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山村的扶贫项目资金怎么用?江西皂下村的做法,给出了一个思路
皂下村位于江西万载县赤兴乡,地处赣西的丘陵山区深处,距万载县城33公里,是江西省“十三五”规划的重点扶持贫困村。皂下村共8个村民小组,截至2016年底有305户1398人,其中贫困人口42户159人。该村处于山区县,工业污染少,生态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发展农林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近年来,皂下村正在发生着巨变。扶贫产业如火如荼,皂下也从一个贫困村变成了当地的优秀典型村,在打赢脱贫攻坚的这场硬仗中发挥出积极作用。
干部带头谋思路,算清扶贫产业账
“扶贫也好,精准扶贫也好,都应该是能够持续带来收益的,这种持续必然要靠发展产业来实现。” 很明显,在江西省重点贫困村皂下村支部书记陈仕林的眼里,扶贫的要义始终是在于“持续”上。
“我们就是要搞产业支撑,没有产业支撑,这五年就算国家给了一千万,把钱全部分到农户家里去也是没用的。”其他村干部也认为在村里搞产业才是帮助村民真正脱贫的根本方式:“中央每年给的这个钱,要是直接发到贫困户手里,这两年三年倒是好过日子,过了这三年还是穷。我们把这个扶贫的钱集中起来做成了产业,在四年五年后,村民的收入也是会大幅提高的。”
在发展的思路上,大家是一致的。
既然大家都赞成,在村里发展产业的想法就更坚定了。陈仕林和部分村干部、村庄能人等为此专门去广西、浙江等地学习过经验。考察了一番市场情况,想想村里的实际,陈仕林回来后便同所有村干部、小组长开会,给大家算了一笔账:
2014年柚子在市场上价钱最高的时候能卖到9块8毛钱一斤,三四年就可以结果,一棵树最多可以结800斤,最少也能结300余斤,按照一亩地40到45棵来算,果树长成后每亩地的管理成本也就每年1500多块,每亩地算下来经济效益肯定在万元以上。我们准备种1500亩树,村里是1300多人,平均每人都有一亩以上,而且这个事情是不需要村民自己掏钱的,全部是通过每年的扶贫经费来做。柚子树的寿命可以达到四十五年到七十年,砂糖桔和杨梅也可以达到三十年,这就说明这一次的投入可以得到二三十年的回报。
开过几次会后,村组干部们就开干了。2015年,村两委牵头成立了全村村民持股的合作社,把村里的一千亩土地统一流转了过来,并且办好了相应的手续。正打算要组织村民把近千亩的灌木林砍掉,种上杨梅、柚子等果树时,村民们的疑虑就跟着来了。
“真的能有这么好?这事搞起来了跟我们有啥关系?”大家私下里犯了嘀咕。
村庄要发展,村民共商议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在对待村庄发展的问题上,村两委班子和普通村民之间通过共同商议,明显有距离。一方面,班子成员想尽办法谋求更好的发展之路,却苦于思路有限,并往往将这种自身在思路上的缺陷转嫁为村民素质水平低;而另一方面,不少村民积极地关注村里的发展情况,默默地盘算着自己能在这种发展的进程中做点什么,希望在某个恰当的时机将自身的未来与村庄的未来融合在一起,却觉得村干部垄断了一切。
这是一个很常见的问题。当村组干部为村庄设计未来时,他们并不能确定是否把村里所有积极能干的人都考虑了进来。因为这些能人“隐藏”在普通的村民当中,除非他们主动将还未成型的想法表达出来。
更有小组长在讨论中直接指出,“要搞产业,要发展,就要大家商量着来,要所有人都来讨论。村里的事是大家的事,不仅仅是干部的事!”确实,如果大家没参与,自然就不关心;而如果大家不了解、不明白,自然就不会参与进来。如何让村民们真正关心、参与村里的发展,贡献想法和力量,进行监督和管理,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在村庄发展的议题上,村两委必须主动挖掘村民的智慧。多次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后发现,村民的就地就业意愿非常高,遗憾的是有很多好的想法没有讲出来。特别是一些年轻的村民,外出打过几年工,如今想返乡发展,希望在本村搞点经营做点事情,却苦于不知如何与村里的发展规划进行对接。
大家的主动性被激发出来,发展思路在一次又一次的会议和争论中也就更加明晰了,推进速度也更快了。
提前规划,让方案落地
2015年,按照省里的要求,万载县准备编制十三五规划,要求各贫困村在9月15日之前提交一个十三五时期的村级发展方案,因为早有准备,皂下村在8月底就提前向县里提交了发展规划。
2016年以前,国家对贫困村的扶贫资金是规划期内(即每个五年计划中)每村50万元,而从十三五开始,国家扶持力度大幅增加,对贫困村的扶持资金增加到每村每年50万元,连续5年下来会有250万。“这样算下来,我们皂下村心里就有了底,在这个基础上作出了预算500万的发展规划。”陈仕林介绍说。后来各级部门加大了支持力度,2016年已确定下来的未来五年里的支持资金就达上千万元。
资金不怕多,关键要有思路、要实干。这些扶持资金不是天上掉下来的,用陈仕林的话说是“争来的”。他早就在心里绘制了皂下村大体的发展蓝图,并在前面这几年的时间里,一边“跑项目”“要资金”,一边同大家讨论将发展规划逐步细化、成型。
