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禁捕 让长江休养生息——对话中国科学院曹文宣院士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杨勇 王翔 字号:【

  “如何真正做到渔业可持续发展,目前面临很多问题,其中渔业自然资源特别是种质资源亟需有效保护,长江水生生态系统亟需全面修复。”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一年之后,我国长江鱼类资源和珍稀、特有鱼类物种保护专家、中国科学院曹文宣院士接受本刊专访时说。

  早在2006年,曹文宣院士就曾呼吁长江流域全面禁捕十年,“今年算是看到了曙光”。曹文宣院士口中的曙光指的就是农业部于2017年初印发的《关于推动落实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全面禁捕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意见》要求,今年在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实施全面禁捕,争取在2年的时间内使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渔民全部退出捕捞,实现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范围内永久全年禁止生产性捕捞作业。

  中国养鱼有2000多年的历史,从唐代开始池塘饲养四大家鱼,长江流域是我国淡水渔业最重要的种质资源库和卵苗采集场。据统计,长江水系现有鱼类400余种(亚种),其中纯淡水鱼类360种左右,淡水鱼类之多居全国各水系之首。过去人工饲养的“家鱼”鱼苗、现在人工繁殖用的“家鱼”亲鱼,都是取自长江。如今在我国主要的35种淡水养殖对象中,长江自然分布的有26种,其中四大家鱼等种类的品质仍被认为是我国所有水系中最优的。长江的许多珍贵鱼类,如鳜、长吻鮠、南方鲇、胭脂鱼等是近20年来开发养殖的种类,而黄颡鱼、中华倒刺鲃、岩原鲤、黑尾近红鲌等是近10年开发的养殖种类,因此长江也被形象地誉为我国淡水渔业种质资源库。优良的种质,即物种的遗传多样性,有赖于较大规模的野生种群来保持,以维持淡水养殖业久盛不衰。

  “江豚2006年的时候还有1800头,但是2012年只有1040头了。”曹文宣院士心痛地说道,“我现在最关注的问题就是人们对于鱼类保护的重视程度还不够,事实上,保护鱼也是保护整个水生生态系统结构的完整性,而水生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是净化水质,对我们这样一个缺水的大国尤为重要!”

  长江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渔业资源急剧减少

  记 者:我国从2003年开始实施长江禁渔期制度,将每年3月1日0时至6月30日24时划为禁渔时间,今年农业部出台了《意见》,从禁渔到禁捕一字之差,是否能反映十多年来这种短期的禁渔政策对保护渔业野生资源作用是有限的?

  曹文宣:是的。我国野生渔业资源越来越少的原因之一是渔民大量捕捞幼鱼。每年3-6月是禁渔期,7月1日渔民就开始捕,其中一些人没有捕捞许可证,使用炸鱼、毒鱼、电鱼等破坏渔业资源的方法和小于最小网目尺寸的网具进行捕捞,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破坏渔业资源的行为屡禁不止,愈演愈烈。2007年我和研究生在洞庭湖等地进行了实地调查,当时发现渔民捕上来的大部分都是10厘米左右长的、只生长了2~3个月的幼鱼,一些地方甚至存在增殖放流活动刚结束,就有渔民下河捕鱼的现象,今天放第二天菜市场上就能买到小鱼,一些养殖户从渔民手里几毛钱一斤成箱购买更小的鱼回去做鳖、鲇、乌鳢等肉食性动物的饲料。我们也买了一些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大部分是草鱼、青鱼、鲤鱼、黄颡鱼等,这些小鱼有的重量1钱都不到,原本都是可以长到几十斤重的经济鱼类。

  每年都增殖放流,但每年的捕捞产量不是在递增,而是在递减,这说明资源衰退的趋势没有改变,增殖放流陷入了“放流-渔民捕捞-产量不增加-再放流”的死循环,这不是个办法。由于酷渔滥捕,长江中下游渔业资源已经受到严重损害,四大家鱼的鱼苗数量已经显著减少。在20世纪六十年代,长江干流四大家鱼鱼苗径流量在1000~1200亿尾,湖北省一省捞的鱼苗就有200亿尾左右,而现在全江加起来只有几十亿尾。

