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党中央、国务院网络强国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等总体部署的逐步实施,互联网越来越成为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新型农民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背景、发展环境和崭新工具。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履行好“三农”工作职责,就必须适应这个总要求和大趋势,大力实施网络强农战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推进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技术在农业农村工作中的全面应用,不断从“互联网+”中汲取“三农”发展新动力。
要注重从“互联网+”中汲取国家粮食安全新动力
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必须破解诸多矛盾和问题,信息化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选项,尤其是在以下几个方面日显重要和紧迫:
一是要利用“互联网+”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通过自主创新、规模化生产和政策扶持,破解农业物联网设备质量不高、价格偏高和可持续性发展动力不足的短板,努力降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过程中物联网跟进的门槛;要通过对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预警防治及物联网等现有重大专项工作的数据整合和技术集成,破解农业各环节各领域信息碎片化、孤岛化问题,努力从整体上提高农业智能辅助分析决策水平;要通过互联网技术和系统论思想,开发基于导航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农业机械化作业模式,为农业机械化装上“互联网+”智慧之眼。
二是要利用“互联网+”提高粮食供求形势研判能力。在采集渠道上,要在传统统计方法基础上,充分利用移动端、传感器、卫星遥感等现代技术与载体,通过网络涉农数据智能抓取、多来源数据整合和技术挖掘等新途径,解决数据不全的问题。在采集内容上,要利用互联网覆盖面广、时效性强的优势,从生产供给侧监测延伸到需求端监测,全口径采集粮食生产、流通、消费等数据,同时推进全球农业数据调查采集分析系统建设,运用云计算、大数据打通农业全产业链。在研判方法上,要更加重视数据分析、模型分析、计算机模拟与智能判断相结合,研制适合我国国情的监测预警方法体系。
三是要利用“互联网+”提高粮食政策创设实施能力。政策制定过程中要利用“互联网+”了解政策受众的需求,特别是充分收集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意见和建议,以提高政策的指向性和可操作性。政策实施过程中要利用“互联网+”提高透明度,推动政策执行落实到位,防止出现跑冒滴漏,及时发现处置问题。在政策实施后要利用“互联网+”开展政策绩效评估,通过网络舆情监测和信息搜集反馈,运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客观评价政策实施情况,进而优化政策制定流程及内容。
要注重从“互联网+”中汲取农业市场监管新动力
近十年来,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得到了高度重视和长足发展,开展追溯的领域和环节在不断增加,实施追溯的地区在不断扩大,浙江、海南等一些省份在区域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建设上取得了进展。但是,针对农业各领域各环节的追溯“各自为政”,没能形成围绕整个产业链的统一追溯体系,不同地区的追溯缺乏互通互联共享,没能形成“全国一盘棋”,追溯在农产品质量监管上的独特作用远未发挥出来。当前比较紧迫的有三件事:一是基于国际OID统一编码标识体系,加快启动我国农产品统一编码工作,通过建立农产品“身份证”制度,为构建全国性全产业链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提供基本技术支持。二是通过管理方式创新和业务流程创新,利用物联网等监测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挖掘对接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信息,为构建全程追溯体系提供监管数据支持。三是通过融合共享和查遗补漏,推进数据资源汇集和向社会开放,建立健全面向生产者、管理者和消费者的全国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权威大平台,实现面向社会的一站式服务。
从目前情况看,“互联网+”对于提高农资市场监管能力更为现实与直接。一是要借助“互联网+”更好践行众治思维,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广大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投诉举报的便利化程度,让用户本身成为市场监管的有生力量。二是要借助“互联网+”重构监管流程,更好践行透明监管,采集农资产销全过程信息,构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信息交互平台和网络服务体系。三是要借助“互联网+”创新奖惩机制,在网络世界落实国家有关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的虚拟空间,放大“红名单”和“黑名单”在市场监管中的作用。
要注重从“互联网+”中汲取农村社会治理新动力
近年来,不少地方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破解新形势下农村社会管理难题,涌现出一批值得关注的实践范本。上海市早在2006年就启动了“为农综合信息服务千村通工程”,对全市所有的乡镇村进行信息化改造,保证每村都能有一个互联网接入点;在全市涉农区县的1391个村都建立了“为农综合信息服务点”,其中融合了电子政务、村务公开、生活服务等多个业务系统,通过提供集成式服务,为农民提供全程“一点通”服务;市纪委、农委和财政等部门联合建设三个涉农信息平台(即上海市涉农补贴资金监管平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管理信息平台和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平台),把全市9个涉农区县、6个中心城区的有关土地流转、资产监管、集体产权等业务流全部转化为信息流,运用信息平台全面提升涉农管理效率和透明度。浙江西南部的山区县遂昌县于2013年支持建设了淘宝网首家县级特色馆,免费为农户及网商提供产品展示及交易服务,同时依托“麦特龙分销平台”为农民电商提供供应链管理服务,网商只负责销售,这样做到了零库存、零风险、低门槛创业。在行政村建设电子商务服务站,通过合同采购、以奖代补形式,向企业购买“赶街”服务,整合商业和公共服务职能,创新经营性和公益性边界的融合机制,整合供销社、邮政、电信、银行等相关业务,打造农村公共服务“超市”。
