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7年启动农家书屋工程以来,吉林省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农家书屋对行政村的全覆盖。这9365个农家书屋,不仅为吉林农民带去知识和技术,更带去以阅读为生活方式、以书屋为平台载体的全新文化生活套餐。
如何才能让农家书屋不成为“摆设”,不流于形式?吉林省进行了大量探索,努力改善乡村阅读条件,逐步形成了一套“接地气”的管理办法。在拓展农家书屋延伸服务的过程中,吉林省各地初步探索了“八种模式”,有效提升了农家书屋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保障了农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扶余:农家书屋进农家
扶余市于2012年底实现383个行政村农家书屋全覆盖。与大部分将农家书屋设在村委会的地区一样,扶余市书屋也曾面临图书借用率较低的问题。为了使农家书屋真正惠及农民,2014年,扶余市文广新局积极采取对策,创新管理模式,提出了“农家书屋进农家”的改革方案,将没有发挥作用的书屋挪到农户家。用吉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局长周刚的话说,“把书屋建在草根的地方,让草根的人管理草根的书。”也就是说,书屋要便于农民使用、选书要对农民口味。至今,扶余全市三分之一的农家书屋已搬到了农家。沐浴着改革的东风,肖家乡大沟村王佳富农家书屋应运而生。从此,书香四溢,声名远扬。
每年寒暑假和农忙时节,全村几十名小学生就到书屋看书写作业,书屋成了“第二课堂”。“农家书屋真好,王叔叔真好。我要向他学习,长大做个图书馆馆长!”孩子们用稚气的文字表达了心情。
“2015年3月,村里把农家书屋搬到了我的家中,当时有2000多本书,后来政府又组织送了3次书,现在有3000多本书了。”王佳富说,“大沟村有2700多人,文化大院与我家仅有10多米的距离,村民演出完毕,就到我家歇会儿、看看书已经成为常态。”王佳富在家里经营一个修理部,他管理的书屋不管白天黑夜、还是工作日节假日常年对外开放。
看书让村民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三年来,书屋共举办“六一儿童读书节”两届、“我的书屋我的梦”暑假活动两次、“端午诗会”两次、国学讲座一期、“七一党员学习座谈会”两期、“春节书屋团拜会”一次、“农业知识座谈会”三十余场,聘请农业专家举办讲座一期。
“说闲话的人少了,看书的人多了,打麻将的人少了,活动的人多了,村民义务扫雪,自愿种花,大沟村处处彰显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风貌。”王佳富说,一系列的读书文化活动促进了村民和学生的有效阅读,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提高了村民的文明程度。每年春节,书屋秧歌队都到四五个自然村巡回演出,王佳富还别出心裁打出农家书屋的大旗,旗帜迎风猎猎,高高飘扬,展示出大沟村的文化气息。2017年1月,该书屋被松原市委宣传部、松原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授予“松原市十佳农家书屋”;2017年2月,被吉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评为“全省示范农家书屋”。
蛟河:文学爱好者的家园
蛟河市文广新局将农家书屋建设与文化大院建设、电子阅览室建设、文化广场建设等工程有机结合,积极开展数字化阅读服务建设,村农家书屋均可共享市文化馆、市图书馆网站、微信平台。同时,通过书屋汇聚人气,充分调动文学爱好者的积极性,先后成立了白桦林、山里红、稻花香等50余个农民文学艺术团体。
在蛟河市河南街保家村三家沟屯,爱书、读书已蔚然成风。在市文广新局的支持帮助下,张晓英于2012年把紧邻她家超市的三间闲置住房改造成三家沟“山花农家书屋”,面对全体村民开放。近两年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户越来越多。“生产中遇到难题,他们就去书屋找专业书求解。”书屋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每每说起这些,张晓英的脸上都洋溢着微笑。
