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党的主张送到乡村 把农民致富落到实处——访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曾一春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夏树 王翔 字号:【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在辽阔的内蒙古草原上,万名第一书记正以饱满的创业情怀和不畏艰难的雄心壮志,在草原上、在田埂上、在大棚里挥洒汗水,播撒希望。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组织部高度重视第一书记工作,结合全区开展的“万名干部下乡驻村”工作,不断开拓创新,强化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把党的主张送到乡村,把农民致富落到实处。为深入了解内蒙古自治区驻村第一书记工作的做法和经验,记者专访了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曾一春。

扎实有序推进 成效初步显现

记 者:内蒙古自治区启动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工作虽然只有一年多时间,但是工作力度大,创新举措多。从内蒙古全局来看,目前此项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曾一春:一年多来,内蒙古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组部有关要求和自治区党委的安排部署,广大第一书记立足本职抓党建、抓扶贫、抓发展。总的看,目前这项工作覆盖面广、推进力度大,各级党组织和广大第一书记决心坚定、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干劲十足。有力推动了基层组织建设、经济社会发展、扶贫攻坚工作。

这项工作主要取得四个方面初步成效:一是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得到增强。在第一书记参与下,各地大力选拔培养嘎查村(蒙古语,汉译为村)后备干部,对换届后“两委”班子仍不健全的16名空缺书记进行了补充选派,对142名不胜任脱贫攻坚任务书记进行了组织调整,有875个软弱涣散嘎查村党组织实现转化升级,有2966个嘎查村提升为“一类组织”。二是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发展得到促进。结合派驻单位实际,广大第一书记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帮助嘎查村盘活资产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培育集体经济,为促进农村牧区经济发展、加强社会管理注入了生机和活力。目前,共协调落实帮扶资金16.67亿元,推动落实产业发展项目1.12万个,累计完成其他帮扶服务事项4.26万项,推动1085个建档立卡贫困嘎查村摘帽、20.87万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三是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广大第一书记带着感情、带着责任,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倾听群众呼声,化解矛盾纠纷,以实际行动为广大农牧民排忧解难,树立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四是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得到培养锻炼。选派第一书记工作,为广大机关党员干部搭建了自身锻炼和施展才华的平台,使广大干部对农村牧区基层情况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提高了处理实际问题和做群众工作的能力。目前,全区共有797名第一书记因工作业绩突出被上级党组织给予表彰奖励,有356人得到提拔使用。

扩大选派范围 确保选优配强

记 者:内蒙古自治区横跨东北、华北、西北三大地区,分布了汉族、蒙古族等49个民族,地域广、民族多,工作难度大,内蒙古第一书记在选派范围与用人标准上是如何进行考量的?

曾一春:在选派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中组部等部门印发的《关于做好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结合内蒙古实际,突出重点、扩大范围,做到“四个覆盖”:一是对各地梳理排查出的1129个党组织软弱涣散嘎查村,做到选派第一书记全覆盖;二是对纳入自治区脱贫攻坚工程的2834个建档立卡贫困嘎查村,做到选派全覆盖;三是对31个国贫县和26个区贫县的其他嘎查村,做到选派全覆盖;四是对19个边境旗市的边境沿线嘎查村,做到选派全覆盖。目前,全区共从区、市、县、乡机关企事业单位中,选派了10565名优秀党员干部到嘎查村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占到全区行政嘎查村总数的95.39%。

