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化利用畜禽粪污关键看综合收益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本刊记者 蒋钊 魏登峰 字号:【

  五大行动系列报道之五:据统计,我国一年产生38亿吨畜禽粪污,其中,40%未能有效利用。“如何利用好放错了位置的资源”是畜牧业发展提档升级的关键所在。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意见》出台,成为我国畜牧业发展史上第一个专门针对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利用的指导性文件,不仅再次明确规模养殖要实现75%的综合利用率要求,更确定了“责任落实、市场运作、政策支持”的发展思路。2017年,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作为农业部“五大行动”之一全面启动,全国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会议召开,农业部印发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行动方案(2017-2020年)》更是明确了各阶段重点任务。记者在走访相关规模化畜禽养殖基地时发现,业内已形成共识,发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已迎来重要“窗口期”,政策环境更为有利、更为优惠。尽管如此,业内考虑更多的是如何使转化而来的资源产品获得市场认可,以便能从中真正获得收益,这才是他们干与不干的分水岭。

  “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发展道路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在市场培育初期,如果处理不好政策扶持与市场化导向的关系,将难以形成持续发展的动力。”作为一位长期跟踪研究我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领域的专家,农业部经济研究中心金书秦副研究员,就未来如何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讲出了自己的隐忧。而面对畜禽粪污“变废为宝”,相关企业则感叹理想丰满、现实骨感,当下解题的关键恐怕要落脚到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实现正的综合利用效益上,沼气发电并网及补贴、循环农业园区用电政策、沼液有机肥市场认可,诸多软环境建设还需一一破题。

  粪污资源化纳入规模养殖内循环

  置身山东省商河县占地2580亩的现代牧业奶牛养殖基地,能从方方面面感受到粪污的利用:牛舍内的粪污通过粪道内的自动刮粪板刮入冲洗主粪道,每方粪污约产沼气15立方米;沼气成为锅炉、发电机的原料,每方发电1~1.5千瓦,经电线传输抵达牧场生活区和奶厅取暖设备,解决牧场一半的用电量;发酵后的沼渣经厌氧发酵无害化处理后,被运送到空地晾晒,质地蓬松、手感细软,成为牛舍的垫料,被按量增添到奶牛的卧床上;分离出的沼液则经过管道输送到外围的青贮玉米种植区,作为液体有机肥还田。

  “粪便垫料”是现代牧业在粪便回收方面的突出亮点,颇有一种“取之于牛,用之于牛”的意味。商河牧场场长李松年告诉记者,牧场的粪便几乎没有对外输出的余地,奶牛卧床上的垫料每天都在损耗,而新产生的粪便处理后又变成垫料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回来。奶牛们从挤奶房工作归来便可以在这蓬松舒软的卧床上小憩一番,嚼上精心搭配的营养草料,在卧床里也能轻松投入生产垫料原料的“工作”。

  “现代牧业目前已经在安徽、四川、山东、陕西等地区建了26个牧场,所有牧场都配备了相同标准要求的粪污资源化利用系统。”商河牧场场长李松年说,7000万元的畜禽粪污处理系统几乎占整个牧场基础设施建设支出的1/3。对于循环系统能带来多大经济效益的回报,李场长并不去估算,“搞规模养殖,循环是必需的、最好的出路,不配套粪污处理系统,单单2万头牛的粪污处理就会把牧场压垮,不可能持续发展。”2014年,我国农村和农业环保领域第一部国家级行政法规《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出台,主体内容总体上是鼓励畜禽粪便的综合利用,而不是以达标排放为目标,这明确了处理包括畜禽粪便在内的农业污染治理的新思路和解决手段。

  利用是最有效的污染治理措施。畜禽粪污的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已经成为了越来越多规模经营者的共识。

