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阜南县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在扶贫攻坚中引入循环经济理念、模式和技术,在发展循环经济中不忘扶贫攻坚,逐步做到两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探索一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扶贫攻坚新路子,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出了更大贡献
安徽省阜南县地处淮北平原,人口多、资源少,是沿淮的重灾区,是出了名的水窝子、灾窝子、穷窝子。以往,人们对阜南县的扶贫工作感到非常难,但阜南县的干部群众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出一些新路子,把发展循环经济与灾后恢复重建、扶贫攻坚、县域经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2007年阜南县作为国家级重点贫困县,被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批准为全国唯一的“农业(林业)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县”。
阜南县在脱贫攻坚中引入循环经济理念、模式和技术,在发展循环经济中不忘脱贫攻坚,逐步做到两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和经验。
坚持“四个更”的原则
循环经济是追求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和更多劳动就业的先进经济模式。这“四个更”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广大农村推行循环经济,要给群众看得见的物质利益、摸得着的实惠,把循环经济做成产业,实现产业扶贫。
发展安全优质蔬菜产业促脱贫。在实施产业精准扶贫中,阜南县以王家坝、老观、曹集、公桥、段郢等乡镇为主,按照绿色安全有机种植方式,重点发展以早春马铃薯、辣椒、番茄、茄子、毛豆、洋葱、大葱、芹菜等蔬菜品种,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王家坝郎湾村成立果蔬专业合作社,注册“郎湾”牌香葱,种植面积1500亩以上,亩均纯收入5000元以上,贫困户人均增收在1500元以上。
发展健康养殖,种养结合促脱贫。采取“畜禽托养、土地托管、返租经营”等模式,优先吸纳贫困户,使其成为职业农民或分包大户(家庭农场),形成“固定收益、经营收入”等利益联结机制,带动600户贫困户增收致富;按照“金融扶贫+贫困户”破解资金难题的模式,对有发展愿望和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贴息信贷,支持100多户贫困户发展家庭种养业;实行“新型主体+贫困户+扶持资金折股量化”的组合模式,优先吸纳贫困户扶贫资金融资到新型主体,参与股权量化,带动120户贫困户脱贫;采取专家、技术人员现场授课的方式,对有发展意愿和发展能力的贫困户进行技术、技能培训,促进460户贫困户向种养大户、职业农民转变,增强脱贫致富本领。
变废为宝发展农村文化艺术产业促脱贫。全县在沿淮低洼地带有杞柳原料林基地6万亩,年提供柳编原料20万吨,柳编产品100%为订单生产。有80个专业村、10余万人从事柳编工艺品生产。柳编加工、营销企业达到100多家(黄岗镇就有36家),具有出口直销权的有22家,年销售额31亿元,年出口创汇2.6亿美元。柳编工艺产品由过去的用杞柳编织发展到现在用各种草、藤、竹、木、塑、铁以及各类边角废料、树枝、树皮、农作物秸秆等为原料,编织出许多精美的工艺品,主要用于出口,这是典型的废弃物资源再生循环利用,资源产出率高、劳动就业率高,并有丰富的文化艺术创意创新。柳编企业华宇工艺,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经纪人”的经营模式,带动7000多名农民从事柳编生产加工,年人均柳编纯收入18000元,收购废弃物每年为农民带来直接经济效益100多万元。
大力推行“九节一减”
发展循环农业要突出“减量化”原则,做到“系统节约”。阜南县对推行“九节一减”非常认真,卓有成效。
节地,通过推广农田间作套种、立体栽培和大棚反季节蔬菜种植,提高复种指数15%,相当于增加30万亩耕地;整治土地,新增耕地3688.5亩。节水,大力推广膜下滴灌、喷灌和微喷技术,累计节水108亿立方米,增收3855万元。节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累计节肥2万吨,节本增效8282.4万元。节药,节约农药118.1吨,增收2023万元。节种,推广机械精量播种、水稻旱育稀植等技术,累计节种1.18万吨,增收8307万元。节电,推广节能变压器,加强用电管理,累计节电7500万千瓦时,节支增收4500万元。节油,通过更新节能机械、使用复式作业机械等,累计节油4050吨,节支增收6750万元。节煤(柴),普及省柴节煤炉灶,大力推广农村户用沼气池和太阳能热水器,累计省柴节煤折标煤27.5万吨。节粮,在城乡居民、机关学校,生产生活大力提倡节约粮食。减人,培训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0多万人。
在上海农科院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阜南县发展了29万亩旱稻,取得了“六节两减一养” 的显著成效。即节水、节肥、节药、节油、节电、节种。减少劳动用工和甲烷排放,每亩减排甲烷11.2公斤,累计减排甲烷3250吨,甲烷产生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4倍。同时还达到“用地养地,养地用地”的效果。解决贫困人口就业3.1万人,人均增收 260元。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为循环农业开辟了新的天地。
注重提高资源产出率、发展多功能大循环农业
调整优化林种结构,增加贫困地区农民收入。阜南县按照“宜杨则杨,宜柳则柳,宜果则果”经营模式,大力扶持以晚秋黄梨、杞柳生产加工为主的特色产业发展。到2015年累计建成各类产业基地49万亩,其中晚秋黄梨3万亩、杨树原料林40万亩、柳编原料林6万亩;涉林企业发展迅猛,各类林产品经销加工户发展到153家(规模加工企业30家),有直接出口权的11家,入驻经济开发区的涉林企业有13家。林产业带动3880户共1.07万人脱贫。
发展林下经济,提高土地资源产出率。走农林复合经营、立体种植、集约经营的林业循环经济发展之路。目前,全县林下经济面积发展到10万亩,产值达6亿元,从业人员14万余人。主要模式有:林粮间作、林药间作、林菜间作、林菌间作、林下养殖等。
发展林业生态旅游,拉动贫困地区第三产业发展。以湿地保护促进阜南生态、经济环境的良性发展。抓好王家坝国家湿地公园规划和建设,结合濛河拓浚工程等水利项目,积极开展王家坝湿地的动物保护和植被恢复工作,实施沿淮洪濛洼大造林工程,抓好湿地的保护和利用,突出森林和湿地生态旅游;结合洪河流域和淮河公园,积极申报安徽阜南方集和安徽阜南谷河城市湿地公园为省级湿地公园;结合城镇村庄绿化工程,创建森林村庄45个;结合王家坝水利风景区及抗洪纪念馆、吕蒙公园、息园、台家寺商代出土文物博物馆和田集旅游度假村等旅游项目建设。
坚持“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有机统一”
阜南县蒙洼、洪洼是淮河流域重要的行蓄洪区,有14个乡镇,35.5万人。从2001年开始,两洼人民抓住退耕还林的机遇,大力推行林权制度改革,在60多万亩荒坡地、低洼地大量种植杨树和杞柳。通过杨树板材加工解决了5000人就业;发展柳编加工,解决了4万人就业;造林、种草、发展经济作物,解决了17万人就业;在林下宜粮则粮、宜菜则菜、宜草则草,在草地上放牛放羊,在低洼水面养鹅、养鸭、养鱼、养珍珠,解决了4.5万人就业。全县累计解决26万人就业,占劳动力总人数的73%,其中属于贫困人口20万人以上。林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互生共存,资源循环利用,亩均收入1200元以上。这是一个“经营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范例。
阜南县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在扶贫攻坚中引入循环经济理念、模式和技术,在发展循环经济中不忘扶贫攻坚,逐步做到两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探索出一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扶贫攻坚新路子,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者系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安徽省循环经济研究院院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