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笔谋篇富农大文章 ——十八大以来推进农民增收综述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王翔 魏登峰 字号:【

  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永恒的主题。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农民增收”问题,连续四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对农民增收作出了具体部署。五年来,农业部落实中央精神和要求,多举措、多思路、多产业联动促增收,交出了一份助农增收的新答卷。

  “要更加重视促进农民增收,让广大农民都过上幸福美满的好日子,一个都不能少,一户都不能落。”2014年末,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镇江调研“三农”工作时的这番话语温暖着亿万农民的心窝。

  如果说“三农”工作是全局工作的靶心,那么农民就是“三农”工作的靶心,“农民增收”就是靶心最中间的那个圆点。

  确保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是我们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农民增收”问题,连续四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对农民增收作出了具体部署,从拓宽增收新渠道、开辟增收新途径、打造增收新格局上,指明了推进方向。

  五年来,农业部落实中央精神和要求,结合部门职能,立足产业发展,积极推动农民收入增长支持政策体系的构建,广开“财路”,广辟“财源”,以绿色促增收,以融合促增收,以改革促增收。

  2016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363元,比2012年实际增长36.3%,年均实际增长达8.0%。五年来,农民收入增幅连续实现了两个高于:高于GDP增长,高于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连续五年缩小,由2012年的2.88:1下降到2016年的2.72:1。

  绿色发展促增收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浙江省作为践行这个科学论断的先行者,始终把美丽浙江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途径,把绿水青山建成了农民的金山银山。2016年,浙江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2866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066:1,连续多年在全国各省、自治区位居前列。

  党的十八大以来,绿色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已经成为全国农民的一条致富之道。

  家住甘肃宁县湘乐镇樊湾村的王志义改变传统果树种植模式,修建了1座沼气池、10间羊舍,利用羊生产的粪便处理成沼气、沼液后为自家承包的苹果地科学施肥。“用沼渣、沼液代替化肥给果园施肥,让养殖粪尿‘变废为宝’,每年不仅可节约大约上万元的开支,而且养羊也可以赚取另外一份经济收入”王志义欣喜地说。

  针对各地资源禀赋差异,农业部于2014年在全国典型地区组织开展13个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总结了一批可行、可推广的现代生态农业技术模式。在河南、山东、辽宁等粮食主产区,以沼气、有机肥为纽带推动种养结合,秸秆、粪便和尾菜等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98%以上;在重庆、贵州等生态环境脆弱区,依托资源优势,推广立体种植、等高种植,控制水土流失,建设生态田园,发展休闲观光。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为有序引导农民走向绿色增收路,农业部会同有关部门先后制定了《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总体规划》,出台了《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对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进行了全面部署。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全国已初步构建了2个生态循环农业试点省、10个循环农业示范市、283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1100个美丽乡村建设组成的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带动体系。

  如果说生态循环农业是绿色农业有效载体的话,那么绿色优质农产品则是其成果体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让绿色农产品兑现更多的经济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产品供给由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质”的需求转变,迈出了关键步伐;农民的致富增收也从原来的多卖产品转向了多卖“好”产品。

  2016年9月在吉林长春举办的第十七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吸引了来自全国34个展团的近2000家企业,订单交易额达24.37亿元。湖北宜昌柑橘借助展会平台和产品推介会,签出5.58亿元大单;新疆“米香型蒸馏酒”与吉林省一家商贸公司签订了5万件的购销合同,交易额达到2100多万元。

  目前,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的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超过1500家,约占总数的30%。同时一大批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也加入了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的行列。据市场调查,绿色食品比普通农产品价格平均高出10%~30%,有机农产品高出50%以上。借助“绿色”的社会标识,广大农户不同程度实现了增收。特别是在生态环境优良的贫困地区,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生产已成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一条捷径。

  融合发展促增收

  以工业化的理念,改造传统农业、服务业的思维,拓展了农业发展空间,三产融合正引领农业领域发生一场深刻变革。

  三产融合分两个部分:纵向来看,通过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让农民从加工和流通环节多多受益;横向来看,通过发展创意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让农民享受更多增值收益。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件指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2016年,为督促落实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措施,农业部印发《关于推动落实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政策措施的通知》。

  农产品加工业连接工农、沟通城乡,能有效缓解产品卖难滞销等问题。五年来,农业部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实现由规模扩张向转型升级、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分散布局向产业集聚转变,大力提升初加工、综合利用和精深加工水平,加快培育主食加工业等新的增长点,进一步建立健全政策扶持、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公共服务、组织管理等支撑体系。

  截至2016年底,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8.1万家,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万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3万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5%。

  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框架初步构建,东北地区和长江流域水稻加工、黄淮海地区优质专用小麦加工等产业聚集区初步形成。

  通过三产融合构建了农产品“产加销”全产业链,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加快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步伐。目前农产品加工业从业人员达1566万人,每亿元加工营业收入约吸纳78人就业,农民人均收入9%以上来自农产品加工业工资性收入,带动1亿多户原料种植养殖户增收致富。

  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又一大亮点。

  农家乐不能光让老板乐,关键还得让农民乐。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的蓬勃兴起,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云南省腾冲市实施“旅游兴市”战略,各类以田园风光、特色民居等为卖点的新型经营主体大批涌现。47岁的黄刚金就是这一政策的受益者。他是国萍农家乐的老板,在做农家乐之前做过石匠、开过农村客运汽车,生活十分艰苦。“现在每年都有大量游客涌到银杏村赏银杏叶、买银杏果,我们家收入比之前增加了将近20倍!”黄刚金说。

