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宿迁 让贫困户在家门口脱贫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牛震 字号:【

  农业大市宿迁,位于江苏省北部,既是较为典型的灾区、老区、黄泛区,也是江苏省相对贫困问题较为突出的地区。“十三五”全市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66.29万,经济薄弱村188个,承担着“缓解相对贫困、促进共同富裕”的国家扶贫改革试验任务。为了将精准扶贫到村到户,做到受益全面覆盖,近年来宿迁市做出了一些有益探索和尝试,形成了一批脱贫攻坚较为典型的经验和案例。本期“走进农业大市”带您走进宿迁,看农业大市如何打造脱贫攻坚“利器”。

  一个脱贫“缩影”

  “我来这工厂不到半年的时间,现在每个月都能拿到2000元左右的工资。今年春节后来的,试用期3个月后就转正了。”33岁的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卢集镇郝桥村村民高学翠告诉记者:“以前到外省市打工,每个月刨去吃喝消费,剩下的能真正留在手里的也差不多是这个钱。不过,在家门口就业,与原来相比除了省下在外面租房、交通等开支费用,平时还能照顾到家里的老人孩子,倒是方便多了。”

  高学翠家曾是村里“出了名”的贫困户。早些年,高学翠和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公公身体不好,常年住院,家里的两个孩子和4亩多田往年都是靠婆婆一人管。去年婆婆因为在种田时摔了一跤,让在外面打工的夫妻两人担心不已。今年过完春节,两人商定丈夫还是出去打工,高学翠留在家里照顾老人和孩子。以前是两人打工勉强养活六口人,现在一个人工作要养活五口人,家里除了老人的医药费、孩子的学费等支出外,还得有必需的生活开支呀……这让高学翠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正在高学翠一筹莫展时,村党支部书记张再广和镇上的扶贫干部朱明来到家里。“小高啊,村里看你一个人照顾一大家人还是挺辛苦的,想安排你到咱们村里的制帽厂去上班,你愿意吗?”张再广说。听张再广这么问,高学翠感觉到“天上掉馅饼”的好事“砸”中了自己,当时就表态:“我愿意!”

  郝桥村是江苏省“十二五”期间省定经济薄弱村,全村7个村民小组3760人,2013年时还有257户981人的贫困户建档立卡。四年前,村里通过“村企挂钩”项目,引进国泰服饰投产捷锋帽业公司,解决当地劳动力就地就业问题。如今,制帽厂有40人月工资达到3600元以上,个别技术工种的工人月工资更是达到了近万元。“以前听说村里人挤破头想进去都进不去呢,因为制帽厂招工相对比较严格。所以,张书记他们来问我时,这样的好事我当然干了。”高学翠笑着说。

  “现在的郝桥村,可是大变样了,不但环境变美了,路也修好了,我们来村里办事也方便多了。”卢集镇扶贫专干朱明告诉记者,以前的郝桥村因为环境差,路不好走,乡镇干部来村里办事,骑摩托车经常扎坏轮胎,甚至外村的人都不愿来。自从修好了路,不但外村人来走亲串友方便多了,连乡镇干部来此办事也“少了一份担心”,“毕竟修轮胎的钱村里是不给报销的”。

  短短几年的发展,让郝桥村不但环境大变样,而且发展起了自己的产业。除了捷锋制帽厂外,村里还发展起了梨树等果园经济,建起了蔬菜大棚承包给村民去种。2014年全村已实现脱贫摘帽。

  “到制帽厂上班的村民,工资收入是分级的。像高学翠这样的工人,再过几个月,归入技术熟练工后,差不多能拿三千元以上月工资,估计到年底实现脱贫没有问题。”张再广说。

  郝桥村只是宿迁实现脱贫发展的一个缩影。宿迁市自2014年被列为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以来,通过加强统筹推进,创新扶贫体制机制,圆满完成了各项扶贫开发及改革试验任务。2016年底,有14.6万低收入人口人均收入达到6000元,56个省定经济薄弱村集体收入超过18万元,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改革试验初步成果,郝桥村便是其中之一。

