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农业部部长 韩长赋 字号:【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央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一环,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经济工作的主线。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坚持以习近平“三农”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改革的办法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着力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供基础支撑。

  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的决策部署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就“三农”问题多次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科学回答了新时期“三农”发展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的“三农”思想。其中,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容十分丰富,要求非常明确,为实际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

  2016年“两会”期间,总书记在参加湖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新形势下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完善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以科技为支撑走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以健全市场机制为目标改革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以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为抓手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代背景,指明了实现路径。

  在2016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创新体制机制,推进科技进步,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实现农业向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转变;要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推动质量兴农;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决不意味着可以忽视粮食生产了,要严守耕地红线,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防止粮食生产出现大的滑坡;要广辟农民增收致富门路,防止农民增收势头出现逆转。这一重要论述明确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任务和战略底线。

  今年“两会”期间,总书记在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要坚持市场需求导向,主攻农业供给质量,注重可持续发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形成农业农村改革综合效应,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这一重要论述指明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要求和措施抓手。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论述,立足全局、把握大势,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体现了对新形势下农业主要矛盾转换的科学判断,对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在规律的深刻把握。学习领会习总书记重要论述的思想精髓,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大格局大趋势来认识,从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来领会。

  一是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深刻变化,供给保障能力大幅提高,消费需求加快升级。这些年,我国农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达到52%,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5%,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粮食生产实现“十三连丰”,连续4年超过1.2万亿斤,靠天吃饭的状况有了根本改变。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快速升级,大路货不好销了,优质、生态、安全的农产品即使价格高一点也有人要。在这种情况下,主要农产品供求矛盾从总量问题转变为结构问题,保障供给由追求总量平衡,转变为更加注重结构优化、品质提升、效益提高。

  二是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发生深刻变化,传统农户比重明显下降,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工业化、城镇化的拉动,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平均每年新增1000多万,去年总数达到2.8亿,城市常住人口比重高于农村,占到总人口的57.4%。农村人地关系、农业产业结构、生产经营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家家种地、户户养猪、牛拉人扛正成为历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大量涌现,总数达到290万家,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占比达到40%。加快农业转型升级,调整生产经营关系,既有迫切需要,又有现实条件。

  三是农业生产与生态的关系发生深刻变化,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可持续发展要求更为紧迫。近年来,我国农业快速发展,但资源过度开发、超强利用,四海无闲田,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农业面源污染加重,制约农业发展的资源环境两道“紧箍咒”越绷越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走低污染、低消耗的绿色发展道路,既能产出数量充足、质量安全的产品,又能留住干净的水源、肥沃的耕地、美丽的田园,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

  四是工农城乡关系发生深刻变化,城乡互动显著增强,农业发展要素日益多元。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土地、资金、高素质劳动力等优质资源大量流向工业和城市,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矛盾。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工商资本下乡、农民工返乡创业创新的热潮,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建立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机制,引导和推动工商资本、实用技术、各类人才等先进生产要素参与农业农村建设,实现新型城镇化与建设新农村双轮驱动,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成为现实课题。

  五是农产品市场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国内国际市场融合加深,国际竞争压力日益凸显。一家一户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正在结束,农业的商品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明显加深,国际竞争压力显著加大。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成本进入快速增长期,推动国内农产品价格快速上涨,农业比较效益偏低的问题更加凸显。与此同时,国际农产品价格下降,导致大部分农产品国内价格明显高于国际,有些产品出现生产量、库存量、进口量“三量齐增”的现象,提高农业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的要求十分迫切。

  这些变化归结为一点,就是我国已经到了必须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展阶段。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摆在与“三去一降一补”同等重要位置进行部署;今年中央1号文件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三农”工作的主线,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国内外发展大势的深邃洞察,对“四化同步”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做出的一项重大部署,是当前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大逻辑。