  鸡存栏量达到700万只的民和公司则把畜禽粪污的资源化利用向更深一步拓展。“山东民和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之前是把鸡粪做成有机肥,但苦于没有销路,在专家建议下把方向调整为粪污资源化利用。”山东民和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董泰丽认为,要想真正把粪污转化为资源,必须建立完备的系统,实现内循环。

  董泰丽用“吃干榨尽”来形容民和的畜禽粪污利用系统。沼气发电、沼气生物天然气、沼液有机水溶肥,民和的粪污利用在“热、电、肥”上做足了文章。

  “一期沼气发电工程已经持续运转八年半,我想这是民和沼气工程最大的亮点。”董泰丽手指园区沙盘,向记者介绍民和的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系统:一期沼气发电工程8座厌氧发酵罐集中处理23个养鸡场的鸡粪,3台1MW发电机组年平均运行8000小时,沼气发电并入国家电网销售;二期沼气提纯生物天然气工程的沼气经过膜提纯装置,日可生产生物天然气4万立方米,经过槽车运输至周边加气站供车用;沼液经日处理达300立方米的膜浓缩处理系统,以“新壮态”品牌的叶面肥和冲施肥进入市场销售。

  事实上,民和的粪污利用早在2009年就注册了清洁发展机制(简称CDM)项目,成为国内养殖领域首个在联合国注册并成功交易的碳减排项目,2009-2014年每年承担8万吨温室气体的减排任务,并获得每年700万元的收益。在董泰丽看来,尽管CDM项目停止了,通过CDM项目认证和连续6年承担减排任务仍然是对民和循环生态农业模式的极大认可。

  “利用放错了位置的资源”需收获市场认可

  在位于蓬莱北沟镇徐家集村的绿生源采摘园里,哈恒斌正布置农户向合作社的100亩葡萄地喷施从民和公司运来的沼液,像这样将沼液和水配比后进行喷施,在葡萄展叶期到落叶期间要进行10次,每亩地每年平均用量3吨。

  近几年,哈恒斌带领的宝源种植专业合作社已经成为蓬莱当地小有名气的采摘园和参观点,老百姓认可这儿的葡萄,觉得硬度高、口感好,一些种植户也慕名前来取经。哈恒斌向记者介绍,他是2010年开始试用民和的沼液,起初就是觉得“既然免费提供,不妨试一试”。

  民和公司销售经理刘玉国也坦言,刚开始做真的挺难的:“我们挨着村子跑,找种植大户谈,找村里有一定威望的村民谈,希望他们能试用我们的沼液和有机肥,就这样一点一点地推广。”

  哈恒斌是最早的试用者,他说刚开始不敢大规模使用,慢慢地施用沼液的地块就显示出了差异,“早期是葡萄的叶片颜色不一样,等结果时喷施沼液的地块果实个头大小更一致,整个管理下来也省心。”头一年的成功试水让哈恒斌对沼液这个陌生事物有了信心,不仅在果园喷施沼液,还接受了民和给出的施用“沼液+有机肥”的建议。几年时间,哈恒斌果园的水果品质不断提高,“老哈家”品牌的葡萄、苹果、樱桃在当地水果超市里越卖越火。

  “土壤好了果实品质才有保障,而要想改变土壤还得靠改变肥料。”作为合作社理事长,哈恒斌从来不对自己的施肥方案保密,觉得有好的方法就要拿出来让更多人知道,实际上也是让更多人检验。“民和的沼液原液到现在还是免费提供,我们只需要承担运费。”几年下来他觉得自己都成了民和沼液和有机肥的义务推广员,在具备良好的浇水和运输条件的情况下,他都会建议施用沼液来改良土壤。

  蓬莱鑫园苹果种植基地的技术指导员彭永波,同样对民和有机肥表示了认可。这家定位为出口外销的企业,从2006年开始按照欧标规程减量化肥,增施有机肥,生产市场更需要好看、好吃、安全的苹果。他同样感受到施用沼液和有机肥对土壤的改观,“之前园区的土壤是偏酸性的,容易板结,结出的苹果口感不好。”根据对园区土壤有机质含量的跟踪记录,土壤有机质含量从2010年的8.8克/公斤提高到现在的16.8克/公斤。

