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年的蟋蟀交易史,让河南延津县的德士村声名大噪。有人开始想办法,选择人工养殖,收入也甚为可观;也有人开始凭借“火眼金睛”,培训学员,辨别蟋蟀。
捕蟋蟀之风如此盛行,都源于这小小蟋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曾经,有的蟋蟀市场交易价格可达万元,如此诱人的赚钱机遇使得当地百姓一到立秋时节便停下手头的工作,一门心思去抓蟋蟀。蟋蟀没有明码标价,每只少则10元,多则百元千元甚至万元。只要卖到千元的,村民们都会放鞭炮庆贺。蟋蟀俨然成了当地的“致富虫”。
俗话说,“靠山吃山”。在中国有着古老的捉蟋蟀斗蟋蟀等民间传统游戏,一些地方把“捉蟋蟀”当作一种商机,借此扩大知名度,增加农民收入,似乎是无可厚非的事情。况且,蟋蟀会咬食农作物的根,影响农作物的产量与收益,这对于农业方面算作害虫,“捉蟋蟀”等于是为庄稼除害。
但我们不要忘了,自然界自然有着自己的法则,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是没有害虫益虫之分的,包括蟋蟀在内的所谓“害虫”都是自然界的一员,在生物链中也是重要的一环。如今蟋蟀市场火爆,许多人在产地大量捕捉野生蟋蟀,对野生蟋蟀数量影响难以估量,长此以往,有专家就担忧,如果过度捕捉,会破坏生物链,甚至引起鸟类减少,进而影响其他生物物种。倘真如此,“争捉蟋蟀”恐怕就是一场生态危机。
类似的教训并非没有。哈佛大学威尔逊教授说,如果全球的蚂蚁消亡了,全球很多生态系统也就随之消亡了。有评论人士举例指出,前些年兰花市场火爆,在云南、贵州一些地方,上山挖兰花成为当地民众的一项副业,结果数年下来,山上的野生兰花几乎被挖得不见了踪迹。有一些地方七夕期间大量捕捉萤火虫,导致萤火虫近年来几乎难以见到的消息也时常见于报端。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由此可见,“争捉蟋蟀”是商机也是危机,我们对此切不可掉以轻心。生物链条的破坏可能很快,要想修复起来却很难。希望相关部门能对“争捉蟋蟀”进行阻止和引导,让“争捉蟋蟀”转化成多赢之举,而不是践踏生态平衡,更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
(河南省内乡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