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丽扮靓荆楚大地——湖北省美丽乡村建设走笔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牛震 何晓霞 字号:【

乡村美不美,先看山和水。近年来,湖北省按照立足农业、依托农村、规划引领、政策支撑、示范带动、融合发展的思路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出台扶持政策、安排专项资金、举办推介活动,推进美丽休闲乡村建设,全省涌现出一大批具有荆楚风韵的美丽休闲乡村。目前,全省拥有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县9个、示范点19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4个,“中国美丽田园”10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120个,限上休闲农业点(指年营业收入10万元)达到4700家,从业人员12万人,年接待游客达5000万人次,综合收入达200亿元,从业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3500元。

优化特色高效农业产业带,把建设美丽乡村主动权交给农民

走出喧嚣的混凝土之城,踏入鄂东水乡古村,映入眼帘的是依稀掩映于绿荫之下、碧水之滨的古色民居。所到之处,山岗起伏,植被丰茂,古色古韵,曲径通幽,村中有水,水中有村,阡陌交通,屋舍俨然,一个鱼米之乡的风景清晰可见。这里有新建成的古村民俗陈列馆,一块块展板,一段段故事,通过文字、图片和实物,向人诉说着当地的村史变迁、乡土习俗与乡贤名人的传说。在这里,你可以感受乡土,亲润心灵,厚重生命。这里是位于麻城市西南边陲的谢店古村。时值初冬,阴雨连绵后一个十分难得的晴好天气,记者来到麻城市采访美丽乡村建设情况。

“我们村距离麻城、红安市中心都不到25公里,交通便利,可以说是城里人休闲度假的好地方。”谢店古村党支部书记彭国胜告诉记者:“村里种植有水稻、茶叶、板栗、油茶、莲藕等作物,山林和淡水养殖都已配套。”

谢店古村只是麻城近年美丽乡村建设的一处缩影。据了解,麻城市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起点高,建设风格呈现多元化。张家畈镇投资40万元聘请南京大学规划设计院对屈家畈村进行勘测规划设计,突出打造龙潭谷旅游景点;龟山镇投资30万元高标准编制了古村落总体建设规划,建设过程中做到修旧如旧;歧亭镇独具匠心设计仿古小镇东坡街、杏花村;鼓楼办孝感乡村深入挖掘历史先贤光辉事迹,树立典范,传承家风……2016年开年以来,麻城市将建设美丽乡村作为农村工作的重要抓手,推进力度强,相关部门共建联动,工作热情高涨,初步形成了“点上出彩、面上整洁、线上炫目”的农村发展新格局。

据介绍,麻城市每年列支财政预算资金1200万元奖励示范村创建。近年,麻城市按照“北部菊花、油茶,东部板栗、花茶、中药材,中南蔬菜、畜牧”区域布局,优化产业空间结构、打造集中连片的特色高效农业产业带,初步实现了“产业发展起来、景观打造起来,特产畅销起来、游客多了起来”的效果。中国(麻城)菊花高科技产业园位于黄土岗镇张家墩,是麻城市2015年引进的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重点招商项目。该项目计划投资1.6亿元,分两期建设。核心区占地面积1000亩,包括菊花观光园、种植示范园、精深加工厂和科研所。建成后预计可实现年加工菊花600万斤,产值1.5亿元,每年可带动就业5万人次,通过技术示范,可带动菊农实现标准化种植,帮助菊农每亩增收3000元。

“当时就觉得自家事小,村里的事、大家的事是大事,小事当然要服从大事。再说了,村里的环境变好了,村里乡亲们的生活会更幸福。”施辉焱说。福田河镇大旗山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充分发挥群众的能动性,共建共创分享建设红利。在一处绿地建设中涉及村民施辉焱家小卖店,还没等村干部上门做工作,施辉焱便主动要求拆除自家小卖店。

“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麻城市各乡镇把尊重农民意愿贯穿于工作过程。把村庄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主动权交到农民手中,尊重民意、维护民利、依靠民资、强化民管,形成干部引导建设、农民自愿建设的良好氛围。”麻城市委常委、副市长童国锋告诉记者:“目前,麻城美丽乡村建设正从点到线、到面有序发展,装点着美丽麻城”。据了解,铁门岗乡古龙集村村民自筹资金70万元,硬化垸道,美化家园。开发区陂坡山村、夫子河镇土库村等依靠当地村民力量,进行了环境卫生整治、塘堰和道路建设。

把村庄当景点建设,把农业和旅游相融合,把农民当业主来培养

咸宁市以山青、水秀、桂香、竹翠、泉温、洞奇闻名于世。近年来,咸宁市以创新驱动、绿色崛起战略统领城乡协调发展,按照“以人为本、生态为先、功能为要、文化为魂”的要求,建设全域景区,夯实产业支撑,提升功能品质,统筹城乡治理,走出了一条城乡一体、绿色发展、共建共享的新路子。2015年底,全市实现了农业总产值301亿元,同比增长7.03%;农产品加工业产值709.64亿元,同比增长8.2%;打造了农业经济持续向好、农村面貌日新月异、农民生活质量稳步提升的咸宁新样本。

