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是一个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于一体的特殊直辖市,处于欠发达阶段,属于欠发达地区。全市面积8.24万平方公里,辖38个区县(自治县),户籍人口337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980万人。2016年1-9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505.05亿元,同比增长10.7%,较全国高4个百分点;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878元,同比增长9.7%,其中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80元,增长10.7%。
2014年底,全市有14个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4个市级贫困县、1919个贫困村、165.9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7.1%。长期以来,重庆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扶贫攻坚作为“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特别是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召开部分省市扶贫攻坚与“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后,将脱贫攻坚提升到新的高度,出台了 “1+1+13”政策体系,确定了“2017年基本脱贫、2018年做好扫尾工作、2019年和2020年巩固成果”的总体目标,通过整合资源要素,注重精准施策,举全市之力推进扶贫攻坚工作。到2015年底,全市已实现2个区县整体“摘帽”、808个村脱贫销号、95.3万人越线达标,贫困发生率由过去的7.1%下降到3.3%。2016年完成7个贫困区县“摘帽”、885个贫困村销号、59.3万贫困人口脱贫。
为限时打赢脱贫攻坚战,重庆市举全市之力,重点突出“六个坚持”,不断提高扶贫攻坚实效。
坚持精准识别。底数摸清了,仗才能打赢。重庆市坚持“摸清底子、瞄准对象”,完善贫困对象精准识别动态管理机制,切实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一是在识别标准上,以是否解决“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有保障、安全住房有保障、基本医疗有保障)为基本原则,以农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国家扶贫标准为贫困户识别标准,以农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稳定超过国家扶贫标准为脱贫户识别标准,以因灾、因病、因学为重要因素,以低保户、残疾人家庭为重点对象,确保应扶尽扶。二是在识别流程上,沉下身子,逐村逐户,摸清底数。在识别确认贫困户上,通过“四看”(看收入、看吃穿、看保障、看稳定发展态势)和政策宣传、业务培训、识别对象、录入更新、比对清洗、评估验收、审批备案的流程进行审核确认。对新增贫困户和返贫户,则通过“八步二公示一公告” 的流程进行识别认定,即:第一步,农户自愿申请;第二步,村民小组民主评议(第一次公示);第三步,村干部和驻村干部组织入户调查核实;第四步,农户确认;第五步,村级民主评议(第二次公示);第六步,乡镇审核认定(对外公告);第七步,信息录入更新;第八步数据比对清洗。对脱贫农户的验收认定上,通过“七步二公示一公告” 的流程识别认定,即:第一步,村民小组民主评议筛选提名(第一次公示);第二步,村干部和驻村干部组织入户调查核实;第三步,贫困户自己认可;第四步,村级民主评议(第二次公示);第五步,乡镇审核认定(对外公告);第六步,信息录入更新;第七步,数据比对清洗。三是在对象监测上,认真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通过大数据比对和实地走访核查,及时清理财政供养、购买好车、入股股东、购买商品房等不符合条件的“四类”人员。2016年新识别贫困人口5.7万人,清理“四类”人员17621人,建立健全了精准扶贫台账。
坚持规划先行。科学规划是精准扶贫的前提。重庆市坚持以科学规划引领精准扶贫,立足贫困地区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先后制定了重庆市《“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产业精准扶贫“十三五”规划纲要》、《“十三五”产业扶贫规划》、《旅游扶贫发展规划》等总体规划和多个专项扶贫规划,18个贫困区县也分别制定“十三五”特色产业精准扶贫的项目落地规划,形成了上下一体、多方联动的扶贫规划体系。为了避免规划“束之高阁”,凡是区县层面的规划,按照产业“分门别类、到村到户”的要求,使贫困村和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全覆盖。在此基础上,针对贫困户实际情况,编制适宜的、可操作的“项目清单”,形成“增收明白卡”,确保每个贫困村都有1-2个稳定增收产业,每个贫困户都有1个以上增收项目。通过绘制“路线图”,明确“时间表”,科学确定一揽子扶贫举措,推动差异竞争、错位发展;通过项目到户、任务到人,“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为贫困地区开掘富源、断掉穷根、构建脱贫攻坚长效机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坚持因户施策。精准扶贫,开准“药方”是关键。重庆市根据不同致贫原因“发点球”“发绿卡”,分类推进“六个一批”:
