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央企高管到驻村第一书记——记陕西省旬阳县李家台村第一书记刘满堂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秦巴山深处的李家台村,三面被汉江环绕,一面靠着大山。一年前,村级经济条件差、发展思路混乱,368户1168名群众有近1/3的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在群众看来,致富奔小康是一个实现不了的梦。

2015年,刘满堂来了。来之前,他是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的党组成员、总会计师,得知中央将要选派干部到村担任“第一书记”,他主动请缨,辞去原有职务,申请驻村3年,被组织任命为陕西省旬阳县李家台村第一书记。

很多人问刘满堂为什么会作出这个选择,他只是说,我在农村生、农村长,农村养育了我,农民的淳朴让我知道感恩,我得回报他们。这是我心里藏了几十年的心愿。

不当高管当村官

2015年4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关于做好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的通知》,决定对软弱涣散党组织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帮助这些村子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治理水平。而此时的刘满堂,作为中国核建集团公司总会计师正在为集团下属财务公司的筹建事宜忙碌着。

60岁的刘满堂是一位工作阅历丰富的党员干部,财政金融专业毕业的他,先后在财政部财政监察司,国家审计署综合司、社会保障审计司、审计科研所、直属机关党委任职并一步步走向领导岗位。2011年5月,他由政府机关调至中国核建集团工作。

“刘总主动请缨到旬阳县李家台村担任第一书记,级别之高、阅历之深、资源之广在中央选派的这一批书记中,据我了解,这是全国唯一、央企唯一。”中国核建集团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李清堂带队在旬阳调研扶贫工作时说。

“回报农村,为群众办些实事,是我心里一直有的一个想法。”谈及“下乡”路,刘满堂一方面是想回报农村,为群众办些实事,完成自己多年心愿,另一方面是他在这么多年的工作和探索中,一直关注农村改革,认为实现国家民族的百年目标离不开农村。

深入调研把准贫困“脉搏”

旬阳县李家台村, 2014年被陕西省确定为扶贫重点村。村上主要以传统种植业、养殖业和劳务输出为主,山大人稀,基础设施处于“三缺”(缺路、缺水、缺电)状态,“水在河里流,人在山上愁”是该村的真实写照。

到村后,刘满堂婉言谢绝了县里为他安排的住处,执意住在村子里。在当地镇村同志的帮助下,刘满堂很快在李家台村租了一间村民的房子作为住宿和办公地,购置了些简单的家具和生活用品,就正式安下了家。

抓紧熟悉村情是刘满堂面临的第一任务。到李家台村短短两周时间,一方面与负责对口管理的省市县有关部门进行座谈沟通,并向村上“两委”负责同志和其他联村干部了解情况;另一方面,他陆续走访了李家台村142个贫困户中的40多户。加上来村子之前所做的准备工作,很快便对这个村子的情况有了总体把握:村党支部班子整体作用如何进一步加强?对留守老人、儿童和失孤家庭的关怀如何到位?怎么帮扶因病致贫家庭?村里经济建设特别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如何开展?刘满堂心里一一盘算。

熟悉环境、融入工作、同吃同住、学习思考、谋划扶贫……不到一个月时间,年近花甲之龄的刘满堂不仅快速完成了角色的转变,而且已经成为李家台村368户居民大家庭中的一员。

从央企高管到驻村第一书记,身份有了不小的落差,在外人看来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刘满堂却转化得自然而然。城关镇党委书记周优存说,“一开始,刘书记说向我汇报工作,我都觉得别扭,后来拗不过刘书记的坚持,也就慢慢习惯了”。随着工作交往的深入,刘满堂向县里和镇里汇报工作成为常态,每次汇报时,他都态度恳切,一脸谦和。镇政府的同志评价道,“真看不出是中央企业的领导,毫无架子,尽想着村里的扶贫,对镇里县里的工作也提出很多很好的建议。”

看着这位从北京来的国企高级干部,就这么真实地成为自己村子的驻村书记,村民们的眼神中夹杂着怀疑,也更多地流露着对这位“有来头”的干部帮他们脱贫致富的渴望和期盼。

因地制宜带动全村发展

李家台村8个组有7个组都在半山腰上,“看着一拃远,走路要半天”,吃水、出行是一直是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的两大难题。刘满堂摸清情况之后,向核工业集团领导汇报请求支持,并积极联系北京的同事和好友,共募集资金150多万元,先期启动群众饮水工程和通组路建设。

刚开始,有的群众半信半疑,还有的心存畏难情绪。刘满堂便挨着家去做工作,说服带动更多的群众参与进来。项目开工后,刘满堂天天泡在工地上,翻山越岭,现场指挥。有3户困难群众居住地远离通村路,老刘便个人出资1万元,把通向他们房前的道路修通。刘满堂的干劲感动了村里人,大家纷纷参与进来,不仅义务投工投劳,而且涉及的征地、毁苗也不要赔偿。在修建二组的通村路时,在外做工程的村民李继密开来自己的铲车、挖掘机加入到施工队伍中,自己加油,免费使用,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截至目前,李家台村3条宽6米、总长10公里通村路路基已经开挖到位,正在联系硬化事宜。总长5公里的群众饮水项目也已经完工,267户群众吃上县城居民一样的自来水,彻底解决了吃水难题。

脱贫是基础,致富才是目的,如何使这个村子同步跟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一直是刘满堂脑海中思考的问题。刘满堂认为,“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只有“三化”同步,才能真正实现脱贫和致富目标。

李家台村的王有林长期在广东做生意,接了一个手工缝制足球的单子,但一直为供货不及时而发愁。刘满堂听到这消息后就琢磨,村里有不少留守妇女,把她们组织起来缝制足球,既找到一门致富门路,又不影响照顾老人和孩子。他把这个想法汇报给村党支部,村党支部联系王有林,很快签下了培训和供货协议。村里的妇女们开始在村活动室里参加手工缝制足球培训,他们加工的足球已交货验收合格并收到了加工费。

抓脱贫是第一书记的硬任务。对此,刘满堂有着自己的理解。前些年,村里发展产业总在“翻烧饼”,今年种核桃、明年搞黄姜,乡亲们没少折腾,钱却没多赚。现在又推广油用牡丹种植,群众不会种,更没积极性,倒也不奇怪。可这个新产业究竟行不行,刘满堂心里也没底,他决定自己先探探路。说干就干。做完案头研究,刘满堂自费到山东菏泽、陕西白河实地考察一番,发现油用牡丹浑身是宝,花可冲饮、籽可榨油、根能入药,是特别适合陕南山区种植的高产经济作物。他带回牡丹油、牡丹苗到村里宣传,老乡们到家里做客,他就先捧上一杯牡丹花茶让他们尝尝鲜。他还请来农业专家进村培训,没承想,一下子就来了200多名村民。

“现在我家4亩地都种上了油用牡丹。大太阳天,刘书记还经常来辅导我们种植。有他把关,咱心里踏实!”贫困户何功英说。

针对旬阳当地工业化和城镇化条件不足问题,刘满堂借助中核集团公司资源实施劳务扶贫和教育扶贫。中核集团所属核工业学校多年来为旬阳免学费培养学生140多名并帮助就业,为李家台村22名贫困大学生捐款十多万元,平均每个学生5000元。

如今,花甲之龄的刘满堂已经成为李家台村368户居民大家庭中的一员。他出身农村,心系农民,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全村人的好书记、贫困户的好亲戚”。群众的致富梦想也在他的带领下愈加真实。

(陕西省委组织部供稿)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