  准确把握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大体经历了三轮。第一轮是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重点是压粮扩经。第二轮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本世纪初,主要是调整优化农业布局。现在进入了第三轮,就是2015年底提出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次与以往有明显不同。总的看,前两轮都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国内市场相对封闭的背景下展开的,当时主要是粮食相对过剩、不是什么都多了,现在不仅粮食多了,其他品种也是调什么、什么多。因此,这轮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我国农业发展到较高水平上的主动作为,是在城乡一体化深入推进背景下的统筹调整,是在国内国际市场深度融合趋势下的应时之举。

  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上,可以概括为“四个三”:瞄准“三增目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从供给侧入手、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发力,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发展面临的结构性矛盾;推进“三大调整”,调优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把优质绿色农产品放在突出位置,促进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农林牧渔结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坚持“三条原则”,坚持市场的手段、改革的办法、农民的主体地位,加强制度供给,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让农民真正参与其中、更多分享改革成果;守住“三条底线”,必须守住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的底线,在方向性问题上不能出大的偏差。

  在工作中,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重点解决好产品质量低、生产成本高、环境压力大、产业链条短、市场竞争力弱五个突出问题。

  一是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促进质量兴农、品牌强农。当前,我国农产品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主要表现为大路货多,市场需要、城里人喜欢、消费者青睐的优质绿色品牌农产品少,难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升级的多元化、小众化、个性化、品牌化需求,农产品“卖难”“买难”并存。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要坚持两手抓,做好加减法。加法,就是顺应市场需求,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强化质量兴农,增加销路好、品质高、市场缺的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扩大绿色、有机和品牌农产品供给。减法,就是适当调减滞销、库存多的品种生产,减少一般、过剩农产品的供应,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

  二是缓解资源环境压力,促进农业绿色发展。这些年,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成绩令人瞩目,但也付出了很大代价,资源环境亮起了“红灯”。目前,全国基础地力相对较高的耕地面积不足1/3,特别是东北黑土地退化严重,同时农药化肥等投入品使用量大、利用率低,只有35%左右。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降低资源利用强度、改善产地环境、发展绿色产品为重点,推行农业绿色生产方式,把该退的坚决退下来、把该治理的切实治理到位。一方面,要保护和利用好农业资源,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实施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另一方面,要坚决打赢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基本实现畜禽粪污秸秆农膜资源化利用。

  三是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近年来,农林牧副渔、种养加销游等各产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布局逐步向优势产区集聚,链条逐步向中高端延伸,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仍然大而不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调优种养业、调精加工业、调活服务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纵向上,加快构建生产、加工、物流、营销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形成比较优势充分发挥、竞争力明显增强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横向上,要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电子商务,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等深度融合,让产区变景区、产品变礼品、农房变客房,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四是推进农业节本增效,增加农民收入。近年来,受国际大宗农产品价格下行影响,国内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同时,农机作业费用、生产资料价格等物质投入成本上涨,人工费用、土地租金上升。受成本“地板”和价格“天花板”的双向挤压越来越重,农民收入增长的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收入“两大支柱”的支撑能力在减弱,增收形势不容乐观。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从节水、节肥、节药、节能入手,降低生产成本,减少流通成本,提高经营效益和全要素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要在科技上下功夫,加快集成推广一批节本增效、环境友好的新技术新模式,全面推进良种化、机械化、信息化。要在改革上下功夫,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三权分置”办法,激活农村资源要素,让改革红利更多惠及农民。要在政策上下功夫,加大农业支持保护力度,完善农业补贴、价格、金融保险等政策,解决农民贷款难、贷款贵、风险大等突出问题,织密农民增收保障网。

