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葬要尊重民众的亲情诉求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盛会 字号:【

  在浙江温州鹿城区翠微山高处,浙江首个节地生态安葬纪念园已经揭碑动土,到今年年底,那些生前选择海葬、树葬等不保留骨灰安葬的市民,可在该园石碑上刻下姓名,供后人缅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另一种生命的告别方式。从浙江省殡葬协会了解到,今年清明期间,浙江各地实行江葬、海葬等生态安葬的逝者达到300余位。

  人终有一死,如何处理身后事是绕不开的问题。中国人自古以来,对葬礼非常看重。特别是有些地区,更是有厚葬的传统,认为这样才算是对逝者的怀念和敬重。有资料显示,我国每年最少要修建2000万座墓,至少要占用10万亩土地,这还不包括陵园的绿化、办公和公共设施等占用的土地。同时,我国墓地年均损耗建筑材料1100万立方米,其中天然石材等不可再生资源占到50%以上。而且,墓地的消耗每年都在递增。从这一点来说,如果我们不改变现在的墓葬方式,将来很有可能“无地可葬”。

  近年来,从民政部到各地都在极力推广包括海葬在内的节地生态葬。但实事求是地讲,放眼全国,生态葬依旧“叫好不叫座”,问的多选的少,观望的多实施的少。有的地方为了倡导多种形式的生态葬,还推出了各种办法,甚至不惜祭出强制平坟的手段,但也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一些地方倡导生态葬时,并未顾及或尊重人们寄附在传统仪式上的慎终追远诉求,无法建设起民众接受生态葬的心理基础。

  笔者认为,提倡生态葬要有多重保障,方能收到实效。说到底,倡导生态葬,不能脱离现实语境和民意基础,而要尊重民众的亲情诉求,完善相应的各种机制保障。首先,要有思想观念保障,要加大宣传力度,逐渐扭转传统观念,努力培育绿色环保殡葬文化;其次,要有基础设施保障,政府应加大对海葬等生态葬的投入,发展殡葬设施,为各种生态葬提供方便;第三,要有相关服务保障,加强安葬后续日常管理,让亲属情有所寄、哀有所托、祭有所处;最后,要有法律制度保障,通过不断完善法制建设,努力把绿色环保殡葬纳入法制轨道。(河南省内乡县)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