  五种“常规武器”

  “刚来工厂时一天只能缝制一个足球,每个月也就挣几百元,现在差不多每天都能缝制四五个吧,每个月能挣到1600元到1700元之间吧。”43岁的泗阳县庄圩乡王码村村民曹美告诉记者。

  原籍贵州的曹美早些年因打工认识丈夫,嫁到王码村后成了外来的“媳妇”。大概三年前,丈夫因为生病也开始在家休养,曹美要照顾丈夫也不能外出打工,除了家里种的5亩地外,只能靠做点缝补衣服的活儿贴补家用。两个孩子考上大学后,家里的地也流转给了别人去种,这让常年忙碌的曹美一下闲了下来。“村干部找到家里,说是安排我到足球厂上班。当时一听很高兴,可是去了能不能胜任还不知道,所以心里没底。”曹美说,“到厂里后,才知道原来这缝制足球外胆和平时缝衣服也差不多,这一下心里也有底气了。”

  王码村属于江苏省定经济薄弱村,村里的王码小学因早期撤销合并成为一处废弃学校。2011年,村里为了充分利用小学撤并后的闲置资产和农村留守劳动力的资源优势,招引外地客商王检阅来村投资创办足球加工项目。由于足球加工项目投资小、门槛低、操作简单、上班时间自由、就业形式灵活、带动能力强等特点,很受当地农村留守妇女的欢迎。现在足球厂有固定员工165人,其中低收入农户53人(王码村22人),工人每天可加工足球8~10只,每只足球的加工费为11~15元,工人每个月工作25天左右,月工资收入达2000~3500元。王码村通过出租校舍,每年可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4万元。

  “操作简单易上手,就地就业不外走,投资不大带动强,生态富民有盼头。”在当地,这句顺口溜形象地描绘了王码足球项目在村民心中受欢迎的程度。2016年,王码足球厂缴纳税收49.58万元,泗阳县把该项目运营的税收地方留成部分全额奖励返还到村,仅税收一项,就增加村集体经济年收入19.53万元。

  “像郝桥村,属于拓展就业扶贫的路子。主要是通过实施家门口就业工程,积极引进‘三来一加’(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定做和农副产品加工)项目,吸纳贫困户就地就近就业。”宿迁市委农工办副主任朱殿华说,“王码村属于菜单式扶贫的典型,主要突出因地制宜、一户一策、分类帮扶,创新编制特色种养、光伏扶贫、公益岗位、‘股份+’等各类扶贫菜单,满足低收入农户多样化扶贫需求。”

  “一个不少、一户不落”,力争四年完成,到2019年底实现全部脱贫,这是宿迁市近年提出的扶贫总体目标。据介绍,宿迁市在扶贫发展方面有五种“常规武器”。除了“拓展就业扶贫”与“菜单式扶贫”外,宿迁市还做了三方面探索:一是实施股权扶贫,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吸纳低收入农户土地经营权入股,由合作社招引大户或自主经营,开展农业结构调整,让低收入农户既得股金又赚取薪金。二是探索金融扶贫,开展“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对农房、农地制定不同价值评估办法进行资产评估。试点以来,农村“两权”抵押贷款达到7.96亿元,累计发放贷款近12亿元,唤醒了农村土地、房屋等“沉睡资本”。三是播撒“种子扶贫”。为加快经济薄弱村脱贫步伐,打造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能创新”的农业人才队伍,宿迁市开展生态农业“种子班”培训,从188个省定经济薄弱村中每村选拔一名优秀青年,到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和江苏农民培训学院开展为期三个月的脱产学习,所有费用由市财政承担。

