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四大转变” 振兴应城乡村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田洪年 字号:【

  近年来,湖北省应城市坚持把乡村振兴作为“重中之重”,聚力“四大转变”,全市乡村振兴呈现合力强、路径明、动能新、效果优之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5年稳居湖北全省一类县市区前十位。

  强化“三大保障”,变“单兵作战”为“协同作战”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强化各类保障。应城市突破“涉农部门”单兵推进作法,汇集全市职能部门力量,开展联合集团作战,保障顺利推进。

  加强组织保障,确保高位推进。坚持“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组建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市“四大家”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扩展到发改、财政等部门,形成全市参与大格局。同时,将乡村振兴工作纳入全市工作目标年度考核,作为各地各部门的“一把手”工程。目前,各乡镇、市直各职能部门均把乡村振兴作为重要任务,强力高位推进。

  建强队伍保障,确保有人推进。坚持“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把培养一支“一懂两爱”的“三农”工作队伍作为头号任务,抓紧抓实。一是抓培训提素质。每年采取请上来脱产培训、面对面现场培训、走出参观培训等方式,对全市415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进行轮训。二是抓力量充实。鼓励在外务工“四有人士”回乡创业,已有156名返乡农民党员担任村干部。同时,加大乡镇公务员招录比例,不断补充新鲜血液。三是抓考核管理。建立健全绩效考评制度,督促广大村干部全天候为群众服务。落实扶贫队员、驻村第一书记管理办法,全市117个扶贫工作队和第一书记扎根基层,助力乡村振兴。

  强化投入保障,确保有钱推进。坚持“乡村振兴必须要有真金白银的硬投入”,积极创新资金投入保障方式。一是整合资金办大事。打捆使用各类涉农资金,解决过去各管一摊、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的问题。今年,将整合各类涉农资金5亿元以上,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农业农村重点项目。二是创新融资惠农村。继续设立1000万元财政小额信贷风险补偿金,引导金融机构回归本源,重点倾斜农业农村发展。今年还将新增1440万贷款,支持乡村振兴。三是放权让利增实力。深化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培植乡镇财源,增强镇级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2017年,全市乡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8.02亿元,同比增长27.1%。

  构建“三大体系”,变“传统经营”为“现代经营”

  应城市积极适应新时代农业发展要求,一手抓传统农业转型升级,一手抓现代农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发展,加快建设新时代现代农业强市。

  以提升整体竞争力为重点,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一是提升农业产业化竞争力。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解决附加值不高、产业链不长等问题。重点加快千亩糯稻现代加工园建设,将糯稻产量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引进湖南神农大丰集团投资10亿元,新上糯稻生产全产业链项目。二是提升特色农产品竞争力。坚持绿色兴农、特色兴农,大力培育优势特色农业。今年将建设37万亩糯稻生产基地,擦亮糯稻生产的品牌;建设8万亩稻渔综合种养基地,提供更多的高品质农产品。三是提升农业品牌竞争力。用好“应城糯米”“白玉面条”等金字招牌,支持新野甲鱼、天鹏野猪等特色农产品争创湖北著名商标、荆楚名品,让更多的农产品卖出好价钱。

  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重点,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一是夯实农业基础。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抗灾保丰收水平。今年将投入2.03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10.77万亩,投资1.48亿元实施各类水利工程1140处。二是优化农业布局。建设优质稻、双低油菜、优质畜禽养殖、精细蔬菜、特色林果、特种水产品等六大农产品生产基地,调优农业生产布局。三是强化质量监管。建立16个乡镇农产品质量监测点,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全市7家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77家专业合作社、470户养殖大户都建立了生产记录、销售记录、用药记录制度。

  以推进农业规模经营为重点,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一是促进土地适度流转。深化“三权分置”改革,推进土地流转。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17.29万亩,占二轮延包面积的33%。二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出台激励政策,引导和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756家,其中国家级2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2家,其中省级9家。三是健全市场服务体系。完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推动农村要素流通;加强农产品储藏、运输和冷链设施建设,推进农产品与武汉等市场对接,不断提升市场占有率。

  推动“三大融合”,变“就农抓农”为“融合推进”

  坚持工业农业、城市农村一起抓,统筹兼顾、融合推进,加快补齐“三农”发展短板。

  推进城乡融合,补齐基础设施不优的短板。实施“三乡工程”,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一是贯通城乡公路网。按照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四好农村路”的要求,打通乡镇交通。二是升级城乡供水网。今年将投资6700万元,推进汉江引水工程延伸,解决10万群众安全饮水问题。三是改造城乡供电网。将投资1亿元完成农村电网改造任务,提升农村用电保障水平。四是发展城乡信息网。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和快递下乡工程,积极培育“互联网+现代农业”,打通村镇物流的“最后一公里”。

  推进三产融合,补齐产业链条不长的短板。坚持把现代产业发展理念和组织方式引入农业,推动农村各产业融通发展。推进农业与旅游休闲、农耕体验等深度融合,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宽农民增收空间。今年将培育楚珍园、龙池山庄等农旅融合示范点5~10个,形成汤池镇、杨岭镇等4个以上农旅融合聚集示范区,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推进科技融合,补齐比较效益不高的短板。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新技术、新模式、新品种推广,提高农业比较效益。重点推广秸秆还田、标准化生产和清洁能源等六大实用技术和“稻渔共生”“猪—沼—稻(林果)”“鱼鳖混养”等综合种养模式,全市粮食作物主推技术到位率、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到96%、67.5%以上。引进加拿大PPI公司土壤快捷检测技术,每年推广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80万亩次,应用配方肥面积20万亩次。

  提升“三大水平”,变“单一发展”为“全面发展”

  坚持把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有机整体,统筹谋划、协调推进,力促农业全面转型、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提高乡风文明水平。高标准建设5个乡镇、31个村(社区)公共文化示范点,推进镇村两级公共文化全覆盖。深入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广泛组织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和最美乡村教师、医生、村官、家庭等表彰活动,引导农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信守义、勤俭持家。

  提高生态文明水平。2017年,全市完成113家禁养区养殖场关闭拆迁、2.3万亩水产养殖拆围任务。今年将全面实施厕所革命、精准灭荒、乡镇生活污水治理、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四大生态工程”,综合治理农村人居突出环境问题,让应城乡村环境全面洁起来、绿起来、美起来。

  提高社会治理水平。今年将以村级活动场所功能升级和合村并组工作为契机,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基层党建“整县推进、整乡提升”。深化平安法治乡村创建,投资9710万元推进“雪亮工程”,让每个行政村都有5个以上视频监控探头,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创建更高水平的平安应城。

  (作者系湖北省应城市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