方向决定理念,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未来。咸宁市率先在湖北全省出台《咸宁全域新型城镇化总体规划》,构建了“12255”空间发展新格局。按照总体规划,全市共有52个乡镇完成了总体规划修编,20个市级中心镇完成全部规划修编。规划建设200个创新型农村社区,90%的村完成了中心村湾村庄建设规划。咸宁市构建了绿色产业、绿色城镇、绿色生态、绿色文化、绿色管理“五位一体”的绿色发展体系。所有专项规划都以绿色规划为基准,逐级对标调校,互相协调。为全市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勾勒出了时间表、路线图,率先在全国出台《咸宁绿色崛起发展规划》。

“现在生意得看时节。好的时候每天差不多得接待二三十桌客人吧,差点的时候几桌到十几桌不等……刨了所有开支外,差不多每个月都有万把元净收入。”咸宁市横沟桥镇群力村黄家湾农家乐老板黄进告诉记者。早上九点不到,吃过早饭,黄进就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在他的指挥下,服务员、厨师等人开始配菜,清洗、摆放碗筷。十点过后,已经有人打电话来预定午饭,十一点左右,迎来了第一批客人……就这样一直忙碌到晚上十点左右。

在群力村,经营农家乐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这里有一个扶贫产业基地。134亩基地内种植了西红柿、黄瓜、辣椒等有机蔬菜15亩,柑桔、蓝莓等有机瓜果60亩,除此之外,还有17亩的精养垂钓面积,每逢节假日,吸引了大批周边游客。

据了解,咸宁市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坚持把村庄当景点来建设,把农业和旅游相融合,把农民当业主来培养,共建美丽乡村。以生态农业为基、美丽乡村为形、水乡田园为韵、农耕文化为魂,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积极打造特色乡村旅游品牌,推动原始村落蝶变为旅游景点,传统农业蝶变为观光农业,生态农副产品蝶变为畅销旅游特产,普通农民蝶变为经营业主,乡村美景蝶变为助农增收的“美丽经济”。如今,成功创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2个、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2个、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户2个、中国金牌农家乐31家、全国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17人。2016年上半年,全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560万人次、收入20亿元,分别占旅游总接待人数、总收入的22.8%、15.1%。

突出产业辐射带动,先行致富农民

“以前常说,北有寿光,南有嘉鱼。嘉鱼也是有名的蔬菜输出产地。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嘉鱼这里嫁闺女都陪送小汽车呢。”湖北省委农办副主任章新国告诉记者。在嘉鱼县潘家湾镇四邑村附近的露天蔬菜基地里,万亩绿油油的包菜、大白菜长势喜人。

嘉鱼县濒临长江、紧靠武汉,是一座正在崛起的临港新城。近年来,嘉鱼县举全县之力建设美丽乡村,阔步迈上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的新征程。全县20个村获评省、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据了解,今年,嘉鱼规划秋冬农业开发总面积49万亩,其中蔬菜播种面积26万亩,油菜播种面积9万亩,小麦播种面积7.5万亩。

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是资金,难点也是资金。近年,为了有效化解资金难题,我们摒弃过去由政府单一投入的思维定式,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项目支撑、企业帮扶”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动员县内规模企业与行政村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开展“以企带村、村企共建”、“百企联百村、共建新农村”和“一对一帮扶”,形成了“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农民参与、部门扶持”的新机制,有效解决了财政资金投入不足的难题。目前,嘉鱼县共有45家企业与村组结对,落实共建项目116个,协议共建资金近5亿元。如官桥镇官桥村依托田野集团,累计筹资2.37亿元实施整村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产业是基础。在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嘉鱼县摒弃“穿衣戴帽”的简单做法,把发展产业放在重要位置,突出产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按照“一村一品、一镇一色”的发展思路,因村制宜规划发展特色产业。

嘉鱼官桥八组坚持集体经营、共同致富,带动“十里八村”,不断打造新农村建设升级版。目前,已建成6000亩油茶基地、1400亩特色水产板块,完成了3000亩有机稻板块沟渠改造工程;净堡村突出以生态农业为主,规划建设赤城湖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和鄂南万亩精品桂花苗木基地,已建成鱼鸭配套混养一体化生态养殖基地3000亩,以桂花为主的苗木基地3000亩。2015年底,全组总资产25亿元,经济总收入14.5亿元,创利税2.1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6万元。

湖北是农业部确定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省份之一,2015年、2016年连续两年承担试点任务。全省按照“基在农业,惠在农村,利在农民”的思路,推进农业从单纯的生产向生态、生活功能拓展,实现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产业深度融合。

2016年,湖北出台《关于统筹整合相关项目资金开展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省政府每年整合省级财政专项资金20亿元,重点支持300~500个村开展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试点,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打造特色宜居村庄,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到2020年底,全省建成2000个左右美丽宜居乡村示范村。2016年5月,湖北省出台《湖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扶贫示范区创建工作方案》。从2016年开始,每两年一轮,每一轮遴选一批具备乡村旅游发展基础与条件的贫困区,开展产业扶贫示范创建。通过加大投入强化基础、送教培训智力扶持、产业提升利益联结等措施,打造“特色鲜明、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管理有序、效益明显”的新型绿色发展示范区,创建扶贫攻坚事业中绿色产业扶贫、产业综合扶贫标杆,促进贫困地区产业增效、农民增收。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