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扶贫理想变成富裕现实”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山西省吕梁市兴县大坪上村第一书记 任金银 字号:【

  2015年8月,组织选派我到山西省吕梁市康宁镇阁老湾村任第一书记,2016年12月又到交楼申乡大坪上村担任第一书记。我从小在农村长大,熟悉农村,可是如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这在当第一书记之前真是没想过。所以刚驻村时,关于如何带领农民脱贫,我着实没有多想,打算看大伙、等政策吧,所以只是在村里做些必要的、程序性的走访、调查、填表之类的小事情。随着工作的深入,我才发现有很多实实在在的问题需要去重视并认真解决。第一书记不是走形式,一定要做到习近平总书记说的“扶真贫,真扶贫”,脱贫攻坚主战场还真离不开第一书记发力。

  思路上开导,情感上亲近

  我到村里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村民、村干部对第一书记的认识问题。很多人觉得“干部下乡不就是走走过场嘛”。开始几次大家还应付着我们,时间长了也懒得应付了。有的说“这些事还用你管吗”,有的甚至认为管事就是为了管利,对第一书记的动机、出发点产生怀疑。一些村民则认为,“我们种了这么多年的地,养了这么多年的牛羊,你一个外来人来教我们养什么、种什么,这不是笑话吗?”

  当年,村里玉米丰收了,却卖不出去。如何解决丰收不增收的问题,大家开始讨论。农民认为养羊、养猪没前途,不好卖,也挣不了钱。我说:“猪羊肉是便宜,但我要买纯粮食喂养的猪,有吗?没有吃过添加剂饲料的羊,有吗?全石磨石碾的白面、豆面、小米面还有吗?如果有,那价格则是普通的两三倍。”我还说,村里这么多闲人,现在的笼养鸡蛋一斤3元不到,而土鸡蛋一斤15元,可在村里很难买到。

  一方面人闲没事干,一方面又是缺少真正优质的农产品。这不是资金问题,也不是技术问题,而完全是思路出了问题。诸如此类,通过因势利导,慢慢地、细致地做思想工作,通过统一干群的思想,我才渐渐树立了自己这个第一书记的威信。

  借羊还羊,产业脱贫

  从农产品供给侧发力的发展思路,慢慢得到了村干部、村民的支持,下一步就是制定脱贫方案。可我们第一书记只有5万元的产业扶持资金,单从资金数量上讲一户要用5万元脱贫都有困难,更不用说整村脱贫了。

  按照“引导示范、典型带动”扶贫方针,在阁老湾村当第一书记时,我开创了“借羊还羊”的脱贫模式,引进了产仔多、出栏快、肉质好、适用于圈养的“湖羊”作为推广品种。当年有12户贫困户领到了3到5只羊,一年内最少产10到20只羊,每只羊的利润按300元算,一年增加纯收入3000元到6000元。这样第二年就能还羊12只,如借给4户农户,第三年还羊16只,第四年还羊21只,第五年能还羊28只。这样村民还的羊就越来越多,今后全村每个农户都可能借到羊,大家相互监督,相互制约,一定能实现脱贫。

  养羊消化了农民收获的玉米,一方面解决了农民的玉米卖难问题,一方面又保证了肉的品质,从根本上调整了供给产品的结构。为了确保群众利益,经考察我们村还和当地养羊专业合作社签订了技术指导和回收合同,确保能养得好、卖得出、挣得了钱、脱得了贫。这个模式推出后,吕梁市电视台和兴县电视台都做了报道,周围一些村里和县里还去考察,反响及效果都比较好。

  在交楼申乡大坪上村,通过考察得知土地和劳力闲置很多,本地的气候条件很适合种植药材。确定脱贫发展方向后,我们多次召开村支两委会议,确定由全村8个老党员每人分包9户动员种植中药材。截至目前,已动员包括21户贫困户在内的40户农户签订了种植协议;已种植连翘200亩,苦参10亩,白芷、柴胡各1亩(实验种植),实现了全村贫困户中药材种植全覆盖。同时,经村支两委研究决定,我们成立了“兴县益发中药村种植专业合作社”,与兴县兴皖药业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由公司为合作社农户提供技术、种子、市场价回收服务,并与兴县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协商,在淘宝建立网店,为该村中药材种植实现规模化、市场化、效益最大化打下较好的基础。

  集体经济破零,用好收入是关键

  为什么农村集体经济从多到少、从小到零,走了下坡路呢?这里固然有深刻的历史原因,但如何实现集体经济破零、如何加强集体经济管理,是我驻村期间迫切需要重视、解决的问题。

  从我所在村来说,集体资产就是1000多亩的“四荒”地,已通过公开发包,以每年3万元承包给外村企业种草,三年一期,到期再包。除了这个途径,我建议利用集体流动地发展中药材产业,进行中药材苗木培育。现已种植2亩,一年每亩最少出10万苗,年可增收不下4万元。

  有了收入做什么?管不好、用不到是个问题。我把这担忧在全体党员会上说了,想不到反响强烈,最后针对这个问题又开了一次党员会议。经研究决定,若集体有了收入,一用在培养人才上,给本村考上高中及大学的孩子每年补助2000元,这样一方面可以减轻家里负担,另一方面让他们对村集体有个感恩的心,将来为村里发展出一份力;二投资中药材产业,实现规模种植。如果没有人承包“四荒”地,就在这个地上种植连翘,每年200亩。不管谁当村干部,都执行这个规定,接受全体党员与村民监督。

  理想丰满、现实骨感,农业从种到收到销,经历十几个环节,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损失惨重。能否化“荒芜”为神奇,让扶贫理想变富裕现实,我当坚持努力!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