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双创:“归雁经济”成时代现象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牛震 字号:【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时代潮流。中央有政策,部门、地方有措施,群众有行动。作为创业创新主战场之一的农村,创业创新正在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创业创新之路,充满艰辛与挑战,同时也充满力量与希望。本期聚焦“农村创业创新”专题,推出创业典型人物故事报道,介绍相关政策利好,以期对各地在推进农村创业创新中与当下的创业创新者有所启发与帮助。

  “双创”号召提出以来,大批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士兵、农业科技人员等返乡下乡创业创新,呈现出人数越来越多、领域越来越宽、起点越来越高、成效越来越好的可喜局面。全国各地相继涌现出一批在农村创业创新典型。

  与此同时,如何吸引更多人才到农村创业创新,激活农村经济,已经成为时下农村工作的热点话题。农民是新常态、新阶段背景下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人数最多、潜力最大、需求最旺的重要群体。

  政策红利“来袭”

  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顺应网络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趋势,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3月下发《关于发展众创空间 推进大众创业创新的指导意见》。紧接着,农业部出台《关于加强农民创新创业服务工作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意见》,旨在为加快发展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营造良好的创业创新生态环境,激发亿万群众创造活力。2015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同年7月,农业部印发《关于实施推进农业农民创业创新行动计划(2015-2017年)的通知》;10月,农业部联合共青团中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通知,推进农村青年创业富民行动;11月,农业部等六部委联合印发通知,启动实施开发农业农村资源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行动计划。

  2016年11月,为进一步细化和完善扶持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进城农民工返乡创业,带动现代农业和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鼓励高校毕业生、企业主、农业科技人员、留学归国人员等各类人才回乡下乡创业创新。

  从原来的“孔雀东南飞”,到如今的“春暖燕回巢”,近年来农民工等返乡创业悄然兴起,而且热情高涨,这与一系列“双创”政策所带来的红利空间息息相关。在经济转型升级、传统产能过剩的背景下,大批农民工、企业主,甚至部分高校毕业生敏锐地意识到,家乡农村对技术、人才等方面需求潜力不断提高,加上政策利好的吸引力,纷纷踏上了回乡创业实现自我价值的征途。顺应农村创业创新的趋势,全国各地相关部门也纷纷出台扶持政策措施,如河南省推出“输出打工者、引回创业者、带动就业者”的“归雁经济”,通过“筑巢引凤”,实施“回家工程”,返乡创业正在由“星星点点”向“星罗棋布”转变。

  以河南省为例,截至2017年3月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累计达81.42万人,创办企业41.77万个,带动就业389.81万人。返乡下乡创业正在实现由“输出一人致富一家”的打工效益,向“一人创业造福一方”的创业效应转变,“归雁”群体以及带来的“归雁经济”效应正成为一个不能忽视的时代现象。

  融资难是返乡创业人员共同面临的问题,一些地方针对此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措施,并通过各类媒体和制作“政策明白卡”等形式宣传政策,组织开展农民工返乡创业、农村青年创业、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等行动计划。四川设立1.76亿元的风险补助资金,撬动金融支持返乡农民工创业贷款,并发放了2000万元返乡农民工创业专项资金。青海设立担保基金2.58亿元,与邮储银行协作开展“授信池”业务,共审批授信贷款金额9.76亿元。很多省建立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由银行提供授信额度10倍放款,解决“无抵押、无担保”问题;提供创业资助券,包括培训券、见习券、贷款贴息券、农险补贴券和宣传补贴券等;对“农创客”给予政策性贷款授信;实行创业培训补贴、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创业吸纳就业奖励、微企补贴、 “三权抵押”等多项创业扶持政策。

  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实施,为推动农村创业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点,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通过对近年关于“双创”的一系列政策的梳理,可以看出在内容方面颇具亮点。如:扶持范围逐步扩大。之前的政策主要从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士兵等对象,到有意愿、有能力的城镇科技人员、留学归国人员,扶持对象范围的不断扩大吸引了一批有知识、有技术、有实力的“新农人”投身到农村事业,这也拓宽了资金、技术、人才流向农村的渠道。政策系统不断完善。很多创业人员反映早期关于“双创”的扶持政策多而零散不够系统,后期出台的政策逐步改善这一状况,不但将下乡创业准入到财政支持、金融支持、用水用地支持,还包括社会保障、保险类、技术层面、入驻创业园区等方面的扶持政策,这样既有利于返乡创业人员学习运用,也便于相关政府部门抓好贯彻落实,一举两得。

  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新动能

  农村是创业创新的广阔天地,空间广,潜力大,前景广阔。曾经,亿万农民群众发展乡镇企业形成异军突起之势,为改变农业农村贫困落后面貌发挥了历史性作用。如今,大量返乡下乡人员到农村创业创新,也必将为促进农业农村新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和源头活水。