一是产业带动一批。重庆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的意见》,市农委印发了《重庆市产业扶贫配套政策的实施方案》,出台了财政投入倾斜、创业就业补贴、农业保险保费补助、贷款贴息和免担保费用等20条政策措施。2016年1-9月,安排18个贫困区县农业发展资金30.2亿元,18个贫困区县产业扶贫总投入27.9亿元,实施产业扶贫项目5432个,新增扶贫特色产业58万亩,总面积达到483万亩,覆盖(带动)建卡贫困户60.7万人。同时,推进贫困地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安排6000万元专项资金,在10个贫困区县开展试点;在贫困区县创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8个,建成乡村旅游扶贫村201个,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8972个,2016年1-9月实现营业收入23.2亿元,带动贫困人口3.9万人。积极开展电商扶贫,8个贫困区县成为国家第二批农村电子商务试点县,电商试点村增加到1492个,建立“网上村庄”电商扶贫服务站91个;打造电商品牌,成功培育了“武陵遗风”“天生云阳”“石柱红”等一批区域公用品牌。奉节柑橘网销价格6元/斤,是传统销售模式的3倍,助推果农人均增收300元。
二是搬迁安置一批。重庆市在前三年完成高山生态扶贫搬迁50万人的基础上,围绕国家下达的3年搬迁25万贫困人口计划,编制搬迁规划和实施方案,建立财政资金、专项基金、地方债券、政策性贷款、群众自筹“五位一体”搬迁融资模式,按每人6万元的搬迁资金需求,筹集资金150亿元,分年度下达到区县。制定实施差异化补助政策,对深度贫困户实行兜底搬迁。2015年以来已下达市级以上财政专项补助资金24.5亿元,到位融资贷款58.8亿元,完成贫困人口搬迁安置15.39万人。
三是转移就业一批。摸清贫困户务工需求,借助市级8个扶贫集团、区县对口帮扶、东西扶贫协作等平台,建立劳务对接机制。大力开展就业创业技能培训。2015年以来累计培训贫困人口19.7万人,实现贫困人口转移就业17.6万人,针对贫困人口开发公益性岗位3万余个。
四是教育资助一批。进一步健全完善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覆盖资助政策。2015年以来资助贫困学生38万人次,统筹实施贫困大学生“雨露计划”;实施“三区支教计划”“特色岗位教师计划”,为贫困区县累计选派“三区支教”教师和招录特色岗位教师3950人;招录培养贫困区县乡镇及以下中小学全科师范生3000人。
五是医疗救助一批。不断完善贫困人口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大病医疗保险、补充商业保险、大病医疗救助相衔接的医疗救助体系。安排专项资金5000万元,为所有贫困人口购买大病医疗补充保险和扶贫小额意外保险。建立市级扶贫医疗救助专项资金5000万元,缓解贫困人口医保目录外的医疗费用负担。建立医疗救助专项资金1.8亿余元,为贫困群众提供医疗帮扶服务59万余人次。
六是低保兜底一批。落实低保标准与扶贫标准“两线合一”,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收入相适应的增长机制。按照“就高不就低”原则,将我市农村居民低保标准提高至每人3600元/年,对符合条件的20.7万名贫困人口纳入低保保障,实现应保尽保。
坚持长短结合。重庆市统筹短期效应和长期效益,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输血与造血并举,开发扶贫与保障扶贫两轮驱动。既立足当前,围绕2017年“基本脱贫”的目标,解决贫困人口“眼前之困”,又着眼长远,帮助贫困人口长久脱贫、根本脱贫、可持续脱贫。一是强化贫困户的主体作用。从实处入手,真帮真扶,充分调动贫困户的积极性、创造性,让贫困户主动抓住脱贫机会,找准脱贫路径,改变自身现状。比如重庆市开州区,立足于“一村一品”“项目到户”,根据贫困群众意愿确定了“24种增收模式”,使贫困户“户户有位、对号入座”;同时,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等模式,最大限度调动贫困户生产积极性。二是提升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注重“扶志气”“富脑袋”,激发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和服务的贫困劳动力为重点对象,围绕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重点产业,开展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并开展政策扶持与跟踪服务。2015年以来,全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5万余人。三是改善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对贫困人口居住集中的乡村,以整村推进、片区开发为载体,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综合措施,推进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促进贫困乡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
