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老王”卖猪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内蒙古包头市委统战部选派驻石拐区吉忽伦图苏木三岔口村第一书记 王小敏 字号:【

算算来内蒙古包头市石拐区吉忽伦图苏木三岔口村扶贫已经一年多了。一年来,我为村里争取来了旱地滴管项目、广利隆农场项目、农畜产品电商平台项目等各类项目资金400万元,为村民争取贴息贷款100多万元,为村里筹集各类社会帮扶资金100万元,全村47个贫困户全部提前脱贫……回首这一路,万千思绪,想写的事情特别多,最难以忘怀的还是与猪肉打交道那一段。

2015年8月17日早上七点,我最忠实的伙伴、兢兢业业的闹铃又一次惊醒了我,睡眼朦胧中习惯性嘟囔“就不能让我多睡会儿”,全然忘记了是我给它安排的任务。昨天家访完回来已经是晚上1点多,说实话真的很累。但想起今天还要跟郝广利书记(村支书)谈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事情,还是艰难地爬起来。

洗漱完,泡了一桶方便面,还剥了一颗咸鸭蛋,就着咸菜,美美地享受了一顿早餐后直奔郝书记家。

我住的村支部是依山而建的一栋二层小楼。我来以后在这里陆续成立了党员活动中心、村民服务中心、法律援助中心、文体活动中心、草原书屋及村卫生室,这里是全村的中心。楼前是一条贯通全村5个自然队的水泥路。路东是一条狭长的河沟,村民所有的土地都集中在这块,玉米、葵花环绕着荞麦、土豆,层峦叠装、郁郁葱葱,又是一个好年景。

北方山村秋天早晨格外清爽。走在路上欣赏乡村美景,憧憬村子美好未来。想着想着,空旷路上独自兜风的我,突然记挂起年迈的父母、独自操持家务的爱人和临近开学也未能实现去市科技馆愿望的一双儿女,心生些许愧疚,又有5天没能回家了。

不远处突然传来一声熟悉的叫声“老王”。村里人不管男女老少都叫我“老王”,我也逐渐习惯了这样的称呼。可我年纪不大,所以自我介绍时会加个“小”字。顺着声音望去,村民唐旺生放下手中喂鸡半盆玉米,急匆匆迎面走来。直觉告诉我,旺生又碰到难处了。

“老王啊,又有件事情想麻烦你,我家大姑娘考上了大学,快开学了学费还没凑齐。我想把家里那头猪杀了卖钱,我们村里情况你也知道家家户户养猪,一时不好卖。你在城里认识人多,给我想个法子,帮我卖一下,娃娃着急用钱啊。”村里人说话从来干脆利索,说完满心期待地盯着我。

“旺生,你别着急,我叫个朋友来拉你家猪肉。两头猪肉大概多少钱?我先把钱付给你,你回去杀猪备肉,我负责给你卖。”因为之前也帮村民卖过猪肉,算下来从我手上卖出的猪肉也有上千斤了。

“大概能卖240斤,平均每斤18元算,两头加起来应该有4300多元。”旺生是个精明人、早都算好了账。

我习惯地摸摸裤兜,翻出来200多元,不好意思地冲他笑道,“你先回去,我身上带的钱不够,一会儿去你家拉肉,到时把钱给你。你培养出来大学生是我们全村人的骄傲,这200元给孩子买几本书。”旺生推脱不肯要,我硬塞到他怀里,旺生连声道谢。

送走唐旺生,去郝书记家的路上,我给几个要好的朋友逐个打电话,推销我们的农家猪肉。朋友开涮了几句“又给你的猪代言呢”,倒也爽快答应。挂断电话我又一次给我在市里工作同学张海打电话,“老张,不好意思,周六还打扰你,今天不忙的话开车来趟我们村吧,我在郝书记这儿等你。”

“行,我一会儿就到,需要我带什么?”

“路过去趟我家,跟你嫂子要上4300块钱!”

“好的”,他已经来我们村很多次了,我求助的事情他很少问缘由。

打完电话我也到了郝书记家,不知不觉间谈到11点左右,合作社的具体细节终于定下来了。这时屋外突然响起两声汽笛,透过窗户看见张海的车停在大门前。拜别郝书记急匆匆上了车,直奔旺生家。

旺生干活儿利索,叫了两个村民,猪已杀完,排骨、腰条、前肩、后座都门别类装好袋,上边还贴了斤数。

我把4300元钱交到他手中,几个人很快把装好的猪肉拉到车上,准备往市里走。

旺生拉住我们,“我们正在灌肠,中午了,吃完饭再走吧。”

我推辞道,“朋友们都等着吃猪肉呢,我得挨家挨户给他们送,肉放久了不好。”

旺生推脱不过,便叫了姑娘,“孩子过来送送你王叔,以后卖猪肉还得靠他呢。”说完,几个人会心的大笑,我这个推销员是做实了。

送完猪肉已是下午3点多了。老同学张海不无抱怨地说,下次多杀几个,我还没有买到一斤肉,这才想起把他的份忘了,愧疚地说,“下次多卖你点儿。”

说者无心,听者有心。张海的话倒是提醒了我,农家猪肉还是很受群众欢迎。我为这个发现暗自窃喜。路上不由得算起了我的猪肉账,一家平均养2头猪,一头猪卖4000元,一年每家就能增收8000元。猪肉受欢迎,那村民生产的羊肉、土鸡蛋、荞面、莜面、土豆等农畜产品也应是如此,农民的产品有了稳定的销路,脱贫致富奔小康还是问题吗。

接下来的几个月时间,我通过积极跑动为村里免费连接了网络,又争取资金20万元为村里建立了农畜产品电商平台,利用互联网推销我们的产品,已经与18个单位达成了农畜产品供销合作协议,村民生产的农畜产品有了稳定的销路。

2016年12月24日,我又精心策划举办了三岔口村首届杀猪烩菜节。由于前期宣传到位,活动取得成功,吸引了来自各地的几百名客人,村民家中积攒的农畜产品被抢购一空。

现在我还有更长远的想法,将搞养殖的农户组织起来,搞集中规模养殖。这样,一方面规模能上去,另一方面更加有利于有效处理畜禽粪便。这也恐怕才是三岔口村猪产业的长久之计。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