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打底 生态为标——浙江水稻绿色发展探行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许雪亚 字号:【

  “鱼米之乡”的浙江以种植水稻为主,随着人们粮食安全、生态安全意识的不断提高,水稻的绿色生产也越来越受关注。以生态为底色,通过先进的绿色集成技术应用和绿色推广示范,浙江趟出了一条水稻绿色发展之路。近日,记者来到这里,探寻水稻绿色发展的步伐。

  生态治虫

  “绿色标准”引领水稻生产潮流

  初春时节的江南,绿意盎然,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在金华市汤溪镇寺平村,有片百亩稻田与众不同:没有整齐划一的水泥田埂路,取而代之的是用泥垒成小田埂,田埂上还种满了香根草、芝麻、波斯菊等花花草草,格外打眼。

  这样的景象,缘于吕仲贤团队多年设计试验的成果。吕仲贤是浙江农科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的副所长、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长年专注于水稻害虫防治技术的研究,成功实现用生态防控技术,来减少农药施用量。这里便是他带领的团队与金华市植物保护站合作创建的首个示范基地的核心试验区。

  “别小看这些花花草草,它们可不仅仅是美化环境,还能保育天敌来消灭稻田里害虫,这就是生态治虫。”吕仲贤告诉记者,“过去农民滥用农药,把稻田中的害虫连同天敌都杀掉了,害虫天敌就像稻田‘免疫系统’的抗体,一旦虫害入侵,天敌又没有,自然呈爆发式增长。人们往往会盲目加大农药用量,导致抗药性和害虫再猖獗,破坏生态平衡,造成恶性循环。”

  改变这一植保现状已迫在眉睫。经过多年研究,吕仲贤强调“栽培健康作物、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应用有益生物、科学使用农药”的植保策略。在他的团队刻苦研究下,目前已经集成了一套较完整的水稻害虫生态工程控制技术,制定了地方标准,通过选用抗病虫品种,种植诱虫植物和应用性诱剂诱杀害虫,种植开花植物保护天敌,在确保水稻产量无显著差异的同时,有效控制稻飞虱的种群数量,达到化学农药使用次数减少3次、杀虫剂使用量减少75%左右的效果。同时,逐步恢复和强化了稻田生态系统的控害功能,使稻米农药残留量达到无公害农产品标准,保持了水稻的稳产优质。

  “我们在田埂和田块间,按一定间隔分批种植了芝麻、茭白、秕谷草等植物,而这些都是为害虫天敌服务的。比如:秕谷草、茭白等是储蓄植物,可在水稻非生长季节,为寄生蜂等益虫提供替代食物和庇护场所,目的是利于天敌种群的增长,维护稻田生态系统平衡;而芝麻则是益虫们的‘补品’,叫作蜜源植物,顾名思义,即为天敌提供花粉和花蜜,让益虫寿命更长、寄生能力更强、繁殖得更多,是农科专家从几十种植物中挑选出来的。”金华市植保站工作人员朱平阳向记者介绍。

  望着自家700亩水稻田,种植大户戴建华心里美滋滋的,“待到金秋十月,我们就能吃上新鲜的大米。”戴建华是这套水稻绿色技术的首批受益大户,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前几年用农药时,还是有效果的,现在越用越不行,害虫也有抗药性,恶性循环,不时会爆发病虫害。通过实施绿色标准,这几年产量不一定增加,但我们的农药成本降下来了。以前700亩的水稻田,每年买各类农药大约就花费12万元,现在可省下农药成本8万元。常规米2元,绿色防控的米5元一斤,买家也不嫌贵,除去绿色防控技术措施的投入,经济效益也还是比较可观的。”

  水稻收成好,经济效益高,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乡种水稻。村民戴天德时不时就和几个“农二代”讨论琢磨这套水稻绿色生产的技术规范。这些农业科学技术在实验室经过了反复试验,再进行田间验证试验,用了近10年时间提炼总结,最终转化成《水稻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规范》地方标准。在此标准指导下,截至2017年底已创建示范区88个,示范面积8.43万亩,辐射推广面积40.5万亩。

