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质量也要“划红线”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许雪亚 字号:【

  保护耕地,既要守住耕地数量红线、不能减少,又要守住耕地质量红线、不能降低。日前农业部成立了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迈出耕地保护的关键一步,标志着我国耕地质量保护工作进入新阶段。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耕地是最宝贵的农业资源、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我国用不到世界1/10的耕地生产了世界1/4的粮食,养活了占世界近1/5的人口,实现了稻香谷丰、物产富饶,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然而,过大的承载也给耕地带来巨大负担。近些年,农业资源超强度开发,“四海无闲田”,耕地退化比重较大,土壤养分失衡、污染加剧、生态调节功能减弱、基础地力后劲不足等问题突出。尤其是东北黑土地退化、西北地区土壤次生盐渍化、南方一些地方土壤重金属污染等,已经为耕地亮起了“红灯”。全面开展耕地质量监测评价,摸清质量现状,有针对性进行保护提升,实现“藏粮于地”,成为新形势下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内容。

  农业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近日在北京成立,标志着我国耕地质量监测保护工作进入新阶段。新成立的耕地质量中心,统筹各地开展耕地质量建设,让超负荷的耕地“歇一歇”,将为中国农业长远发展创造条件,为子孙留下一片沃土。这既是向保护耕地迈出的关键一步,更是构建新型人地关系的重要一步。

  超负荷的耕地

  “10年前,这地还是很好的,什么都可以种。但这几年不知道为什么,‘晴天硬邦邦,雨天不渗汤’,现在只能种点儿好活的洋芋,然后套作点玉米。”湖北宣恩县晓关乡张官村村民陈万富准备平整家中的几亩农田,他抓起一把板结的土块感慨道。

  在湖北省农业厅土壤肥料工作站,一张耕地质量调查评价图表显示,目前湖北的耕地中,年亩产粮食800公斤以上的高产田仅占26.1%,中低产田占73.9%。

  而30年前,湖北5000万亩常用耕地中,一二等地面积超过60%,如今一等地面积减少了28.14%,而质量较差的耕地面积则快速增加,六等地增加了两倍多。

  数据背后,是我国耕地质量下降的现实。全国耕地质量监测结果显示,全国耕地土壤有机质为2.08%,比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低0.07个百分点,特别是东北黑土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大幅下降,每公斤平均含量26.7克,与30年前相比降幅达31%,黑土层已由开垦初期的80厘米至100厘米下降到20厘米至30厘米,很多地方已露出黄土。部分占补平衡补充耕地的等级低于被占用耕地。除此之外,我国的基础地力贡献率仅为50%左右,比发达国家低20~30个百分点。

  农业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当前,我国耕地质量不容乐观,中低产田面积占比7成以上,全国耕地退化面积占比4成以上,耕地土壤污染点位超标率达到19.4%。有机质含量低了,没有有机质的含量就没有产能。一些区域出现了污染的趋势,比如,南方的重金属污染,西北地区一些地方出现盐渍化,南方一些水田出现养分非均衡化。

  “这些年来,我国农业生产一直坚持高投入、高产出模式,耕地长期高强度、超负荷利用,耕地质量呈现出‘三大’‘三低’态势。”农业部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专家指导组徐明岗研究员表示。

  其中,“三大”指中低产田比例大、耕地质量退化面积大、污染耕地面积大。

  “三低”指的是有机质含量低、补充耕地质量等级低、基础地力低。在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建设用地所谓“占补平衡”指的只是数量的平衡,占用的大多是城市周边水肥充沛的良田,而说到“补”,有的只是在山脚下开块地就算数。一般来讲,补充耕地与被占耕地地力等级也要相差2~3个等级,其中1个等级就相当于每亩地100公斤的产能。

  耕地质量下降给粮食稳定生产造成威胁,也给国家粮食安全敲响警钟。“为了确保未来我国粮食安全,国家已经明确提出控制耕地面积不少于18亿亩的‘红线’,但这仅仅是个数量概念,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在确保耕地数量的同时,大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守住耕地质量‘底线’,意义同样重大。”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温福如是表示。耕地质量问题已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强耕地质量管理和建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