  五是创新经营管理方式,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当前农产品市场竞争激烈,国内市场如此,国际市场更是如此。市场竞争是价格、质量、服务的综合竞争,同等价格比质量,同等质量比价格,同质同价比服务。比价格我们没有优势,但拼质量、拼服务潜力很大,要在运用市场手段、改革办法上多做文章。一方面,要念好市场经,更加重视、研究、运用市场,提升质量、培育品牌,推动优质优价,让好产品卖出好价钱。另一方面,要增加制度供给,更加重视研究制度供给,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定要保持粮食生产基本稳定。要保住稻谷、小麦“两大口粮”,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加快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把稻谷、小麦的面积稳住、产量稳住;要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和农民务农种粮的“两个积极性”,健全生产者补贴制度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给种粮农民适当补贴,加大对产粮大县奖补力度,让种粮的人有账算、地方发展粮食生产不吃亏;要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两藏战略”,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扎实抓好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举措

  去年以来,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在各地区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农业部统筹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各项工作,实现了良好开局。农业生产结构稳中调优,绿色发展稳健起步,农村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农业农村经济呈现稳中向好、稳中向新的发展态势。今年,农业部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重点做好8个方面工作。

  第一,划定、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立“两区”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战略决策,十八届五中全会、“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央1号文件,都提出了明确要求。今年4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指导意见》,全面部署了“两区”建设和划定工作。通过“两区”建设,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9亿亩、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2.38亿亩,将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用地细化到乡村地块,把该保的保护好,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具体举措。今后,一些农业政策和资金项目,如最低收购价、高标准农田建设、财政转移支付等,将主要在“两区”实施。

  第二,下大力气实施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要聚集资源力量,着力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把农业资源过高的利用强度降下来、面源污染加重的趋势缓下来。重点实施好“五大行动”。一是畜禽粪污治理行动,力争在“十三五”时期基本解决大规模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和资源化问题。今年在全国选择100个畜牧大县整建制推进。二是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园艺产品化肥用量占总用量的40%以上,今年选择100个县开展试点示范,力争果菜茶核心产区和知名品牌生产基地化肥使用量减少50%以上。三是东北地区秸秆处理行动,东北是玉米秸秆总量最大的地区,通过支持开展饲料化、基料化、能源化等综合利用,力争到2020年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四是以长江为重点的水生生物保护行动,重点是加快推进长江流域全面禁捕,率先在水生生物保护区实现禁捕。五是农膜回收行动,推广使用加厚地膜,鼓励地膜回收,今年选择在内蒙古、甘肃、新疆开展试点,力争回收率达到80%以上。

  第三,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通过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近年来,我国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今年5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见》。今后,要把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因地制宜,鼓励支持土地流转、土地入股、代耕代管、土地托管等。同时,惠农政策不能忘了小农户,要处理好新型主体与普通农户的关系,尊重农民意愿,不搞强制推动、包办代替,防止人为“垒大户”,要通过服务的办法把小农户带动起来。

  第四,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为农业生产提供全链条、专业化的服务,包括农资购买、机种机收、统防统治、烘干仓储、信息服务等。今年,农业部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指导意见》,提出大力发展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力争通过5年的发展,基本形成服务结构合理、专业水平较高、服务能力较强、服务行为规范、覆盖全产业链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下一步,要把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扩大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机制创新试点,积极培育生产性服务组织,满足不同生产经营主体和普通农户各环节多层次服务需求。

  第五,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去年12月,国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在财税、金融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很有含金量。下一步,要围绕贯彻落实《意见》从五方面“大力推进”:一是大力推进区域布局优化,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向主产区、主销区、“三区三园”等重点区域聚集发展。二是大力推进农产品初加工发展,支持合作社开展产后服务,对农产品储藏、烘干、包装和分等分级等环节进行补助。三是大力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依托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联盟,组织开展精深加工技术装备研发和推广,打造一批领军企业。四是大力推进利益联结机制创新,支持将政府补贴量化到农户、折股到合作社,推广“龙头企业+规模种养户+合作社”等模式,带动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五是大力推进关键技术和装备攻关,将农产品加工装备研发制造作为农机装备2025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六,积极推动农村“双创”。近年来,一大批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士兵、科技人员到农村创业创新,目前总数已超过700万,创业领域覆盖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和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