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家庄村 触“网”触“电”破解困境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调研组 字号:【

武家庄村是山西省太谷县一个城郊型小村,距离县城2公里多,全村现有110多户、300多人,常住人口247人,劳动力167人。全村土地面积792亩,耕地面积560多亩。2016年11月,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调研组一行4人到山西省太谷县武家庄村调研,通过座谈交流、搜集材料、查看账本数据等方式,重点对武家庄村30年发展变迁进行对比分析,对武家庄村如何突破发展致富瓶颈进行了认真思考。

武家庄村发展变化情况

农业生产能力稳步提高。传统种养业一直是武家庄村农业的主导产业,农作物种植以玉米、蔬菜为主。2015年,全村粮食产量达到433吨,比2006年增加333.6吨,增长3.4倍。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86年的626元,增长到2001年的2993元,再到2015年15714元(比全国农民人均收入10722元多4992元),增长25倍。家庭经营收入中种养业收入增长缓慢,却一直在家庭经营中占比较大,2010年后由于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种养业收入占比从70.7%降到2015年49%。工资性收入因外出务工人数和工资水平大幅增长,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2015年外出劳务工资性收入达到176万元,增长了117倍。支农政策持续向好。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武家庄村历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税费改革、种粮补贴等一系列中央惠农政策出台,农民从中得到了实惠。1986年全村农民上交各种提留、摊派、乡统筹、税金8849元,人均负担31.3元,2000年人均负担上涨至147.9元。2005年太谷县取消农业税,农民未上交一分钱,相反全村还得到国家种粮补贴收入0.23万元,人均增收8元,到2015年增长到2.8万元,人均增收110多元。2009年、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出台,农民能够看得起病了,60岁以上的农民每月可以有养老金领,老人们风趣地说:“这比我们生个儿子都强”。2015年医疗报销收入9.7万元,人均增收393元,农村养老金收入4.4万元,人均增收178元。从2006年到2015年十年间,武家庄村先后享受到上级政府各部门的项目扶持资金150多万元。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力推进,武家庄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内实现了四化工程即道路硬化、亮化、绿化、净化。同时还配套了图书阅览室,健身器材和村级卫生室,农民群众普遍对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表示满意。

尝试新路径面临困境

从调研情况看,武家庄村人口与农村劳动力下降,设施农业规模大不,土地流转困难,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较弱,严重制约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尽管这两年新任村主任和书记也带领村民们进行了生态农场、休闲农业的初步尝试和探索,但还没有找到可行的路径。

谁来种地的问题十分严峻。武家庄村30年来一直以传统的种养业为主,农业生产发展方式滞后,既没有成功的规模种养,也没有兴起设施农业、休闲农业等新型种养模式。究其原因是劳动力结构分配不合理,其他各产业发展都受到制约。30年来全村劳动力一直维持在160人左右,2011年以来外出劳动力都在80~90人左右。除部分带孩子的妇女外,40岁以下的劳动力没有一个留在村里的,而40~60岁劳动力大多数农闲时也外出打零工,留守村庄的都是老弱病残和妇女。农民群众、基层干部担忧地说,“老的退了,年轻的出去了,种地的人越来越少了。”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应用和推广需要具备一定素质的农村劳动力来经营,当前劳动力缺乏是最现实和紧迫的问题。

农产品市场风险问题更加突出。武家庄村粮食面积稳定增加,由于临近县城,前些年露地蔬菜种植面积不断增加,但近年来农产品价格波动大,影响农户收入的稳定性,蔬菜产业迅速萎缩,种植面积从2013年的201亩下降到2016年的102亩,收入从2013年的76万元降到2016年的36万元,下降了52.6%。村民郭跃伟提到,他常年种玉米、蔬菜,今年春季种了4亩茴子白,出售价只有5分钱,除去农药、化肥等费用不计人工成本还赔了2000多元没再种,可到了秋季价钱上涨到0.6元,正常能卖1万多,结果又没赶上趟,而四年前也出现过同样卖5~8分钱严重亏损的情况。据了解,武家庄村奶牛饲养、生猪养殖都因市场价格波动大、养殖场抵御风险能力差纷纷停产,养殖业一直未能形成规模。

