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道宽阔平坦,道路两侧整齐排列的芳樟风景树,亭亭玉立,生机勃勃。一些叫不上名字的小鸟在枝头嬉戏喧闹。举目往稍远处眺望,低缓起伏、绵延无际的丘陵地上,成片分布着郁郁葱葱的蜜橘林,再加上错落有致的村民新居,一幅美妙的生态新农村秀美画卷展现在眼前,令人赏心悦目……这是近日笔者在江西省金溪县琅琚镇下东漕村看到的情景。琅琚镇几位驻村干部介绍,几年前的下东漕村是琅琚镇有名的贫困村,全村连一条像样的路也找不到。下东漕村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生巨变,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科学规划夯实脱贫基础
“去年这里还是荆棘丛生、高低不平的荒草地,现在竟变成了这么大的文化广场。”“与文化广场相望的是正在兴建的东漕人工湖,我们村真是越来越美了……”在下东漕村文化广场,笔者听到几位村民在谈论。
村主任饶武丁向笔者介绍说,为了科学建设生态文明新村,该村请来了高资质规划设计团队,制定了村庄短、中、长期发展规划。从去年开始,该村按照“水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绿色生活方式”的总体要求,着力实施新农村基础设施工程、村容村貌提升工程、东漕人工湖及其附属设施工程、休闲旅游设施工程、生态绿色产业发展工程、生态文明村品牌示范工程等八大工程。目前,新农村基础设施工程、村容村貌提升工程等工程已基本实施到位,一条条新修的通村通户水泥路、水泥路边一盏盏明亮的LED路灯、特别是文化娱乐设施齐全的文化广场,让村民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村民们投身脱贫攻坚的信心和劲头更足了。
培育产业点燃脱贫希望
来到下东漕村抚河沿岸田野,笔者看到几位村民正在莲藕田里,为长势良好的莲藕除草。江西省委政研室(改革办)驻下东漕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潘毅说,水稻、水产、蜜橘等是下东漕村传统优势产业。经过精准识别,目前下东漕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共有35户。该村主要采取“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通过“金溪伟龙水稻专业合作社”“金溪胜文蜜橘专业合作社”等农民专业合作社帮带贫困户发展水稻、蜜橘等产业,增强贫困户的“造血”功能。莲藕是该村尝试产业转型的一大新兴产业。为确保这一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该村从白莲之乡广昌引进优良品种,请来白莲种植资深专家,手把手指导贫困户科学种植、管理莲藕。
村主任饶武丁说,下东漕村生态环境良好、文化底蕴深厚。目前,该村依托“漕运圣地”等文化品牌,正在大力实施漕运文化馆、象山文化长廊、古码头恢复、采摘垂钓、河心洲观光等文化旅游项目,将下东漕与邻近的浒湾镇湾彭村、洛城村一体打造成金溪特色生态休闲旅游片区。贫困户大面积种植莲藕,既可美化村庄,吸引更多游客,也可通过销售莲藕、莲蓬、莲子增加收入。
此外,该村还因地制宜发展芳樟、光伏、农家乐、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其中,光伏扶贫项目普惠全村3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贫困户不需交一分钱,每户每年却可增收3000元左右。为了方便群众,该村在村部大楼一楼建成了“邮乐购”电商扶贫服务站,常年安排工作人员免费指导贫困户掌握电商操作基本流程,及时在网上销售农产品和手工艺品。去年仅蜜橘一项,“邮乐购”电商扶贫服务站就帮贫困户销售800余箱、40余吨。一件件实事好事,一项项富民产业,让贫困户点燃了脱贫致富的希望之火,并逐渐形成燎原之势。
扶危济困彰显脱贫担当
贫困户饶炳荣年老多病、无儿无女,去年突患中风致负债累累,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和“两委”干部为他申请特别救助。考虑到他无人照顾,还把他安排到县金色晚年养老院疗养。
该村除了将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低保、五保范围外,还积极开发公益岗位,实行“公益岗位+”的方式,引导贫困户拓展增收门路。在新建的村文化广场,笔者看到几名农民正在搅拌混凝土,为广场收尾工程施工。第一书记潘毅说,村内人工湖、文化广场、文化长廊等各项工程建设,均优先安排村内贫困户做小工,平均每月十几个工、每月增收600元以上。
在村内公路上,笔者看到现年40出头的贫困户邱藕莲在清扫公路,她说:“我每天早晚各清扫一次,工作3个小时左右,月工资1000元。”目前,像邱藕莲这样被安排到公益岗位上的贫困户还有不少。如:贫困户饶冬良、管小营等被安排到村农家书屋任图书管理员,贫困户何金林被安排到村路养护工作岗位,等等。每位贫困户通过各自的岗位,均可获取相对固定的收入来源。
在村北公路一侧,村保障房建设已基本完工。第一书记潘毅说,这栋楼房共有8套,预计6月底即可投入使用。每套一室一厨一卫,基本设施齐全。其中6套免费供村内6户单身留守老人居住。另两套为机动房,供村内其他无房贫困户居住。
此外,下东漕村还注重精神扶贫。村部一楼设有“和谐银行”和公益小卖部,鼓励村民通过移风易俗、助人为乐、孝敬老人、团结邻里、弘扬美德、见义勇为等方式,积累“和谐币”。“和谐币”积累到一定数量可在村公益小卖部兑换等值商品,既为贫困户拓展了收入来源,又弘扬了中华美德,倡树了文明新风。村庄南部建有“下东漕村生态文明示范点建设功德宣传栏”。在宣传栏内,笔者看到一本功德簿,打开一看,尽是村民自强不息、创业致富、助人为乐、乐于奉献的典型。潘毅说:“物质扶贫只能解一时之困,精神扶贫才可长期见效,是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
(作者单位:江西省金溪县委宣传部)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