综合各地实践及发展趋势看,“互联网+”与农村社会治理正日益紧密地相伴前行,要利用互联网扁平化、交互式、便捷性优势,用信息化手段让农村社会治理精准化,使农民群众更好感知社会态势、畅通沟通渠道,推动农村社会管理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一是要利用“互联网+”打造农村社会治理新工具。互联网是双向多维互动连接工具,网络世界不但能够将一些有限的公共资源服务于无限公众,而且能够降低农民群众的寻找成本,提高政府部门的行政效率,有利于在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之间形成互信互动关系。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思维,有可能开辟破解农村社会治理难题的新途径,在农产品营销、村务公开、文化建设等诸多方面找到新的抓手和解决方案。二是要利用“互联网+”探索农村社会治理新模式。由于互联网打破了原有的时空界限和身份阻隔,现实当中的农村社会治理折射到互联网世界,对于社会治理的观念、手段及实现方式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也提供了多种可能性。政策、科技投入和人才等要素借助“互联网+”能够产生强大的聚集效应,甚至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催生电子政务、移动政务、协同政务等新模式。三是要利用“互联网+”塑造农村社会治理新架构。互联网扁平式社会架构及平等对话模式,大幅压缩了由行政职级落差形成的压力感和权力真空,打破了某些传统格局对农村社会治理问题的无奈,现实社会当中距离感很强的不同管理层级在互联网世界变得触手可及,对于提高农村社会管理的透明度和效率,对于提高农民群众在社会管理当中的参与感和身份认同,都在产生以往难以想象的变化,并由此促进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之间的交融,使农村社会治理架构进一步优化和升级。四是要利用“互联网+”打造农村社会治理新机制。如何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农村社会治理中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行政、法律和道德的力量在农村社会治理中不可或缺,而提高面向“三农”的管理服务水平,必须充分释放市场主体的活力。遂昌等地探索的政府购买服务等新机制,对于转变政府职能、创新农村社会治理机制,有可能产生深远的影响。
要注重从“互联网+”中汲取农村公共服务新动力
从发展趋势看,通过互联网思维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进一步深度应用,基于12316的“互联网+”“三农”公共服务将覆盖农业、商业、就业、创业、文化、教育、医疗、法律、便民、公益、网络、数据等领域,实现纵向升级进步与横向创新跨越,一批具有开创性、颠覆性的业务模式将陆续诞生。一是要构建12316全媒体云服务平台。基于云技术、可视技术、语音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自媒体技术,构建新一代12316全媒体云服务平台,将完全突破目前语音平台的概念和范畴,升级为网络广播台、网络电视台,形成视听融合一体的强大咨询服务功能。二是要构建12316交互式电子商务系统。利用现有12316用户资源、产品资源、土地资源等,建立由产及销的一体化服务机制,掌控好生产端秩序,奠定电子商务线下基础;通过提供系统专家指导服务,开创科学种养模式,实现农业生产资料定制化电子商务,从源头保障农产品品质;以12316为核心整合各类电商和媒体化(包括传统媒体、自媒体等)资源,打造一个集成式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帮助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电商梦。三是要构建12316智慧农业服务入口。横向纵向连接更广泛的公共服务资源,伴随移动互联的“端”,借以无处不在的屏,将复杂的公共服务以简洁的人机互动带给广大农民,可通过各种端口、多种方式获得政策、医疗、法律、教育、天气、价格等数据服务与数据智能分析服务。四是要构建12316“三农”分享服务引擎。12316是一个资源池,在服务“三农”过程中累积的海量信息,可以通过网络及电话方式让远在千山万水的农民群众分享。12316是一个咨询台,在以此为核心构建的服务体系里,专家、教授、农技员等各种身份各个地域的人们完全可以打破时空界限,在虚拟世界分享真知灼见。12316是一个综合体,分散在涉农机构的各类信息可以汇集到一起,形成面向社会的开放式集约化服务,切实“让农民少跑路”。
要注重从“互联网+”汲取农业环境保护新动力
从国内外情况看,破解农业资源环境保护难题,“互联网+”可以在以下方面大有作为:
一是要以“互联网+”驱动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利用。要在目前零散、分散推进相关工作的基础上,加大力度加宽服务、加快进度,把“互联网+”系统地运用到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当中去。要通过智能种植灌溉,更好地保护利用水资源;通过耕地质量在线监测,更好地保护利用土壤资源;通过发展设施农业,更精准地配置利用农业资源。
二是要以“互联网+”驱动农业资源环境监测治理。“互联网+”展现的强大数据传输能力、计算能力和分析处理能力,可将化肥、农药、水、土壤、大气等原始监测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和挖掘分析,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提供更加精确的数据支撑。
三是要以“互联网+”驱动农业资源环境管理服务。应从农业资源环境管理的实际需要出发,全面梳理目前各行业、各领域的信息采集状况,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互联网+”手段,360度采集农业资源环境基础信息,促进农业资源环境信息的集成、融合和分析,及时反映由于农药、化肥等化学品的大量投入使用带来的产地环境变化以及生产结果,打造具有强大支持功能的国家级农业资源环境保护信息平台。要充分利用信息手段,提高农业资源环境执法效率和透明度,研究建立违法行为主体的黑名单制度和相关惩戒机制,把破坏农业资源环境的违法势头打下去,把政府部门依法监管农业资源环境的权威树起来。充分发挥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的即时性、共享性和交互性作用,使农业资源环境信息进一步开放共享,努力打造面向不同类型用户的个性化数据服务产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