  “树是诚实的,地里施了什么肥,树就有什么样的表现。”在提高苹果品质方面,彭永波显得更为较真。在一次由民和组织的经验交流会上,彭永波被一位来取经的农户的问题难住了,“一天里什么时间施叶面肥效果最好?”为了找出准确的答案,彭永波硬是在基地住了180个晚上用卡尺测量记录苹果树叶片的生长变化。“下午4点。”答案简单的只有4个字,但是180个日夜观测更坚定了施用有机肥的看法。“幼果期,有机肥改善了叶片的厚度、亮度,剩余的养分向根部供给,早期的营养为成熟期好的果型、口感打了基础。”不仅如此,施用有机肥还让蓬莱鑫园拓展了技术创新空间,启动了免袋栽培项目,探索依靠科学的施肥方案和管理办法达到控制果型的效果。

  “有时候感觉农户和我们研发部门是一种教学相长的关系,我们在实验室得出数据苦于找不出依据,他们在实践中恰恰为我们找到了答案。”民和生物科技研发团队的研究人员付传翠告诉记者,作为液态肥研究人员,她只通过对比数据发现叶面肥的施用下午比早晨效果好,最终却是在农民的果园里得到了实践的验证。

  发展“窗口期”期待更多优惠政策落地

  “2014年CDM结束后沼气发电项目不再有每年700万的收益,单靠沼气发电成本核算是亏损的。”董泰丽拿出一份沼气发电项目的经济核算表,目前,沼气发电的并网电价总计0.704元(包括每年省补、基础标杆电价0.344元、国家生物质能补贴0.25元、接网补贴0.01元),扣除运营成本后每年亏损100~200万元,而如果按照国家农林生物质发电项目给出的0.75元/度标杆电价政策,盈亏便能持平。有业内专家这么分析,由于电价补贴不到位,输出的沼气发电只能拿到并网电价的收入,而一些从事畜禽粪污处理的公司在生产时如果又要按照工业用电的价格来缴费,“这样就会两头吃亏。”

  从德国、丹麦取经回来建成的民和沼气发电项目,尽管在技术、运营上实现了与国际接轨,却很难实现同样的经济效益。民和沼气发电项目持续运行8年始终无法通过售电实现盈利,但董泰丽始终相信这个行业的前景,但要实现正的综合效益恐怕还要坚持、努力以及政策支持。

  事实上,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纳入内循环的现代牧业也只停留在内部消耗层面,并没有使之转化为牧场的一项收入,这与欧洲国家牧场依靠沼气发电创收的情况仍有差距,在国际乳品行业低迷期也增加了运营风险。农业部经济研究中心金书秦副研究员认为,这与当前的资源化利用不被认可为污染治理的手段有关,一些原本起激励作用的政策和措施难以到位。以畜禽粪污为原料生产的有机肥为例,生产时往往执行的是工业电价,而不是本应享受的农业电价,这也加大了有机肥生产的成本。

  释放政策红利的目的在于激发市场,激活主体,让企业去唱主角。这个过程中,除去法律禁止的规定,企业能不能得到正的综合效益是愿意干与不愿干的分水岭。新的政策引导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新的市场需求催生新的产业增长。当行业的经济收入、社会口碑、政府支持得到不断积累时,正的综合效益才能实现。

  农业绿色转型时期,畜禽粪污处理只是基本要求,实现资源化利用是大势所趋,有机肥生产、沼气发电等新的循环生态农业正在经历发展“窗口期”。下一步,需要突出利用好激励措施,扩大激励政策的覆盖面,在电价、税收、金融等方面落实优惠政策,给予市场主体更大的增值空间,让发展真正由转型到升级。

责任编辑:王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