坚持创新驱动。一是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以改革试点为突破口,探索建立股权收益扶贫、基金收益扶贫、信贷收益扶贫、资产收益扶贫、旅游收益扶贫等助农增收利益联结机制。比如,在所有贫困区县实施农业项目财政补助资金股权化改革,建立健全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市场主体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股权收益按持股金额的5%~10%每年实行固定分红。截至目前,实施股权化改革的农业项目468个,已量化资金2.35亿元,部分项目开始分红,亩均分红200元以上,实现了“联产联业”“联股联心”。同时,大力推进农村集体资产量化确权试点、以农村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农村股份合作社等,通过“保底分红”等措施,增加贫困户租金、股金和薪金收入。二是建立金融扶贫机制。与农发行、国开行、农行、重庆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以扶贫小额信贷为主要抓手,通过免抵押、免担保、财政贴息、风险分担等措施,为贫困户提供3年期限、5万额度的扶贫小额贷款。目前全市金融机构扶贫贷款余额200亿元。同时,安排财政资金8850万元,建立以区县为主的风险补偿机制。在1162个贫困村发展互助资金组织,互助资金规模达2.9亿元,入社农户16.4万户,累计发放借款7.4亿元。三是建立本土人才回引机制。对所有贫困村近10年来毕业的大中专生、外出创业人士进行全面摸底,以乡镇为单位建立本土人才库,实行“点对点”动员,出台“三给”政策,吸引人才回村任职、创业。即“给基本待遇”:对回村任职的本土人才,每月发给1300元左右的报酬,并为其购买养老保险;“给扶持政策”:打捆用好农民工返乡创业、发展小微企业、农村土地流转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扶持本土人才回村任职创业;“给基本出路”:本土人才回村任职带领村民致富且受村民拥护和符合条件的,从中增加招收和定向招录为乡镇公务员。目前,全市1919个贫困村已回引本土人才2803名,实现每村回引人才1~2名;本土人才回村领办合作经济组织652个、小微企业752个、农村电商530家。2016年村级换届,有1830名本土人才被选进贫困村“两委”班子,为脱贫攻坚留下“不走的工作队”。四是建立扶贫开发长效机制。制定《巩固脱贫成果建立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从动态管理脱贫人口、加大脱贫后续产业扶持、完善脱贫后续保障政策等十个方面建立长效机制,确保贫困对象退出后过渡期内帮扶政策不变、帮扶力量不减,扶上马再送一程,实现稳定脱贫。
坚持政策落地。政策是保障,落实是关键。一方面,充分整合政策资源。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集中力量开展脱贫攻坚的意见》和《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实施意见》,市级有关部门制定了13个具体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整合财政资金,3年脱贫攻坚期内,将新增投入财政资金82.8亿元,大力推进交通扶贫、水利扶贫、环境改善扶贫等扶贫行动。充分发挥贫困区县资金整合主体作用,积极开展统筹整合使用涉农资金试点。2015年以来,全市共投入市级以上财政扶贫资金85.2亿元,贫困区县累计整合其他相关涉农资金170亿元。另一方面,切实强化责任担当。全市上下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和“一把手工程”来抓,全力推动政策落地见效。适时开展各项政策“回头看”,对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低保兜底、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等及时优化完善,确保每项政策精准落地。加强督导考核,建立《重庆市脱贫攻坚督查巡查工作办法》,健全集中督查、重点督查、专项督查、社会舆论监督“四位一体”常态化督查体系;出台《区县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办法》,严格执行脱贫攻坚一票否决和捆绑考核。
(作者系重庆市农业委员会副主任)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