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育中的第三次动能转换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刘奇 字号:【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新动能是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已经历了两次动能转换。第一次动能转换的核心是“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使经营主体从几百万个生产队分解为2.3亿个承包农户,家庭能量得以充分释放;第二次动能转换的核心是“流”,农村各种生产要素大流动,使城乡经济一片繁荣,尤其是农村劳动力的大流动,使乡村的“形”“神”皆变;今天,正在酝酿的是第三次动能转换,核心是“合”,即让各种要素、各方力量集合发力。借用物理学术语,三次动能转换带来的是三大巨变,第一次“分”带来的是“裂变”,第二次“流”带来的是“流变”,第三次“合”带来的是“聚变”。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乡镇企业发展,乡镇企业一度占据国民经济半壁江山。农村改革的经验,启迪了城市国有企业改革,从而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地位并付诸实践。这一由“分”字引发的裂变效应,彻底改变了中国。

  第二次动能转换以“流”为核心放活各种生产要素。资源要素大流动使城乡在“流”中化“蛹”为“蝶”,在时空隧道中涅槃。用农民的话说:生活看住、生态看树、发展看路,30多年来中国农村减贫人口占全球总数的四分之三,为世界称道。乡村中小洋楼比肩而立,村村通全面实现,生态绿化美化大有起色,更有500万“城归”农民工回乡创业。这一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发生的巨大变化恰如物理学上的“流变”现象。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第三次动能转换。关键在于形成“合”力,把各种现代元素注入农村农业,推动农业农村的历史性变革。具体而言,有六大合力:即三“物”组合、三“产”融合、三“生”契合、城乡统合、要素集合、功能整合。“六合”能量将产生像物理学上“核聚变”一样的巨大威力。

  所谓三“物”,即植物、动物、微生物,植物是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微生物是分解还原者。只有微生物的介入,农业才能构建起有机生态循环系统。以往我们过于强调植物和动物产品,而忽视微生物的生产,导致农业的生态循环链条断裂。微生物的开发目前已形成六大领域,即微生物肥料、微生物饲料、微生物能源燃料、微生物食品、微生物药品、微生物清洁剂,每一领域都有着巨大的开发前景,且它还具有六个不争的特点: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不与农产品争市场、不与其他争资源。仅以微生物食品为例,我国年生产食用菌3000多万吨,产值2500多亿元,人均消费60多克。按营养学家的建议,每人每天应吃250克以上,对改善健康大有好处,照此推算,目前还应增加4倍的产量,那就是一个万亿级的产业。

  所谓三“产”融合,我们传统农业追求的“男耕女织”模式就是按三产融合发展的思路设计的。“耕”是一产,“织”是二产,耕与织多余的产品拿出去卖就形成了第三产业。今天三产融合发展的关键是种养加销游五环联动,这五大环节是骨干、是主体,其他都是在这条产业链上派生出来的。只有做好五环联动的文章,三产融合才能打造成产业的命运共同体。

  所谓三“生”契合,即生产、生活、生态三者要契合。农业生产不能不顾生态污染土地河流,也不能不顾生活为生产而生产;农民生活不能不顾生产,一些地方搞农民洗脚上田,建高楼,使得农民远离农田,也不科学;农民生活也不能不顾生态,落后的、粗放型的生活方式,要抛弃。在农产品量的问题已基本解决,质的问题成了问题的大背景下,农业的发展方向应由生产型向生活型转轨升级,围绕健康中国做文章,围绕有利于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长寿水平做文章,让农业成为“农业增收、农民增富、农村增绿、人民增寿”的四增产业。只有三生契合,才有高品质的生活、高效益的生产、高文明的生态。

  所谓城乡统合,重点在于城乡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各种优质资源都集中在城市,农民难以享受。因为学校撤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