干事创业,关键在人。我们对第一书记的选派条件提出高标准、对选派程序坚持严要求,突出两个重点,从源头上把住选派干部的质量关口。一方面,分类施策、因村选人。紧贴农村牧区实际需求,按照“好中选优,优中选强”的原则,严把政治关、品行关、廉洁关和能力关。比如,对党组织软弱涣散嘎查村,注重选派敢于担当、熟悉党建业务、组织领导能力强的干部,切实推动转化升级;对建档立卡贫困嘎查村,注重选派懂产业发展、开拓创新意识强、能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干部;对边境沿线嘎查村,注重选派熟悉蒙汉双语、掌握边情民情、善做民族工作的干部。通过按需对接,突出入岗相适,真正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力争实现“三个防止”,就是防止把干不成事的“闲人”派下去,防止业务骨干单位、村里“两头挂”,防止干部换得太勤、沉不下来。另一方面,严格程序、层层审核。选派工作按照组织动员、个人报名、党组(党委)集体研究推荐、组织部门审核确定四个“规定动作”程序进行,统一部署、集中选派。我们感到,通过这种做法,能够有效避免基层在选派干部工作中出现选人不优、把关不严,甚至消极应付、敷衍塞责等现象发生,切实保证选派干部的质量。目前,全区选派第一书记的平均年龄38.5岁,其中从旗以上机关单位选派的干部占94%,副科级以上干部占41%。

强化日常管理 推动作用发挥

记 者:对于怎样管好第一书记,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潜能,组织部门采取了哪些措施?

曾一春:日常工作中,坚持刚性管理与柔性激励相结合,不断创新制度机制,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切实推动第一书记担当使命、认真履职。

一是明确职责任务。根据《通知》精神,结合内蒙古实际,进一步明确细化了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联系服务群众、谋划长远发展这“四项主要职责任务”,为第一书记指出工作重点、点明努力方向。特别是在第一书记的职责定位上,明确第一书记在苏木乡镇党委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对嘎查村工作总揽不包揽、到位不越位、帮带不帮办;尤其是与嘎查村党组织书记要做到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优势互补、合力同心。

二是强化教育培训。第一书记任职前,由各盟市统一组织或委托旗县(市、区)组织进行集中培训,明确职责任务,掌握工作方法,提高能力水平。如呼和浩特市集中5天时间对驻村第一书记进行封闭式培训,邀请专家学者现场讲授,邀请优秀村支书到场开展座谈交流,组织实地参观考察,为第一书记入村前热身、提神、鼓劲。2016年上半年,自治区党委组织部会同自治区扶贫办,赴山东省潍坊市举办了两期第一书记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示范培训班,共培训国贫、区贫旗县驻村第一书记96人。

三是严格管理考评。我区第一书记的任期一般为2年,主要由任职所在的旗县(市、区)组织部门、苏木乡镇党委和选派单位共同管理。旗县(市、区)组织部门负责第一书记的日常监督管理,苏木乡镇(蒙古语汉译为“乡镇”)党委负责直接管理,选派单位负责帮助解决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各地按照“谁选派谁考核”的原则,根据干部管理权限,由派出干部的党委组织部门牵头,对第一书记进行年度考核和任期考核。如呼和浩特、包头等地成立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赤峰等地制定《选派党员干部驻村担任第一书记考核管理办法(试行)》,通过市委组织部每季度督查问效、旗县区每两月调度指导、乡镇每周抽查通报等方式,切实加强对驻村第一书记的日常监督管理。

落实待遇保障 支持干事创业

记 者:我们在基层采访中发现,第一书记对待驻村帮扶工作积极性高、干劲足,他们吃住都在乡村,工作生活条件艰苦,组织部门在第一书记的待遇保障上做了哪些工作?

曾一春:内蒙古党委组织部围绕真正用好第一书记,积极创新服务载体,健全保障机制,确保第一书记“身入”农村、“心入”群众,切实发挥好帮带作用,实打实为派驻村解决难题。

一是在待遇落实上。第一书记下派期间,在原单位的身份、职务、工资及其他待遇不变。对表现特别优秀的,在同等条件下实行晋职晋级、职称评定、评先评优、提拔使用“四个优先”政策,确保他们下得去、融得进、干得好。兴安盟、鄂尔多斯等地对第一书记定期进行评比表彰。今年以来,各地对241名工作实绩突出的第一书记给予了提拔任用。