这个小村庄共有170多家农户,常住人口近600人,书屋有各类书籍三千余册,热爱阅读的张晓英认真管理,书屋渐渐吸引了村民。张晓英说,“2013年初我突然有了一个新的想法,因为在我身边有许多内心深处怀着文学梦想的村民,农忙之余,他们写些心情文字,有时还会拿给我看,我想如果能为村民创办一份小报,成为农民文学爱好者的习作园地就太好了。”当她把想法告诉蛟河市文广新局的领导后,没想到得到了热情的鼓励和大力支持,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一份带着泥土芳香的蛟河市《山花》农民报,就呈现在全市各乡镇村屯的农家书屋和农家炕头上,成为蛟河农村文化生活里又一道靓丽的风景。
几年来,为了引导村民读书,张晓英先后开展读书演讲比赛、读书经验交流会、世界读书日暨我们爱读书,农村科普知识讲座,农村实用技术有奖问答等多项活动,激发了广大村民的读书兴趣,培养了村民的读书习惯。针对农民读者的实际情况,书屋管理制度已由最初的全日开放改为农闲全日、农忙每天早晚,书屋阅读也改为借阅式家庭阅读,这样时间和地点更灵活、不局限,形成了方便、自主、自觉的读书模式,从中也能培养和提升村民的思想素养和情操。
如今,在100平方米的书屋墙壁上贴着一期又一期《山花》农民报,有诗歌散文小说作品,有美术绘画书法摄影作品、有原创歌曲,而作者就是身边的村民,读书改变生活,书屋给他们插上了理想的翅膀。迄今为止,已有十几位农民文学爱好者的作品在省级杂志《参花》和地级报刊《江城日报》《吉林农民作品选》上刊发,而张晓英的作品也先后在《诗选刊》等国内近20多家文学期刊上发表。2013年秋天她出版了个人诗集《那年的那趟火车》,2016年她被吉林省作协评为“吉林十大农民作家”称号,她的家庭被吉林省全民阅读协会评选为“吉林省书香之家”。
辉南:农家书屋阅读点
辉南县文广新局以样子哨镇万宝村为示范,采用“3+2”村民自主管理的办法,推广农家书屋24小时不间断服务,在农村形成“读书是品位,爱书是修养”的氛围。
“书屋的门不锁,农民可以24小时随时来,跟自己家一样。”据吉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张燕介绍,辉南通过建立多个农家书屋阅读点,制作《借阅登记本》《捐书登记本》和《征求意见本》3个本子,安装监控和小黑板2样设备,记录书屋的借阅和活动情况,破解了书屋管理难的问题。同时,以农家书屋为平台,成立种植合作社,逐步形成了一套农家书屋延伸服务的管理办法。
如何激发农民读书学习的积极性?辉南县的经验是充分发挥村里致富带头人的作用。在万宝村,曹全有就是这样的创业致富带头人,他是万宝村农家书屋的常客。他致富不忘乡亲,经常带领村民在农家书屋学习专业技术,沟通讨论农资采购、产品销售等事情。万宝村农家书屋现已成为农民在生产之余学习、“充电”的好去处。
在吉林省创意农业协会的大力支持下,曹全有成立了创意农业种植合作社,建立了种植产业示范基地,带动周边农民50 多户发展种植。目前,合作社共种植天麻400多亩、蒲公英200多亩、龙须菜80多亩,研制了3项天麻食品,年产值现已达500多万元。合作社农户年均增收近20000元。
此外,万宝村还以农家书屋为平台,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同时,民间剪纸艺术、舞蹈和二人转表演、微电影摄制等项目也进一步得到发展,现已成为万宝村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除了扶余模式、蛟河模式和辉南模式,吉林还挖掘总结了自主管理进村小的绿园模式、文化乡贤建办管的通榆模式、流动书屋乡间行的延边模式、数字书屋试看点的吉视模式以及标准管理规范化的梅河模式。变“冬闲”为“冬学”,这“八大模式”因地制宜、各自生根,为吉林省农家书屋更接地气探索出了不同路子,可谓是助农民物质精神双丰收。正像吉林市新闻出版广电局局长许云鹏所说,农家书屋已成为吉林省基层文化建设的一个亮点,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科技兴农水平、改变农民经营生活方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