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产不增收 大户种粮有些迷茫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牛震 字号:【

  农产品价格下行对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有何影响?如今,种粮大户们如何应对这一形势?他们又有哪些心声和建议?2017年2月20日,农业部“百乡万户调查”活动正式启动,上述问题是此次活动的调研主题之一。本刊记者作为赴河北调研组成员,随调查组来到衡水市武邑县,开展驻乡进村入户调查。

  一季玉米一季麦,这是河北武邑当地传统的种植习惯。2月21日,伴随着2017年第一场雪,农业部百乡万户赴河北调查组来到武邑镇、清凉镇、审坡镇和紫塔乡四个乡镇走访,先后与这里的17位种粮大户交谈。种粮大户们你一言我一语,给调研组算起了这两年的收入账。

  “开着大奔来种田,开着面包去还债”

  “没办法,前两年赔的太厉害了,只能缩减规模了。”50岁的黄学军是石塔乡前孝兴村村民。2014年,看到别人种粮挣了钱,老黄以每亩1080元(相当于900斤小麦价格)的价格一下流转了1900亩地种植玉米小麦,租期是15年,租金年付。仅2014年、2015年两年时间,因为市场行情,加上经营不善、租金上涨等原因,老黄赔了340万元。“后来,老乡们看在同乡份上,也没有追究那20%的违约金。”老黄告诉调查组。据介绍,2015年,老黄的经营规模调减到了1400亩。2016年,没有办法付给老乡们土地租金,老黄只能单方面终止合同。经过协商,老黄以每亩300元的价格重新与租户签订合同,此时的经营规模已缩减到800亩地。

  “开着大奔来种田,开着面包(车)去还债。有些大户就是不走运,别人种地挣了钱,他种地就添了债。”据大户们讲述,老黄的遭遇还算是好的,清凉镇有个种粮大户因为种地赔了钱,只能把城里的两套店面卖了偿还债务。

  “观望”与“抄底买进”

  因为近年农产品价格下行,种粮大户们除了相对调整种植规模外,还有持“观望”态度,认为“再坚持一下看看行情,说不定挺一挺就过去了”。审坡镇苗小庄村的苗永智夫妇即是如此。“正顺家庭农场”场主苗永智夫妇从上世纪90年代末就开始试水土地流转经营。作为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种粮大户,从当初的小打小闹发展到现今的年承包粮食耕地约800亩,土地承包价格也从二十年前的每亩20多元跃升到去年新包地块的1080元/亩。

  苗永智给调研组掰着指头算了一笔详细账。2016年每亩小麦成本如下:第一遍浇水80元,耕地40元,播种15元,底肥110元,种子90元,压地6元,冻水(二遍水)80元,返青水(三遍水)80元,追肥60元,除草打药10元,灌浆水(四遍水)80元,防蚜虫抗干热风打药20元,收割40元,人工60元,合计771元。按小麦亩产900斤,每斤1.15元测算,每亩收入1035元,扣除成本后,每亩收益264元。2016年每亩玉米成本如下:底肥120元,种子50元,拌种药5元,播种20元,浇地(一遍水)80元,除草打药20元,防蚜虫抗倒伏打药20元,浇二遍水80元,收割55元,秸秆还田35元,运输打囤脱粒20元,人工费60元,合计565元。按玉米亩产1000斤,每斤0.72元测算,每亩收入720元,扣除成本后,每亩收益155元。两季下来,每亩收益419元。对流转土地的种粮大户来说,盈亏平衡点在420元/每年每亩。经了解,当地一亩地一年的流转费一般在300~800元之间,少数条件好的地块达1000元以上。

  “现在种地,是丰产不丰收。2015年种地基本上是收支能持平吧,2016年种地赔了45万(元)了,今年再坚持一年,要是再赔,也只能缩减规模了。”苗永智说。面对农场品价格下行市场行情,有人适度缩减土地经营规模,同样有人具有“冒险意识”,反其道行之。

  “正因为种粮赚不到钱,所以别人都不想种了,有些地也不容易租出去,所以这时候租下来价格便宜,眼下算是抄底买进的好时机。”52岁的紫塔乡东小里村的孙明顺,2013年以500元每亩的价格流转了100亩地,2016年孙明顺又以400元每亩的价格流转了100亩地,加上自家原先种的20多亩地,目前,其经营规模达到了220亩地。

  三种心声

  种粮大户普遍反映,玉米价格下行,下跌幅度之大,远远超出了大户们的心理预期。劳作一年,甚至会“收不抵支”,来年的租金和生产资料购买都成问题……由此,种粮大户们也相继吐露心声,大概有以下三种:

  一是希望国家进一步完善现行农业补贴落实机制,将种粮、农资等补贴更多向具有法律责任主体的大户们倾斜,确保将补贴资金落到种粮人手里。特别是新出台的补贴项目,一定要有具体明确、操作性强的实施办法,尽量避免经营大户与原承包户之间的纠纷。据种粮大户反映,已经把土地流转给大户们的租户们,因为享受政策而分得的种子、化肥等农资往往也不会加以利用甚至浪费掉,而租到土地的大户们反而还要花钱购买农资等生产资料。二是希望加快当地土地流转的审批程序。在农村,种粮大户流转普通农户家田地,往往是双方签字画押的私人行为,某些层面上不具备法律效应,而个别农户因为法律意识的欠缺也存在违约毁约行为,有的家庭农场主向有关部门申报了土地流转的诉求,可迟迟没有审批下来,为此,每天“提心吊胆担心农户将田地要回”。三是希望能多参加一些技术方面的培训学习。针对当前种粮农民缺技术缺信息的现状,进一步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健全农民培训机制,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更多的种粮农民通过培训及时掌握先进实用技术,了解市场信息,提高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增强对种粮前景的信心。某些大户因为考虑到市场因素,想调整种植结构,“来年种点儿别的”,可是苦于没有技术支撑,又没有相关成熟的市场信息服务,所以种啥只能保守选择,用他们的话说就是“种玉米即使赔了,也能卖得出去,种别的万一卖不出去,就全烂在地里,那就赔大发了”。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