二是在经费保障上。为确保第一书记有效开展工作,自治区扶贫办从扶贫资金中为派驻建档立卡贫困村的2834名第一书记,每人安排专项扶贫经费50万元,扎实推进规划、项目、干部“三到村三到户”精准扶贫工作。对派驻到其他村的第一书记,由各地财政和派出单位负责统筹安排落实工作经费,确保第一书记“有钱办事”。如呼和浩特市财政为每名第一书记安排3万元工作经费,专项用于派驻村基层组织建设和集体经济发展。第一书记任职期间,参照机关事业单位差旅费、伙食费、交通费等相关补助标准,由各派出单位给予了适当的生活补助和交通补贴。对派往边境村等艰苦边远地区的第一书记,由各派出单位和派驻村所在盟市、旗县(市、区),参照同类同级人员的地区性津贴标准,发放了相应补助。各派出单位定期安排第一书记进行体检,有的还为第一书记办理了任职期间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困难。

三是在发挥部门优势上。坚持派出单位与第一书记责任、项目、资金“三个捆绑”, 健全完善派出单位与第一书记经常性沟通、每月分析研究、每季度调研指导、重点难点问题联合会诊等工作机制,切实把单位职能优势、资源优势用到精准帮扶上。日常工作中,各派出单位充分发挥“娘家人”“后勤部长”作用,立足部门职能优势,突出从政策引导、资金支持、项目引进、信息咨询、科技推广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坚持与第一书记一同了解村情民情、一同制定帮扶方案、一同推动工作落实,合力解决派驻村存在的实际困难。

统筹谋划思考 把握四个关键

记 者: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实践,内蒙古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工作积累了哪些经验?下一步将如何推动此项工作迈上新台阶?

曾一春: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工作,凝聚着党中央的殷殷关切,承载着广大农牧民群众的致富梦想,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从内蒙古选派第一书记的工作实践看,做好这项工作,需把握好四个关键。

首先,要解决好选什么人和如何派的问题。要综合考虑干部素质、能力、阅历和性格等特点,按照“人岗相适、注重特长、人尽其才”的原则,突出“三个注重”:注重选派农村牧区工作经验丰富、组织协调能力强、大胆泼辣的优秀干部到后进村,打开工作局面,破解复杂问题;注重选派素质高、发展潜力大、肯吃苦奉献的年轻干部到先进村进行锻炼,增加工作阅历,提升实践能力;注重选派协调能力强、服务态度好、熟悉经济工作的干部到城郊村、资源富集村,帮助协调解决好城镇化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建立双向选择机制,统筹考虑基层的实际需要,对经过实践考察,不适应基层工作、难以发挥作用的干部要及时调整。

其次,要解决好干什么和怎么干的问题。明确职责定位和工作目标是第一书记充分发挥作用的关键。据我们了解,有的第一书记把到嘎查村任职当作“镀金”,身到心未到,不想担责;有的把驻村帮扶简单地理解为给钱给物,抓不住重点,不会担责;有的重项目资金、轻基层党建,重“输血”、轻“造血”,不善担责;有的面对基层复杂情况,畏难回避,不敢担责。解决好这些问题,需要提前对第一书记定职责、定目标、定制度,并定期组织业务培训,使第一书记说话不外行、办事有章法、指导有底气。

再次,要解决好如何干得好的问题。第一书记干得好,既靠其自身努力,也要靠组织的后续保障。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提高工作补贴和生活待遇标准,对工作实绩突出的,优先提拔重用;建立组织谈心谈话制度,了解并帮助克服困难,解除后顾之忧;推行履职承诺制,与第一书记签订任期目标责任状,向党员群众公开承诺,对履诺情况实行张榜公示、跟踪管理。

第四,要解决好第一书记工作如何评价的问题。按照“既考业绩又考口碑,既重形象又重长远”的思路,把工作目标考核与群众满意度测评有机结合,正确评价第一书记实绩。同时,要把嘎查村级组织“十星级”管理年度考评和群众对第一书记工作年度满意度测评结合起来,确保考得实、考得准。下一步,内蒙古将尽快制定下发《派驻嘎查村第一书记管理办法(暂行)》等制度规定,注重思想引导,强化教育培训,严格管理考评,加强关心支持,完善长效机制,确保全区一万多名第一书记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