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收储制度改革 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影响及对策建议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段晋苑 沈兴兴 刘帅 字号:【

  为评估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对东北玉米主产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特别是种粮大户种植意愿和生产结构调整等方面的影响,2017年2月下旬和4月中旬,调研组先后两次赴黑龙江省肇东市进行了专题调查。调查显示,目前东北地区玉米价格已基本回归市场定价,生产者补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种粮收入的大幅下跌和市场的恐慌心理。为适应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更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始转向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但缺乏市场信息、基础设施不配套、缺少龙头企业带动等因素仍阻碍着结构调整的步伐。

  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经营行为影响明显

  2016年,肇东市执行153.92元/亩的玉米生产者补贴标准,已经全部发放到了实际种植者手中。玉米(潮粮)价格从2015年的0.8~1元/斤下降到2016年的0.4~0.6元/斤,跌幅达到0.4元/斤,补贴大体相当于给每斤玉米涨价0.1~0.15元,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种粮收入的断崖式下跌。但与2014年规模经营户亩均利润200~300元相比,收入降幅仍较为明显,也倒逼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调整优化生产结构。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更多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生产结构。调查问卷显示,在调整的原因上,68.4%的经营主体表示主要是玉米价格低、赔钱;在调整的方向上,42.9%的经营主体表示主要取决于产品的市场行情和前景;在调整的操作上,21.4%的经营主体表示结构怎么调主要考虑的是风险控制,35.7%的主体表示如何调结构主要看补贴,什么补贴多就种什么。

  据肇东市农业部门介绍,近两年当地新型经营主体出现了主动跑市场、找订单的现象,以前闷头种地不操心销路的主体,现在也开始主动跑市场,开始按照订单数量安排生产。黎明镇一个大户经营1000亩土地,2015年以前种了十多年的玉米,高产时一亩玉米可以赚700~800元,正常年景一亩地也可以赚到300元。2016年玉米收入减少促使他调整种植结构,今年已与安徽某公司签订订单,计划种植300~500亩红辣椒。宋站镇一个大户经营1600多亩土地,主要种植粮饲兼用玉米,今年打算改种高粱,已经签好了销售订单。海城乡一个大户原来经营18000亩土地,2017年新增2000亩。2015年前全部种植玉米,2016年开始拿出600亩土地尝试调结构,种植包括黄豆、小麦、大白菜和大头菜,2017年计划新调整1000亩地用于种植辣椒。整体来看,调结构只占海城乡这位大户经营总规模的很小一部分,玉米仍然是其稳收入、控风险的主要作物。

  土地流转价格谈判趋于理性。肇东市土地流转价格从2014年的约500元/亩下降到2017年的150~300元/亩,玉米价格下跌是导致土地流转价格下降的决定性因素。今年,肇东市土地流转定价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价格降到每亩150元,但约定所有与玉米相关的补贴都归原农户(按照2016年的水平约为150元)。二是直接定价每亩300元,所有补贴归转入方。这相当于转出土地的农户在流转费用中加上了玉米生产者补贴,但土地流转的名义价格仍比前两年下降了很多。更重要的是,对于转入土地的新型主体而言,实际支出的土地流转成本大大降低。被访问者中,将近一半的新型主体表示目前土地流转价格适中,5.7%的主体表示流转价格较低,其余不到一半的主体表示流转价格仍然偏高。可以看出,土地流转价格正逐步回归到新型主体可以接受的合理水平。而且,土地租金占新型主体生产总成本的比重平均为33.3%,已经低于物化成本的比重34.5%,机械和人工成本分别占总成本的15.5%和15.3%。

  土地流转期限短期化影响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调整生产结构。受土地流转价格变化明显的影响,2014年以后的土地流转合同大多是一年一签,少数流转期限超过一年的,价格也是一年一调。今年玉米价格下跌导致的土地流转价格大幅下降,几乎没有受到流转合同约定价格的影响,都能及时下调,就是因为价格一年一定。土地流转期限的短期化严重影响了新型主体的生产计划和投入意愿。57.1%的新型主体认为影响自身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是“土地流转期限短、不稳定”。流转土地的面积和地块位置每年都在变化,给生产结构调整带来很大风险,尤其是从种玉米改为种经济作物,对耕地的土质和水利条件等要求不同,流转土地的不确定性让新型主体不敢投入资金进行地力和基础设施的改造,制约了当地新型主体的持续健康发展。