2016年年初,皂下村编制了《产业扶贫共建共享实施方案》和《产业扶贫建设分配实施办法》草案,对产业扶贫的发展过程和利益分配机制作了规定。但是,一开始村里对于利益分配机制的宣传和解释还不够到位,村民们对于最终会通过什么形式从中受益以及多大程度上受益,大多数人都不是很清楚。
在会议讨论中,产业扶贫的共建共享方案和收益分配办法终于细化了,从村组干部们的口中走向了纸面,进一步走进了村民心中。
建立利益分配机制,确保实现扶贫效果
贫困地区如何对贫困户实现持续稳定的扶持,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皂下村将全村土地按每年每亩150元和300元两档价格统一流转到合作社,能够在全村进行规划,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归其根本,是建立起了农户合作机制,能够发挥集体共有的力量,通过村集体经济组织代替单个零散的农户进行经营。
扶贫产业的本质还是一种经济活动,利益联结就是它的核心所在。因此,不处理好利益联结,就处理不好扶贫当中的产业。扶贫产业享受了国家扶贫资金的支持,就理应带动农户参与到生产当中来。我们在衡量扶贫产业是否成功的时候,不仅要看产业效益,更要看这个扶贫产业吸纳了多少农户就业、帮助了多少贫困户真正脱贫。皂下村的村民这样说:“这一点非常重要,不然光是一个盈利的经济行为的话,凭什么用国家的钱来发展。”显然,大家都明白搞这个事情的最大意义还是“以产业来扶贫”。
利益分配向贫困群众倾斜,让贫困群众更多地受益,是扶贫产业收益分配办法中的最突出特点。皂下村《产业扶贫建设分配实施办法》规定,产业产生收益后,按照“二二六分配,农户占六”的比例进行分配,即收益按2:2:6进行分成,村(合作社)得20%用于生态和基础建设维护,各村民小组共得20%用于发展村组的公益事业,其余60%分配给村民。特别强调,其中划定的500亩果业收入中的六成专门针对182人的贫困群体,确保对贫困户和普通村民区别对待,更多地增加贫困户收入,不搞一刀切。
2016年正月初八,皂下村号召村民投义务工参加种果树,在从荒山荒地复垦出来的共计500亩地上已经种下了52600株果树,包括脐橙/砂糖桔40000株、杨梅6600株和三红蜜柚6000株。当扶贫产业发展需要大规模使用劳力时,皂下村以全体成员投劳的方式进行,有效地解决了果业未产生效益之前的经营问题,避免了村级财力无法支撑前期投入过大的问题。
2017年刚开春,皂下村又在如火如荼地组织村民种果树。据悉,今年又累计种下了1300余亩,其中有砂糖桔80000株和三红蜜柚20000株,投入义务工每天达2000余人。
对当前扶贫工作的启示
扶贫工作,一是要提高村民参与意识,在产业扶贫中为贫困人口提供和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仅仅给贫困群众以收益分成也难以帮其实现持续发展和摆脱贫穷,我们应当善于借助产业扶贫项目促使贫困人口在参与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使其即使在离开外部支持后仍能持续进行。
帮助贫困人口提高参与自身发展的意识。鼓励贫困人口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建立“脱贫主要靠自己”的意识。帮助贫困人口掌握参与产业发展项目的必要知识。利用并寻找一切能够增加必要知识的机会,优先使农村贫困人口参与,在参与的过程中学习。建立制度保障贫困人口有充分参与的机会,为贫困人口建立起自我发展的机制。产业扶贫项目应把为贫困人口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设定为关键目标,在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和资产的同时,结合项目实际进行相应的针对性培训。
二是要支持贫困村发展合作经济,为村集体经济提供适当指导。合作社不同于公司制的企业,其首要目标并不是寻求利润最大化,而是为成员提供服务和发展机会。在贫困村发展合作社更是如此,其目标应当是为村集体整体考虑。为发展扶贫产业而建立的合作社,是贫困村为实现自我发展而建立起来的经济合作体,国家应在政策上予以重点支持。同时,以发展扶贫产业为名的合作社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可以从几个方面对其加强指导。
完善法律法规,保证成员充分了解利益分配机制及自身权利。确保成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架构能够发挥各自职能,相互制衡,共同促进合作社规范运行和健康发展。加强培训教育,提高合作社管理层对议事程序的认识水平。督促农民专业合作社事先做好制度设计,严格按照事先商定的治理架构进行运作,减少管理人员在运行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更要杜绝成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流于形式。强调扶贫效益,要求贫困村发展合作社时向贫困户倾斜。合作社的扶贫产业享受了国家扶贫资金的支持,就应当带动农户特别是贫困户参与到生产当中来,无论是发展过程本身还是最后的利益分配,都应最大程度保障贫困户的合理权益。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