  劳务输出,曾经是吉林省的一张名牌。随着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产业结构进行深度调整,粮食价格波动,农民增收面临挑战,部分地区“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农民工求职的“成本”与政府的管理“成本”双增高,让吉林省政府不得不考虑如何处理好农民工就业问题。吉林每年400万的“劳务”大军究竟何去何从?近年来,吉林省在全面推进改革、创业就业环境趋向改善的情况下,通过实行由引导农民工单一“离乡”外出就业为主,转向外输、内转、回引并举,数量、质量并重的新举措,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农民工双向流动和返乡回流的新格局开始形成。2015年,全省转移农村劳动力403万人,劳务收入608.1亿元,2016年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达到405.15万人。

  曾经在城乡分割发展阶段,农产品进城高度依赖有限的批销渠道,让分散的农户对接巨大市场,往往出现“卖难”等问题。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农村电商为代表的流通新业态,为城乡商品流通打开了新渠道。山东省蒙阴县大学毕业生赵西胜回乡开网店卖水果,曾三个月创下了80万元的销售额,通过互联网帮助乡亲把家乡的农产品卖出了大山。

  “现阶段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和返乡创业方兴未艾。”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这样说:“其经过适当引导培育,完全有望成就星火燎原之势,有望成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生力量,成为继乡镇企业崛起、城镇化和农民工进城之后我国农民的又一伟大创造,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持久的新动能。”

  如今,农村创业创新如火如荼,不少农村创业者瞄准了现代农业、生态农业,进而有效地推动了各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90后”的安徽六安市大学生村官杨广越通过创办葡萄种植合作社,吸引流转土地的40余户农户纷纷加入到合作社,这让农民不仅能获得土地租金,而且能在基地务农打工,合作社基地长期用工16人,农忙时需要30多人,每年支付工资20余万元,帮助5户贫困户成功脱贫。甘肃省定西市石家岔村张寿,原本是在外地打工的农民工。2013年,张寿联合6名村民成立了马铃薯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过几年发展,在当地建起了集马铃薯种植、仓储、运输、销售为一体的专业市场,带动5户种植大户每年增收4万元以上,带动123户农户每年增收1.5万元以上,形成了“合作社带动种植大户,种植大户带动小户”的发展模式。

  “返乡下乡人员受过工业化的训练、城镇化的熏陶,既了解城市、又了解农村,既会搞生产、又会跑市场。支持他们到农村创业创新,能够以工业化的理念搞生产、以市场化的理念搞营销、以城乡一体化的理念搞融合,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标准化、规模化和品牌化水平,增强农业供给侧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并不断拓展农业功能。”2016年12月,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支持返乡下乡创业创新工作视频会上的讲话中强调。

  各地实践表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可以为发展现代农业注入新要素,助推农业强起来;可以为增加农民收入开辟新渠道,助推农民富起来;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新模式,助推农村美起来;可以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新力量,增添发展新动能。

  农村创业创新蔚然成风

  近年来,各地农业部门在支持农村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过程中,许多地方采取多种形式建起了创业创新园区或基地。截至2016年,安徽省累计建成662个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农民工创业园350个,覆盖了全省四分之一的乡镇。黑龙江省认定了63个农民创业培训基地,建立了300个农民创业示范基地,福建创建了73个升级农民创业园,下达补助资金3.52亿元。重庆市累计培育公共孵化基地16个,孵化企业和个体工商户5800家。

  伴随着国家“双创”战略的不断深入推进,当前各地农村创业创新风生水起,农村创业创新蔚然成风。

  农村创业创新涌现出特征明显的三大群体,既有具有农村户籍的农民工、中高等院校毕业生和退役士兵等返乡人员,也有具有城镇户籍的科技人员、中高等院校毕业生、有意愿有能力的城镇居民等下乡人员,还有农村能人和农村青年等本乡人员,形成蔚为壮观的双创主体;“双创”领域不断拓宽,产业融合创业明显增多。据农业部抽样分析,80%的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领域都是农村产业融合项目,创业领域逐步覆盖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信息服务、电子商务、“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经营、特色工艺产业等,创办的经营主体包括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和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并呈现出融合互动、竞相发展的趋势;创业起点越来越高,现代要素投入明显增加。返乡创业主体素质更高,抱团创业更多,管理方式更新,广泛采用了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并且融入当地的现代农业和特色经济中。目前有54.3%的返乡创业者通过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了解信息、政策法规并进行营销推广。

  追根溯源,“双创”一词的提出,还要回到三年前的夏季达沃斯论坛。2014年9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论坛上公开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双创”一词由此登上了当年的中国网络热搜榜。时隔三年后,2017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广泛开展,各类市场主体每天新增4.5万户,新动能正在撑起发展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