  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是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方法。近几年,农业部组织进行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和中国美丽田园推介等活动,在全国树立了一批标杆,培育了一批品牌,成为引领产业发展的样本。

  江苏省发力农家乐集聚村示范村建设,打造出了江宁“23朵金花”,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四川通过网络评选推出了全省十佳精品农庄、十佳乡村美味等“五个十佳”休闲农业精品。北京连续五年开展“农业嘉年华”“乡村休闲旅游示范乡镇创建活动”,使农民“学有目标”、企业“创有对照”、市民“游有品牌”。

  五年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广、增收效应也越来越明显。2016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近21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5700亿元,从业人员845万,672万户农民由此受益。

  三产融合不断地推进激活了农村各项资源要素,这片广阔的天地正在迸发蓬勃的活力。

  风好正是扬帆时。在经济转型升级、传统产能过剩的背景下,大批农民工、企业主,甚至部分高校毕业生敏锐地意识到,家乡农村对技术、人才等方面需求潜力不断提高,加上政策利好的吸引力,纷纷踏上了回乡创业实现自我价值的征途。

  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好引领农民工等群体返乡创业创新,2015-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接连印发《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以及《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

  围绕文件精神执行,农业部推出了一系列政策“红包”:支持返乡创业人员因地制宜围绕休闲农业、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开展创业,完善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环境;健全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加强远程公益创业培训,提升基层创业人员创业能力;引导和鼓励行业龙头企业,拓展乡村信息资源、物流仓储等技术和服务网络,为农民创业提供支持。立体式全覆盖的政策让返乡人员想创业、敢创业、能创业。

  内蒙古和林格尔县的赵斌在外打拼多年后选择回乡创业,目标锁定休闲农业。依托当地生态环境特色,他创办了绿野生态农业观光园,年营业额已经突破500万元。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各类返乡下乡人员已达到700万人,其中农民工480万人。广大返乡创业者正在成为新型经营主体的一支生力军。他们通过努力,已渐渐把农民干成了一份体面、有奔头的职业。

  深化改革促增收

  改革不仅是中国农业转型升级的不竭动力,也是农民增收致富的又一法宝。

  农业补贴的多少,农产品价格的高低,关乎农民切身利益。提高农业补贴精准性,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是农业部近年来探索推进的增收新招。

  让资金发挥集聚作用,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农业补贴的改革方向力度不减,结构调优,总的思路是实现由激励性补贴向功能性补贴转变、由覆盖性补贴向环节性补贴转变。

  经国务院同意,2015年5月,农业部和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的指导意见》,选择安徽、山东、湖南、四川和浙江等5省部分县市开展“三补合一”(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改革试点,2016年全面推开。

  三项补贴合一之后,20%的农资综合补贴存量资金用于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另外80%加上农民直接补贴和农作物良种补贴资金。

  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湖南宁乡县从2015年起调整农业补贴政策,对种粮农户有了更多扶持。宁乡县回龙铺镇种粮大户彭国辉说,他流转了120多亩土地,今年每亩可以补助100元,有1.2万元补贴,相当于20多亩地的纯利润,“以前大家抱怨说补贴政策不到位,现在都说政策好。”

  实践表明,“三补合一”有力促进了支农政策“黄箱”改“绿箱”,进一步拓展了支持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政策空间。中国农业大学的第三方评估显示,“三补合一”后,耕地撂荒现象减少;94%的受访农户接受“三项补贴”改革,补贴资金一次性发放,政策满意度提高。

  依托市场,完善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实现优质优价,促进下游养殖业和粮食加工业发展,为农民的增收提供了可靠保障。

  “幸亏我及时改种了青贮玉米,还和一家奶牛养殖场签了订单合同,销路不愁,价格也合理,今年的收入还是有保障的!”面对玉米价格下行的市场环境,宁夏永宁县李俊镇李俊村的农民王金洲很是庆幸。

  按照中央要求和国务院部署,2014年,农业部等部门实行东北和内蒙古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开展新疆棉花补贴价格试点,探索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的改革。2015年,取消油菜籽临储收购政策,价格完全由市场供需决定。2016年,在东北四省区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开展玉米临时收储制度改革试点。

  目前,各项改革措施稳步推进,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特别是玉米临时收储制度改革,短短一年已初见成效:一方面,玉米加工企业经营效益明显改善。东北深加工企业入市收购和生产积极性显著提高,绝大多数企业满负荷生产,产品竞争力增强,出口扩大,营业收入和利润大幅增加。另一方面,产业综合经济效益开始显现。改革后东北地区玉米相关产业发展优势显现,吸引了一批深加工和饲料企业到东北投资建厂,促进粮食主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强了东北地区经济活力,有利于农业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

  政策大礼包不止于此,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改革向全面纵深推进,“三权分置”“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改革赋予了广大农民更多权益,在唤醒农村大量沉睡资本的同时,又让农民将一份财产性收入归入囊中。

  五年来,绿色、融合、改革这三大手笔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张开了农民的笑脸,提升了农民的获得感。五年来,绿色农业的发展理念不断扎根乡土,三产融合的浪潮不断涌向高点,改革兑现的红利不断得到分享。

  展望未来,农民增收面临新的挑战。如何立足部门职能为保持增收势头不减献力,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这样谋划:要深化农村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积极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稳步推进农业人口转移和市民化,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责任编辑:王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