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人口怎么实现精准退出——基于甘肃的调研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徐吉宏 徐吉伟 字号:【

  调查发现,27%的脱贫户认为技能培训效果不大,56.67%的农户未将产业扶贫贷款真正用于发展产业,21.33%的受访者对脱贫奔小康信心不足,28.67%的脱贫户对贫困退出政策不了解和完全不了解。

  精准扶贫作为我国现阶段扶贫攻坚工作的基本方略,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的积极探索、创新和实践,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目前,每年都有许多贫困人口退出贫困,但如何确保贫困人口的精准退出和稳定退出,不仅是检验精准扶贫战略成败的关键,也是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甘肃是全国典型贫困省份,2012年,甘肃实施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之后,持续实施精准扶贫。5年来,累计脱贫人口达615万人,年均脱贫123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29.6个百分点,减贫效果十分显著。

  甘肃贫困人口精准退出与稳定退出现状

  笔者围绕“两不愁”(不愁吃、不愁穿)、“三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对甘肃12个县350个脱贫户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有效问卷300份。

  调查过程中,不愁吃、不愁穿的样本均达到100%。在义务教育方面,脱贫户有义务教育适龄人口占有效样本的72%,其中99.1%的脱贫人口接受义务教育,0.9%未接受义务教育学生优惠政策,其主因是重大疾病、残疾等特殊原因不能上学。在基本医疗方面,符合条件的脱贫人口,100%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且100%享受了参保费用补贴政策。符合条件的患病人口,100%享受了大病保险等特惠政策,政策满意度达100%。在住房安全方面,脱贫户有安全住房的占总样本的96.33%,且达到安全住房标准,其满意度达100%。3.67%的样本户没有安全住房,主要原因是农村仅有留守老人,有随子女搬迁意愿而不愿修建房屋。

  从收入水平来看,样本人均纯收入低于3500元,占有效样本的1.67%;样本人均纯收入3500~5000元,占有效样本的15.33%;样本人均纯收入5000~7000元,占有效样本的28%;样本人均纯收入7000~10000元,占有效样本的25%;样本人均纯收入大于1万元,占有效样本的30%。反映了甘肃大部分脱贫人口收入水平已达脱贫标准,且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从收入结构来看,样本人均收入达9590元。其中,工资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50.67%,种养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26.33%,家庭转移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16%,其他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7%。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脱贫户家庭收入主要依赖于工资性收入,而非种养业收入。从人均纯收入低于5000元的收入来源来看,种养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32.45%,工资收入占家庭44.6%,家庭转移性收入占19.28%,其他收入占3.67%。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部分脱贫户对于家庭转移性收入存在一定的依赖性。

  精准退出与稳定退出中存在的问题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甘肃大部分贫困户通过精准扶贫已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的难题,收入水平有了提高,达到了脱贫标准。但结合访谈,也发现了在精准退出和稳定退出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精准退出中精准识别对象问题依然存在,精准退出动态机制不完善。一是调查中发现部分贫困户,或因自己不愿坦露真实贫困状况,或因政策依赖原因,或因帮扶工作人员原因,或因其他原因,出现贫困统计偏差。二是部分帮扶单位存在向贫困户发钱、物品等现象,而帮扶人员直接将其收入计入转移收入,存在假脱贫和被脱贫的现象,易造成精准退出误差。三是因建档立卡本身难以保证低收入的精准识别,而后期因各种原因返贫的农户,不能及时统计。

  脱贫户稳定增收难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一是较低收入脱贫户(低于5000元)种植结构单一,农业经营规模小,标准化程度低,当发生自然灾害、子女上大学、结婚等情况,返贫风险非常大;二是较低收入脱贫户中,存在政策性补贴依赖脱贫,返贫风险极高;三是脱贫户稳定增收的技能培育不足。据调查,27%的脱贫户认为技能培训效果不大,认为培训内容单调、不符实际、形式主义,脱贫户未能实际受益。

  产业扶贫带动力不足,脱贫“造血”功能弱。一是部分贫困村在产业扶贫项目和帮扶项目落实中,未考虑产业发展规模、集聚效应及市场效应等,加上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