  当前生产结构调整面临的突出问题

  缺少市场信息是制约生产结构调整的最大障碍。目前,肇东市种植玉米以外其他农作物的新型主体,通常都具备相应的加工能力、销售订单甚至自有品牌,因为当地其他作物的种植规模都偏小,基本没有经纪人或加工企业前来收购。所谓种得好不如卖得好,新型主体不敢放弃种玉米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不知道生产的其他农产品能够卖给谁、行情怎么样。接近一半的新型主体改变种植结构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没有自己的销售渠道或不熟悉市场行情。没有营销、物流和市场的支撑,调结构就成了一道玻璃门,看得见却不敢进。

  基础设施不配套是阻碍生产结构调整的重要原因。肇东市是玉米种植的黄金地带,长期以来都以玉米为主导产业,基础设施也以玉米为主进行布局和配套。如果调整种植结构,现有基础设施可能无法满足生产需求。例如,种植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灌溉用水增加,单井覆盖面积要从目前的400亩下降到100亩,就得大量增加机井才能满足需求;蔬菜瓜果易腐烂且集中上市价格不高,需要配套建设冷库才能长期大量储存、错时错峰上市;温室大棚、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等设施设备也成为新的需求,农业基础设施和新增生产投入巨大。

  缺少龙头企业带动是影响生产结构调整的关键因素。肇东市目前有4家规模以上企业共270万吨的玉米加工能力,全市正常年景产的46亿斤玉米(约230万吨),完全能够就地加工转化。但其他农产品严重缺乏规模以上的加工企业,比如,杂粮杂豆类的加工主体多是农民合作社或小型加工厂,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的加工能力几乎空白,甚至还缺少专门的销售渠道,存在明显的市场断层。

  当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政策建议

  一是结构调整要因地制宜、科学有序。按照区域地理状况和耕地条件,有选择地引导原本不适合种植玉米的地区以及那些在政策刺激下才改种玉米的地区,首先退出或减少玉米种植面积,恢复生产原来的优势作物,然后再考虑压减玉米优势产区的种植面积。

  二是结构调整要鼓励先行、扶持典型。按照当地的种植习惯和市场环境,短期内小农户不会出现普遍的结构调整,新型主体则会主动考察新的品种项目,进行小规模尝试。建议对率先改变种植结构、尝试新作物的先行者,给予基础设施、技术服务、市场信息等方面的政策支持,提高先行者的成功率,减少调整失败对观望者的负面影响,引导、带动更多新型主体和普通农民进行调整。

  三是政策扶持要普惠共利、公开公平。新型主体的健康持续发展离不开有效的政策引导,但是不能让他们躺在政策身上调结构,而是要在支持保障体系上做文章。当前新型主体认为影响其自身发展的首要因素就是政策不稳定,其次才是土地流转期限短。建议在直接补贴稳定玉米生产的同时,把政策扶持的重点更多地转到为生产者提供公共物品和配套服务上来,加大对土地整治、基础设施、市场信息、物流营销以及精深加工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引导新型主体按照市场价格自主生产,在公平的市场竞争中找寻发展道路。

  四是发挥补贴效用,强化指向性。虽然当前种植玉米的收入明显减少,但仍有37%左右的新型主体结构调整意愿不强烈,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对补贴有依恋和更高的期望;二是认为改种经济作物收入虽高但风险也大;三是种玉米虽赚钱不多,但简单、省工。因此,应总结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实践经验,进一步探索发挥补贴更大效用的途径,避免释放与调减玉米相悖的政策信号,从而减少对生产结构调整的掣肘。

  (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农业软科学研究基地供稿)

责任编辑:王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