  “我们从实验室到金华基地做了十多年的试验,通过丰富生物的多样性,用天敌来控制害虫,达到作物、天敌和害虫之间的生态链自我平衡。比如:每亩一次放一万头赤眼蜂,放五个点,效果最佳。这些都是有我们田间的试验数据支撑的。希望通过标准的实施,可以把专利落实到田间,让这个技术真正被农民掌握。”吕仲贤告诉记者。

  2017年,《水稻害虫生态工程控制技术规程》已经正式上升为浙江省地方标准,在萧山、宁波、台州、丽水、嘉善等地广泛推广应用,稻田绿色防控标准化正在引领浙江农业绿色发展。

  据了解,这片稻田里进行的水稻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实验,是国际水稻研究所、浙江省农科院和金华市植保站协作开展的国际合作项目。澳大利亚查尔斯特大学葛杰夫教授是国际上提出“水稻生产绿色生态防控技术”理念的第一人,也是国际水稻研究所指导跟踪国际合作项目的顾问,他对金华水稻的“绿色标准”如此评价:“这是国际倡导的粮食绿色生产理念在中国践行的典型案例。”

  尽管这套生态治虫模式已有明显成效,但由于生态控制技术成本高、见效慢、技术要求高,阻碍了其推广与应用。对此,吕仲贤呼吁,政府部门在加大农作物病虫害生态控制技术研究投入的同时,能否对推广诱杀技术、释放天敌和使用生物农药等非化学防控技术应用,给予相应的资金补贴。

  “一水两用、一地双收”

  穿过成片金灿灿的油菜花田,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方福平带记者来到了位于杭州市富阳区的试验田,这里的方形池塘吸引了记者的目光。

  “我们从2008年开始与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吴殿星合作,从专用品种和栽培技术两方面入手研究池塘稻种植。长期水产养殖条件下,特别是高密度养殖,饲料和水产养殖动物的排泄物等导致水质、水环境变差,水体呈现明显的富营养特征,铵态氮、磷、化学需氧量明显增加,藻类大量繁殖,造成严重的养殖池塘面源污染。养殖池塘水产品吸收的氮、磷仅占投入总量的3%~25%;残余养分中约有41.7%残留在水体中、44%沉积在底泥中,因此去除底泥和水体中的冗余养分是水体净化的关键。和水草相比,水稻的净化能力更强。采取池塘种稻方式,吸收底泥和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特别是降低底泥中的有机物和铵态氮含量,改善水质,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方福平说。

  作为农业农村部水稻专家指导组成员,方福平关心的不仅是水体的净化,还有国家粮食的安全。“池塘种稻创新了水稻种植方式,是扩大水稻面积、提高谷物产量的有效途径之一。”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若全国有1/4的养殖池塘种植水稻,则水稻面积可以增加1000万亩,相当于2010-2014年全国水稻面积增加的总和。

  稻田里能养鱼,池塘里也能种稻。池塘稻技术不仅扩大了水稻种植面积、提高了稻谷产量,还创新了水稻种植理念和方式。

  “池塘种稻不仅能种,而且好处还不少。水中过剩的氮肥和磷肥能被水稻作为肥料,净化了水质,还能少施肥;池塘里稻飞虱等害虫,往往成为水产动物的饵料,不用给水稻打药;残留在池塘的秸秆可以直接喂食草鱼,减少饲料投入,促进秸秆循环利用,实现了一水两用、一地双收,减少面源污染。”方福平说。

  对广大农民来说,绿色技术能否得到应用最看重的还是效益。“饱满Q弹,香醇软糯。”浙江盛旭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经理苏晓逸开始在朋友圈里卖大米。2014年,苏晓逸开始在基地部分池塘试验虾鳖稻共生技术,“从5月插秧到10月底收获,池塘稻比普通晚稻多2个月的生长时间,米质更优。不仅收获的绿色大米销路不错,而且水体富营养化明显减少,整个生长期不用换水,池塘水体仍能够达到四类水标准,个别指标甚至达到二类水标准。水质好了,虾的生长速度明显加快,大虾的比例也增加了。”苏晓逸说。据了解,传统方式养殖南美白对虾,大虾比例只有五六成,而虾鳖稻共生,大虾的比例能达到七成。“不要小看这一成”,据苏晓逸介绍,小虾每斤收购价只有18~20元,大虾可以卖到65~70元甚至更高,所以大虾比例提高对于效益的提升非常明显。