  一件“互联网+扶贫”利器

  “我们这大棚里种植的非洲菊在网上卖得可好了。目前每天都能收获花卉三四百把,销售价格不固定,均价为每把4~5元。你在网上下单后,临近地区如周边乡镇和县城可以送货上门,相对较远地区通过快递等途径发货,十分便捷。”泗洪县上塘镇扶贫干部沈倩告诉记者,“大棚每天需要雇用十余人,每人每天60元,工资当日结清,从不赊账,所雇用人员均为石庄村村民,成功带动当地村民就业增收,是个真正惠民利民的好项目。”

  据当地村干部介绍,石庄村高效大棚项目于2016年11月实施,建设高标准钢架大棚120个,占地面积200余亩,棚内面积86135平方米,目前已出租给农业招商主体实施经营,主要种植非洲菊、芙兰等特色花卉,成功带动了石庄村近百人就业增收。

  近年来,宿迁市抢抓“互联网+”战略机遇,把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载体,拓宽低收入农户和经济薄弱村增收新渠道,助推脱贫攻坚进程,初步探索出一条电商扶贫新路径。2016年,农民新增收入70%来自电子商务。2017年1-7月,全市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500亿元,同比增长36%左右,各种网络平台直接吸纳低收入人口就业5000多人,通过掌握电商实用技能实现脱贫达7000多人,26万低收入人口在电商发展中受益,带动增收2.1亿元。由此,“互联网+”背景下的电商扶贫成为宿迁脱贫攻坚的又一把“利器”。

  “十三五”期间,按照人均6000元脱贫标准,江苏省6大扶贫重点片区中3个在宿迁,宿迁市脱贫攻坚任务重、压力大。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经济兴起,全市农村电商发展风生水起,给精准扶贫带来新机遇。目前,全市114个乡镇建成乡镇电子商务服务中心或一条街,1405个行政村实现村级网店建设全覆盖,5.2万家网店在线正常经营。

  “现在网店的生意不错,比起有些实体店的生意还好。归根结底,是电商让我脱了贫。”宿豫区侍岭镇盛湖村低收入农户张报,8年前因为出车祸只能凭借轮椅行走生活。2013年9月,在当地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张报在网上注册“苏北人家”食品商店,主营草莓、糖蒜、擀面皮、煎饼等网店农副产品。现在,张报的网店年销售单数超15000单,金额超50万元。不仅实现脱贫致富,还带动周边5个低收入农户开设网店,就业人数达30人。

  据了解,如今宿迁的电商在扶贫中主要有三种形式体现,像张报这样的属于农户直接开网店的典型,此外还有“带动加入产业链”形式,主要通过当地从事电子商务经营的龙头企业、能人、大户、专业合作社与地方电商交易平台等,构建起面向电子商务的产业链,帮助和吸引贫困户参与进来,实现完全或不完全就业,达到减贫脱贫效果。另外还有“分享电商副产品”形式。电商规模化发展,在一定地域内形成良性的市场生态,当地原有的低收入农户即便没有直接或间接参与电商产业链,也可以从中分享发展成果。宿迁电商产业园落成以后,先后引进京东、当当、途牛、百度等知名企业252家,园区从业人员接近3万人,其中,除了在产业园上班的工人,每天还有大量的附近乡镇农民在此经营餐馆、商店、瓜果等,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低收入农户。

  “宿迁农村电商如火如荼发展,不仅为低收入家庭劳动力开辟就业新渠道、增加村集体收入,更是为销售当地农产品、帮助低收入农户增收添薪助燃,成为促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有生力量和重要路径。”朱殿华说,“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全市电商扶贫处于发展初期,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市场环境还不够浓厚,主体发育还不够健全。加上电商人才缺乏、农民参与电商活动积极性较低,一定程度上导致辐射带动能力和促进农民增收动力较弱。下一步,我们将在推进电商扶贫的制度完善上下功夫,在优化电商扶贫的软硬环境上做文章,在提升电商扶贫的质量效益上用实招,真正让电商扶贫成为脱贫攻坚的一把利器。”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