  技术的进步也令捕捞强度变大,过去的网容易破损,“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渔民生活的真实写照,补网也是一个技术活,不是人人能掌握,现在的尼龙网不易破损,“天天打鱼不需晒网”,不是渔民也可以拿个网去捞,资源的破坏自然就大了。食物的减少令白鱀豚、白鲟等大型水生动物迅速减少,过去人们可以在长江看到白鱀豚成群结队出没,白鱀豚能长到几百斤重,1928年在南京也曾捕获过7米长、重量上千斤的白鲟,如今这些吃鱼的大型动物已经功能性灭绝,数量稀少到无法观察到,在自然状态下基本丧失了维持繁殖的能力。

  当前,全社会特别是有关部门的领导对保护水生生物的认识都有待提高,现在小孩子都知道麻雀不能打,要爱护小动物,但唯有对鱼类却是酷渔滥捕,甚至有些人认为这鱼既然不能吃,为什么要保护?保护水生生物不只是保护几种可以吃的鱼,而是保护整个水生生态系统,保护它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服务功能。自然的、健康的水生生态系统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净化水质,中国人最缺乏的就是水,人均只有世界平均的四分之一,很多地方还存在水质性缺水问题,保护水生生态系统就是保护水质,就是保护我们的环境和未来。

  保护长江,各部委共同参与才能抓出实效

  记 者:据统计,长江职业渔民目前有16万,而年捕捞量不足10万吨,相对于全国6900多万吨的渔业总产量微乎其微。职业渔民未来的出路在哪里?如何引导他们退出天然捕捞?

  曹文宣:实施捕捞渔民的转产上岸,既是解决长江渔民日益艰难的生计问题的实际需要,更是破除“资源越捕越少,生态越捕越糟,渔民越捕越穷”恶性循环的必由之路。但渔民由于长期从事湖区捕捞,与外界接触少,即使上了岸要安居乐业也面临多重困境。一些渔民转业后难以适应新岗位而再次失业,最终回到渔船从事老本行。只有渔民“真上岸”,才能有效保护长江渔业自然资源。

  我建议整合如燃油补贴、禁渔期补贴、人工增殖放流等各种涉渔资金,由政府统筹收购渔民的船只、渔具和捕捞证,把一部分职业渔民变成护渔人员,一部分变为水产养殖户,通过“改捕为养”促进渔民转产。

  记 者: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航运、污染、挖砂等损害渔业自然资源的问题怎么解决?如何让渔业资源真正得到休养生息?

  曹文宣:首先要正视这些问题对渔业自然资源的影响,妖魔化水利水电工程固然是不对的,但否认客观存在的问题,不想办法对渔业自然资源进行补救,甚至反过来批评保护工作是“生态愚昧”,更是错误的。

  鱼类是变温动物,各自适应一定的温度条件。鱼类繁殖对水温条件要求严格,各有其最高和最低要求的阈值,四大家鱼繁殖水温下限阈值是18℃。长江中一些重要的经济鱼类,如草鱼、青鱼、鲢、鳙、鱤、鳊等,是产漂流性卵的鱼类,产出的卵受精后,吸水膨胀,卵膜径达到4~6毫米,比重略大于水,但在0.2米/秒的流速下便可保持漂流不致下沉。产漂流性卵鱼类是适应于“江-湖”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它们在江河涨水形成洪峰时产卵(水温达到18℃),受精卵在漂流过程中发育,并随洪水进入沿岸洼地,即通江湖泊,仔鱼在湖泊中可获得充足的浮游动物饵料,成活率高。三峡等大型水库“调洪削峰”的防洪功能,可能在这些鱼类繁殖期内难以满足产卵所要求的涨水条件。现在这个问题已引起水电部门重视,采取了生态调度措施,有一定效果。

  但另一方面,大型水电工程运行引起水文情势改变的生态影响不容忽视。现在金沙江下游已建向家坝和溪洛渡电站,接着还要建白鹤滩和乌东德电站,在金沙江中游和支流雅砻江也建了二滩、锦屏一级等大型电站,这些电站的坝高都高于三峡大坝,四个电站的发电量加起来相当于两个三峡,联合运行会对长江上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珍稀特有鱼类的繁殖、食物、生长等产生叠加影响,必须给予高度关注。

  挖砂船是一座连续生产的工厂,2013年我从岳阳向长沙方向走,平均一公里就有一台挖砂船在作业。挖砂对水域生态系统会造成严重损害,连续挖砂作业会使水体浑浊,影响水生沉水植物和浮游植物生长。有数据表明,采砂会导致81%的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消亡。挖砂使洞庭湖的螺、蚌等软体动物种数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75种减少到目前的20种。

  总之,对长江的保护应由中央直接来抓,各部委共同参与,沿江各省协调配合,才能抓出实效。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