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路”为何变成“打折路”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李英锋 字号:【

  甘肃折达二级公路连接临夏州折桥镇和兰州市达川镇,全长77公里,估算投资15.7亿元。日前,有媒体报道,折达公路考勒隧道内原设计中“双层钢筋”,施工后变成了“单层钢筋”。相关部门曾要求对该隧道封路进行加固整修,但经调查,该隧道“整改”措施只是刷了涂料。

  折达公路考勒隧道所在的东乡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群众出门只能爬山或者乘坐渡船。折达公路不仅能够解决当地群众出行的问题,也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带来了希望。可以说,这是一条名副其实的“扶贫路”。然而,耗资巨大的“扶贫路”因为施工过程中的偷工减料变成了“打折路”“危险路”。整改过程中二次偷工减料更是延误了“扶贫路”的“病情”,包庇了安全隐患,放大了风险。

  折达公路考勒隧道问题是质量问题,更是作风问题。在最初施工时,施工单位不按设计施工,将双层钢筋改为单层钢筋,竟能通过验收关,顺利“竣工”,对道路工程质量负有监管责任的交通等部门把关不严,存有作风问题;在整改过程中,整改责任单位刷涂料敷衍了事,甘肃省公路局专项联合调查组以为“人家说整改好了”就是“整改好了”,“没顾得上看去”,表示“无能为力”,履职不到位,存有作风问题;面对举报和媒体的监督,甘肃省交通运输厅依然没有重视,无视信访规矩,无视自身职责,把记者支来支去,推诿扯皮,也是作风问题。可以说,从前至后,很多责任都失守了,很多规矩都被突破了,直到央视报道后才引发了系统的反思和整治,才让迟来的责任归了位。显然,折达公路考勒隧道问题的每一个环节都关联着作风问题,也正是作风路上的“偷工减料”为折达公路的偷工减料创造了“宽松”的环境,打好了“地基”。

  作风路上的“偷工减料”是根源问题,危害一点不比实际道路的偷工减料轻,更应该得到整治。甘肃折达公路折射出来的作风问题应引起重视。作风建设是系统工程,是长期工程,必须健全日常的监督机制,扎紧制度篱笆,堵住监督漏洞,筑牢薄弱环节,强化监督措施和考核措施,对不守规矩的部门和个人,依法依纪督导、问责,让责任失守者付出必要代价。

  (河北省滦南县)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