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新村村 稻蟹共生 农民得利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包尚友 字号:【

  近日,记者随农业农村部百乡万户调查组来到辽宁省盘山县太平街道新村村。尽管乍暖还寒,但在这个曾获得“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称号的东北村庄,还是让人感到一股暖流——整洁的柏油路面延伸进村里,两三排杏黄围墙围成的一个个院落和红瓦房整齐地排列在路边。村前是一望无际的田野,田中一条观光木道蜿蜒向前,还有不少颇具农趣的雕塑,造型各异,呈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耕图景。

  “水稻村”的产业发展

  在村里,记者见到了村委会副主任王洪仁。他介绍,新村村原为1974年成立的“青年营”,1979年底知识青年陆续返城后,成立了新村大队。以前主要搞大田种植,收入低,村里都是土路,房屋都是红砖搭起的平顶房,环境不好,生活条件艰苦。“从2000年起,我们除了种水稻外,开始尝试搞设施农业,真正高标准、成规模发展是在七八年前。如今,全村现有村民近1500人,收入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土地租金、设施大棚收入和外出打工收入。几年前村里开始搞土地流转,建起了217栋设施大棚,主要种植黄瓜、茄子、豆角、葡萄、小柿子等果蔬。”

  产业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2014年,在盘锦市的统一部署下,新村村开始加强美丽乡村建设。村里还开展了家庭环境评比,激励庭院环境美化。村委会对农户院落进行了统一规划设计,将庭院分为三种类型,村民可以根据自家的情况自主选择。同时统一制定了10项环境标准,涵盖了院内杂物堆放、庭院禁止污水、功能区划、房前屋后绿化、院内甬路、居室内和厕所等,村集体对每户进行“环保巡视”和评比打分,并全村公示。这些举措激发了村民积极性,提升了村民环保意识。环境的改善,也为村里搞“蟹稻共生”生态养殖提供了绿色保障。

  盘山县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李成军告诉记者,“蟹稻共生”属农渔复合经营,是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式之一。盘山种植水稻历史悠久,新中国成立后更是大规模发展水稻种植。以新村为例,这个村是远近闻名的“水稻村”,一直把水稻种植作为最主要的农事,改革开放以来,他们兴修灌溉,改良土壤,全村耕地面积5400亩,水稻田达5100亩,全部实行“蟹稻共生”模式。如今,新村产的优质大米畅销海内外,河蟹在市场上更是供不应求。

  开启“农渔复合经营”新时代

  盘山的河蟹很有名,“蟹稻共生”更是盘山人在东北首创的一种农渔复合经营模式。目前新村村耕地已全部实现流转,由十几个大户集中承包,规模化经营管理。王洪仁说,“我们村‘蟹稻共生’分稻田扣蟹、稻田成蟹两种综合种养模式。近两年扣蟹价格高,养殖效益好,亩产量均在50公斤左右,亩产值1000元左右,亩效益能达到二三百元,有的甚至能达到500元以上。”

  在新村村南边的一大片稻鱼共生示范田边,记者见到了该村最大的种粮专业户——向军家庭农场的当家人郗向军。

  郗向军是个“80后”, 土生土长的新村人,以前主要从事粮食收购经销。“我之前一直在做买卖,倒腾粮食,一年能收两万吨水稻,赚几百万元。2014年开始承包土地,今年是第五个年头。今年一共流转3700亩水田, 地租比往年都高,听说粮食保护价还下调,种水稻肯定不赚钱了,甚至要赔钱!”郗向军话锋一转,“不过也没事。”郗向军的希望来自“蟹稻共生”这种创新模式。

  郗向军是新村第一个承包土地大规模种植水稻的,“当时种水稻不赚钱,看着很多农民的土地快要荒废,国家倡导土地向大户流转,因为有卖粮的经济基础,我就想尝试着流转1000亩,很多人听到消息后找到我,想流转土地,没有办法,一扩再扩。”郗向军略显无奈地说,“当年流转土地700元一亩,现在土地流转的价格水涨船高,今年涨到了1270元。”郗向军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种粮肯定不赚钱了,幸好螃蟹一亩地能挣100多块钱,养得最好的一亩地能挣500块钱,销售一点问题没有,来收河蟹的商贩有的是。这样一来,我种地才能值当一些。”

