问题,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尽快形成一整套适合我国国情农情的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模式与体系。

  生活富裕需要农业科学知识保障。近年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快速增长,为农村居民迈向生活富裕、富足打下了坚实基础。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收入比仍高达2.72:1。实现农民生活富裕,一靠政策,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二靠投入,引导和推动更多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最根本的还是要靠科技。要加强农民科学意识的培养,加快农业农村科学技术知识普及,引导农民有效地利用科学技术来发展生产、改善生活,让广大农民分享现代科技文明的成果。

  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与重点

  科技创新是引领乡村振兴的第一动力。要围绕乡村振兴对科技的迫切需求,聚焦产业技术供给不足、生态功能发挥不足、质量效益实现不足等突出问题,加快调整农业科技创新方向与重点,强化基础研究、核心技术攻关、技术集成转化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研究,构建乡村振兴科技供给新体系。

  强化重大理论创新和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急需的核心关键技术,针对制约我国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全局性重大瓶颈问题,以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一二三产融合为主线,在农作物抗逆机理、生物固氮机制、植物纤维裂解机理和农业大数据等领域,重点突破一批重大基础理论和方法,攻克一批核心关键技术与装备,并研发配套技术系统,引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发展,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提供科技支撑。

  强化区域农业农村现代化技术模式研究。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急需的区域协调发展技术,根据各地农村资源环境承载力、生态类型和产业发展基础环境,在粮食安全、产业效益、生态保护上进行合理谋划,探索不同区域环境条件下乡村振兴的技术路径与模式,协同促进粮食安全、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在粮食主产区,集成转化一批优质高效的粮食作物新品种和绿色高产高效、农机农艺结合的绿色生产技术,推进粮食产能建设;在重要农产品生产区,集成转化一批经济性状和市场表现好的特色经济动植物新品种和种养加一体化技术,把地方特色农业做强做亮;在典型生态区,集成一批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新技术新模式,建设美丽乡村。

  强化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乡村要实现振兴,根本路径是打破城乡要素单向流动,推动城乡要素资源的双向流动和优化配置。要围绕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农业资源与环境经济、特色产业经济、制度经济学、公共产品供给理论等研究,深化农村产权制度、农业经营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农村社会治理等领域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建设城乡统一大市场,激发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

  发挥科研优势 为乡村振兴做贡献

  经过60年的发展,中国农科院积淀了厚重的科研成果和人才资源,建成了完善的科研平台体系,取得了一大批事关国计民生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科技成果,科技创新能力和对全国农业科技创新的引领能力进一步提升,正在成为我国农业科技原始创新的新高地、应用研究的主阵地、战略研究的策源地。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农科院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领导建院60周年重要指示精神,牢记农业科研国家队使命职责,不忘科技报国和科技为民的初心,围绕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围绕“三个面向”“两个一流”和“整体跃升”目标要求,以创新工程为引领,按照一流学科、一流团队、一流平台、一流项目、一流成果、一流制度、一流协同的要求,统筹推进全院科技创新工作,力争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力争一批研究所、学科领域和科研团队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推动中国农科院率先跨越,推动我国农业科技整体跃升。

  加快调整优化学科体系。根据新时代新要求,进一步优化全院学科体系设置,突出乡村振兴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大科技需求,强化优势和特色学科建设,拓展新兴学科领域及方向,用新的学科体系引领支撑创新工程实施和一流院所建设。

  加强一流团队建设。聚焦创新工程科研团队,通过全面评估,面向重点优势学科团队,加强科研立项、科研平台、成果培育、协同创新、人才队伍等倾斜支持,加快一流团队建设步伐。重点培养或引进拥有较高国际、国内学术影响力的团队首席专家,帮助学科骨干和技术专才稳步成长。鼓励面向国内外开展学术交流,营造宽松民主、潜心研究的学术环境,打造不畏艰辛、追求卓越的农科精神。

  积极谋划重大科技项目。坚持国家需求和产业发展导向,加强前瞻性、全局性和关键性科技发展战略研究,瞄准重大项目、重点研发计划,充分发挥院学术委员会或专家组作用,扣住未来农业农村科技问题的关键,通过院所联动、联盟协同等,积极向国家部委提交高质量的,与国家重大需求吻合、与国际科技前沿同步、与创新国家队地位相称的战略研究报告或重大项目建议。

  加强重大科技成果培育。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重大部署,聚焦全局性、战略性和区域性农业重大问题,超前部署农业基因组学研究与分子设计育种、农业大数据、农业智能装备、农业纳米技术等前沿和基础研究,着力突破核心科学问题,培育具有革命性影响的重大成果;加快优质特色新品种、智能农机作业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危害因子识别与控制等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转化应用,集成建立区域现代农业农村技术系统,凸显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

  优化区域科技力量布局。重点加强东北、西南、西北等农业产区和生态脆弱区的科技力量,推进与区域内涉农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谋划和筹建一批支撑区域协同创新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点实验室、试验示范基地。服务国家整体外交战略,主动参与“一带一路”、农业“走出去”战略框架下农业科技合作,谋划“以我为主”的重大国际农业科技合作计划,在全球代表性国家或国际组织建立联合实验室、试验示范中心,彰显国家队的国际影响。

  加强顶级平台建设。紧密围绕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等重大战略需求,深入开展农业领域国家实验室建设的系统调研,瞄准国际科技前沿,体现国家目标导向,积极牵头谋划农业领域国家实验室建设。要统筹推进全院一流科技平台建设,通过提升现有平台,立项新建顶级平台,加强平台运行管理,推进重大设施与平台共享共用等,支撑一流学科和一流院所建设。

  完善一流院所建设制度体系。建立以创新工程为牵引,以大项目、大平台、大成果为目标的资源配置机制,形成目标聚焦、院所联动、资源统筹的全院科技管理工作“一盘棋”治理格局。要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强化支持协同创新,建立稳定支持、分类评价、绩效激励等运行机制,提高创新能力、创新活力和创新效率。要改革科技论文评价制度,引导更加重视成果产出质量,鼓励科研人员开展长期持续研究,强化工作积累,重视原始创新,提升发展潜力。

  扎实推进创新联盟建设。发挥联盟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重要作用。探索农业科技协同攻关和转化应用的重大机制创新,建立全国农业科技协同攻关新模式。以保障绿色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产业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围绕制约节本增效、质量安全、绿色环保、区域发展等重大问题,凝聚全国优势农业科技力量,实施一批重大协同创新任务。加大协同创新与技术集成转化应用力度,强化科技支撑与示范带动,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一体化综合技术解决方案和模式。继续完善政府支持、任务牵引、资源共享和评价激励的联盟运行机制,发挥联盟引领性、系统性和整体性的综合创新优势和解决“三农”重大问题的独特作用。

  加强宏观战略研究和农业智库建设。聚集国内外科学家智力资源,建设宏观政策和科技战略研究团队,重点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农业绿色发展等领域开展宏观战略研究,围绕“三农”发展经济政策、制度创设、技术难题等重大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形成有价值的报告和建议。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