  边研究、边示范推广,在相关部门领导和专家的大力支持下,研究团队试验示范点数量、塘体类型均由少到多,参与的省份由浙江省逐步扩大,到2016年示范种植(或主动联系种植)的有江苏、浙江、湖北、安徽、广西、湖南、江西、重庆、四川、云南等1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池塘稻示范推广步伐进一步加快。

  “池塘稻以池塘专用稻品种为基础,通过集成池塘水产养殖和水稻栽培技术,种植水稻时不需载体,无需施肥,技术容易推广。同时,池塘种稻还可以通过水产动物和水稻的生态互惠作用,抑制水稻病虫害的发生,水稻生长过程中无需喷洒农药,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完美统一。”方福平对池塘稻前景很是看好。

  “作为一项新的种养结合模式,池塘种稻还有很多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如养殖户传统思维的改变、池塘种稻技术的完善、鱼稻共生的比例问题(水产放养密度与池塘种稻比例)、水稻机收问题等,需要进一步支持和研究。”对池塘稻的未来发展,方福平有更多思考。

  从单家独户到统防统治

  如何让绿色技术更广泛地被农民使用?在浙江萧山,合作社搭起了桥梁,政府通过购买服务让绿色技术在田间落地,同时增强了农民的绿色意识。

  2005、2006两年萧山区的稻飞虱爆发成灾,传统的单家独户防治弊端凸显。萧山区开始着力于引导发展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2007年,萧山首家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杭州广通植保防治服务专业合作社成立。

  “我们根据区域分布,以村或农场为单位,组建统防统治作业服务队,由村干部或农资服务人员负责,在合作社统一管理下开展服务工作,作业人员还需经过农业局培训考核,持证上岗。”靠农药公司起家的杭州广通植保防治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蔡吉生率先扛起了植保服务的大旗。

  “以前施药10次以上,现在只需要4~5次,施药次数大幅度减少,每亩降低农药成本40元左右。同时还节省了人工,防治效果明显。”种粮大户王云峰说。

  “药前三天定方案,药后三天验效果”,如今在萧山成了农民的顺口溜。“我们拥有植保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16名,其中研究生5名,主要从事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服务、植保技术咨询、农林植物检疫、测土施肥服务等工作。通过田间巡查指导、防治药剂的田间试验、稻田药剂病虫害调查,保障水稻科学生长。这支小分队成为一支高效率的田间病虫侦察兵、害情预报信息员、防治效果把关者,确保每次作业防治质量。”蔡吉生说。

  “用药量减少30%,稻谷安全系数提高了,环境污染减少了,农民收入增加,劳动强度减少了。”河上统防统治作业队长种粮大户石国杰说。

  从过去千家万户的植保工作到现在有一个专业合作社统防统治,合作社的服务受到了越来越多老百姓的欢迎。“2017年,杭州广通植保防治服务专业合作社水稻统防统治服务农户5686户、服务面积31496.34亩。”蔡吉生说。

  绿色是政府的责任,为了更好地让好技术落地,萧山区出台扶持政策,凡是参加合作社统防统治的农户每亩享受56元财政补贴。合作社购置新型植保机械,享受40%的财政补贴。同时,对合作社提供技术支撑,加强监管与引导扶持。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按照每亩14元的服务费标准补贴给杭州广通植保防治服务专业合作社,让合作社可以配合政府相关部门开展农业新技术试验示范与推广服务,更好地发挥桥梁作用。

  “绿色防控技术措施实施后直接经济效益产生慢,对于种粮大户及农业生产企业而言,主动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的意愿不强。为此,政府应加强绿色发展理念宣传,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推进绿色防控示范推广与大面积应用。建议大力扶持发展具有较强技术力量的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以政府花钱买服务的形式,由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来实施绿色防控示范区的各种技术措施。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资金中,安排绿色防控建设内容,使绿色防控技术措施应用常态化。以点带面,促进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萧山区农业局植保专业首席农技推广专家王国荣说。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