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归”怎样逆袭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蒋钊 字号:【

这些天,“城归”成了一个热词。“三农”专家叶兴庆评价“城归”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合适种子,他们将有助于打破农村原有经营主体缺乏开拓意识、市场经验及经营才能、资金实力等局限。经济学家厉以宁把“城归”视为新的人口红利,他们为农村带回来了敢为天下先的闯劲,敢于涉险滩、啃硬骨的干劲。

那么谁是“城归”?概括地讲,“城归”指代的是曾经从农村到城市打拼,在城市受过现代产业训练或知识熏陶,而今选择向农村回归的人,他们或许曾是农民工,或许是刚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大学生村官,也或许是某个有着“回乡情结”的“城里人”。从“城归”的造词来看,灵感大抵来自“海归”,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经济一枝独秀,法制逐渐完备,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有国外学习和工作经验的人掀起回国浪潮,对世界而言中国正成为一片独具吸引力的投资热土。从背景来看,“城归”的诞生与“海归”有相通之处,现在农村也越来越成为一片独具吸引力的创业热土。

但要构筑起这条“城归”路却比“海归”路要来得坎坷。首先,他们的回归动机各不相同,有被动与主动之分。一部分人由于在城里完成了积累,想结合家乡的资源优势或借助优势项目返乡创业,创业是目的,返乡是主动的。这一部分人也成为返乡创业潮的中坚力量,他们往往具备一定的技术、机遇和资本,创业成功率相对较高。总体来看,这个群体占返乡人群的比例尚且不大,但呈增长趋势。更大的部分则是被动返乡,他们或因年龄大缺少就业机会,或因实体经济低迷造成失业,思乡情绪、对外界环境不适应等等。而返乡就业或创业能否实现又受制于多种因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政策支持、资金准备、文化素质、家庭状况等等参差不齐,当被动返乡遭遇不利因素时无疑让“城归”路雪上加霜。

回到本处不离开才是“归”,所以要想把涌动的返乡人流留住,需要让农村这片热土持续发热;“城归”想实现真正逆袭,既要清楚“归”的门槛,也要清楚自身实力。

2016年10月,笔者在河北饶阳县北歧河村参加第一书记李浩组织的“青年农民创业交流会”,一个小伙子的提问,让我记忆犹新:“我有一个创业想法,把岳父的蔬菜大棚打造成一个监测各种生长指数的大数据平台,这样我就能形成一个最科学栽培蔬菜的数据库。我家里能出十几万元,不知道是不是可行?”纵然不能一盆冷水浇灭小伙子的创业热情,可这样的“天马行空”在创业时尤其要不得,连“物联网”的概念都说不清的情况下又怎么谈大数据平台搭建?农村创业要不得摆花架子。事实上,农村创业的门槛并不低,从城市回到乡村,将面对截然不同的社会环境、市场形态、人际关系和思想观念;而从其他产业跨界到农业,来不得半点夸夸其谈和盲目冲动。

在网络上有一类文章很受热捧《未来五年农业怎样最挣钱》《农业十种最赚钱的运营模式》《五大最热门最挣钱的农业投资项目》,而另一类文章几乎瓜分了剩余的点击量《2016年农业项目补贴大全》《2016年农业补贴新规定:农民们看看你能拿几种》《2016年国家农业项目都有哪些补贴》。“怎么挣”和“怎么补”两大最关乎“钱袋子”的问题,这些看似直指问题核心的文章点进去却往往一无所获,为什么?这些文章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字“急功近利”,成为新媒体赚取点击的“尚方宝剑”。他们充其量只是一碗“心灵鸡汤”,给跃跃欲试的你打了一点“鸡血”,却并非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有返乡创业的念头,在梳理完自己的资本后不妨多看一些创业成功的例子,看他们怎么用科学理念改变传统方式,实现农业的提质增效;看他们瞄准了农民“卖难”的哪些痛点,怎么运用电商平台发起促销;看他们怎么寻找农村新业态的空白点,发掘新机遇。当文字不够解渴时,不妨找一些过来人虚心“取经”,既然是新农人,就要承认经验的不足,摆出新人的姿态,不可贪大求快。

近些年国家连续下发鼓励和支持返乡创业的政策文件,2015年下发《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2016年下发的《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扩大支持力度和范围。好的政策有了,但具体怎么落地,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身边有这么一个例子,一位朋友认准了当下惠农政策信号,一口气包了1000多亩地,才反过来四处打听搞什么项目、农业怎么经营。我想,在推动农村创业的问题上,政府不能缺位,应当尽快帮返乡人群“补课”,让他们用手里的资源盘活起整个乡村的经济。

今年在吉林采访时,一位村干部就贷款难的问题向我吐苦水,镇上要求每个村的村干部都要带头搞出一个扶贫项目,这位村干部由人搭桥从省农科院找到了高品质的芦花鸡,却遭遇了养殖业不给办贷款的难题。实际上,单一的农业创业融资渠道,“一刀切”式的扶持政策会成为“城归”路上的梗阻,难以留住村里的人更难以留下回村的人。要让热土持续发热,就要让这片土地更具容纳度和吸引力,使扶持政策具备定制化、服务化的特点。一些地区陆续出台的一揽子支持措施,积极为返乡务工农民提供政策咨询、创业培训、项目推荐、融资服务等“保姆式”服务,值得推崇。

“城归”路不仅是回乡者的心意路,更是当下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构筑这条“城归”路将带动各种资源要素向乡村流动,让充满活力与能量的新农人成为城乡有机互动的良性载体,也让走在“城归”路上的他们成功逆袭,成为梦想的赢家。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