  李成军解释说,“从目前经营情况看,土地流转成本每亩1270元,种植成本800元左右。国家粮食收购价每公斤1.3元,一般农民如果单纯种植水稻,不挣钱,一些承包户如果单纯种植水稻,就要赔钱了。搞‘蟹稻共生’,结果就不一样了,养蟹让大伙还是有钱可挣。产业兴旺富了新村村,立头功的是‘蟹稻共生’。”

  王洪仁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全村稻田扣蟹养殖平均亩产量40~60公斤,亩产值800~1200元,亩成本300元,亩效益500~900元。稻田成蟹养殖平均亩产量20~25公斤,亩产值760~950元,亩成本450元,亩效益310~500元。”从盘山其他稻作的材料分析看,很多地方都像新村村这样,发展生态种养,“蟹稻共生”可达到“1+1=5”的效果,也就是“水稻+水产=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环境安全+农民增收+集体增效”。

  郗向军的示范田现在正在实施“明排暗灌”工程。为了提高“蟹稻共生”立体生态农业生产效率,大家不断探索,将原本水稻种植和河蟹养殖两个生态系统融合为一个生态系统,“一水两用,一田双收”。郗向军介绍说,“河蟹粪便是水稻生长的好肥料,蟹还帮忙除草、吃虫子。水稻田里就不必施用化肥、农药,水稻生产实现了绿色有机。水稻生长净化了养殖水质,为蟹提供优质水体环境,提升了附加值。”

  盘山县河蟹研究所所长陈卫新介绍,水稻和河蟹互利共生的立体生态养殖模式,是盘山县的首创。具体来说,水稻种植采用大垄双行、边行加密、测土施肥、生物防虫害等技术方法,实现了水稻种植“一行不少、一穴不缺”,使养蟹稻田光照充足、病害减少,减少了农药化肥使用,保证了水稻产量和质量;河蟹养殖采用早暂养、早投饵、早入养殖田的方式,河蟹既清除稻田杂草,又预防了水稻虫害。记者注意到,在稻田与水渠中间的埝埂上,还顺势种植着一排豆角,原来这就是当地人常说的“埝埂豆”。在稻田埝埂上种上大豆,稻、蟹、豆三位一体,并存共生,组成了一个多元化的复合生态系统,使土地资源得到最大利用。因此也形成了“一地两用、一水两养、一季三收”的高效立体生态综合种养模式,即“盘山模式”。

  稻田养蟹对气象服务有着较高的需求,温度、湿度、气压等都会对水稻和河蟹生长产生影响。例如,碰上连续阴雨天气气压偏低、湿度过大时,河蟹容易缺氧,需要采取人工供氧措施;当夏天水温过高时,需要灌水以保持适温;有时碰上大风天,会导致水稻倒伏或者损坏稻田四周用于围蟹的塑料膜。在盘山,科研人员正与村民一道致力探索出一条既能降低养殖的经济成本和环境成本,又能增加产量与大规格河蟹占比的高效低碳化养殖模式。

  据了解,盘山县目前正在积极推广高标准绿色农田建设“新村模式”。而为了更好地实现“蟹稻共生”,“新村人”也提出了一系列接地气的建议,其中最为突出的有三点:一是国家政策规定种植1000亩地以上的种粮大户,准许农业设施用地10亩的政策很好,但种植两三千亩的种粮大户,10亩的农业设施用地根本不够,希望政策能进一步细化;二是从农户个人手里流转的土地,一年签订一次流转协议,时间太短,承包户难以从事长期的计划和农田基本建设,希望国家出台政策,鼓励土地流转签订长期协议;三是希望国家粮食收购保护价能提前一年公示,以便承包户合理安排种植作物结构。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子江表示,如今,“盘山模式”在盘锦乃至全国各地得到了推广。盘锦市在“稻田养蟹”的基础上又继续升级推广“稻、蟹、泥鳅鱼、埝埂豆”立体生态高效种养模式,实现“一水三养、一地四用、一季四收”,测算下来,一亩稻田收入十分可观。当前现代农业的发展处于一个十分关键的转折期,各种矛盾交织,环境保护与农业发展的融合尤为突出。以新村为例,这个村通过美丽乡村建设,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有些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和提升,比如,在乡村建设和环境美化上,前期政府投入较多,财政负担较重,维护运转资金不足,在村集体收入几乎为零的情况下,如何维持和巩固美丽乡村建设成果需要引起重视;污水集中处理系统设计与村里污水处理量不太匹配,系统运行成本高,运转效率不高。未来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与实施过程中,如何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和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是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需要研究和关注的重点。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