农村经营体制机制问题亟须创新。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出,迫切需要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加快农村经营体制机制创新,但村里土地流转市场始终没有建立。村里2008年注册的养猪合作社、种植合作社,因没给村民带来效益也早已名存实亡。因太谷县修建高速公路征占村里40多亩耕地,补偿款为4.5万元/亩。征地涉及60多户农民,征占后,村民人均耕地2亩。前几年土地流转集中经营的仅占少数,规模在20~30亩。2016年村主任、书记在村里流转20多亩地种露地蔬菜探索认养农业,因缺乏资金、经验,配套设施跟不上,不能吸引周边市民遭遇失利。

农村不当消费之风逐渐滋长。人情礼支出从1986年0.1万元增长到2015年37.4万元,增长374倍,人情礼支出随礼2015年少则100元,多的500~1000元不等。当地反映,农村婚丧嫁娶费用支出惊人,铺张浪费、相互攀比的问题较为突出。如娶媳妇光彩礼就要10多万,房子要15万,配车等加起来要50万,两个儿子就要100万,大大超出一般家庭的承受能力。一些农民无奈地说:“活的给儿子娶不起媳妇,死了儿子埋不起老子。”这些牢骚话正是当前农村不正当消费问题的如实反映。

有关建议

武家庄作为一个典型的城郊型农业村,虽然交通便利,基础不错,农民的收入来源主要是种粮种菜和外出打工,但总体上原有的传统种植模式未有大的改观,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还未找到。武家庄村在农业生产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农民群众反映的问题具有一定普遍性,为不断完善政策措施,进一步促进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发挥区位优势,坚持城郊型农业发展方向。武家庄村紧邻太谷县城,高速路沿村通过,交通便利,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和环境机遇。武家庄村要因地制宜,依托自身优势立足城郊型现代农业,将蔬菜作为该村的主导产业大力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电子商务、休闲观光农业进行产业规划,以农业的集约化、设施化和高效化为发展方向,加快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结合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工程打造智慧“农谷”。做好与太谷县域经济发展的对接,促进村民持续增收。

利用“互联网+”,加快农村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当今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互联网+”大潮已经到来,为改造传统农业、推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也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关于“谁来种地”的问题,应扶持发展新型经营主体,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要落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相关扶持政策,加快培育扶持一大批既懂互联网又懂农业的新农民,通过引入龙头企业,带着资本和互联网成果投资农业,解决设备设施投资、贷款等难题,带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关于“怎么种地”的问题,推动农村土地流转达到一定规模,把发展农业物联网应用作为“互联网+”现代农业的重点。在机制上采用土地入股等形式,探索租赁共赢,加大配套设施投入,可引进制造物联网设备企业,借助农机基础组建服务公司,利用信息化手段组织绿色病虫害防控公司。同时加强农业生产、科技与研究机构的合作。

帮助农民触“电”,抵御农产品市场风险。调研期间,我们重点走访了当地农村电商“乐村淘”,短短两年时间建成25个省级分公司、700多个县级管理中心、71000个村级体验店的运营网络。总结“乐村淘”成功的根本原因是足够接地气,针对农村消费和农产品流通特点,创新探索出了独特的农村电商上下行模式。特别是在帮助当地农产品上行,“乐村淘”充分发挥线下网络优势,抓好“一县一品”,以县管理中心为基本运营单位,实现供需对接并提供分拣、包装、运输等服务,有效降低了物流成本、提高了商品化程度。村里发展温室蔬菜具有传统优势,可在省县支持下搞好规划,与当地农产品电商企业“乐村淘”对接,在武家庄设立村级体验店,加强产销衔接,推动当地农业市场化、倒逼标准化、促进规模化和提升品牌化,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抵御农产品市场风险,增加农民收入。

(调研组成员:王小兵 陈冬冬 王耀宗 李颖)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