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大年三十下午,记者驱车赶往农村老家探亲,尽管寒风料峭,但不时绽放在空中的礼花、笑容洋溢的行人,充斥大街小巷的节日氛围依然让人倍感温暖。走进河南省新安县城关镇大章村——记者农村老家所在的村庄,十多名统一着红色衣裤、涂着胭脂的中年妇女,每人腰间挂个小鼓,正在进行彩排,围得密不透风的人群中不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在一群“发小”的陪同下,记者来到了胞弟家里。
“这两年咱村的变化可大了!”
听说记者回家探亲,儿时经常一起玩耍的伙伴都陆续赶来。虽然都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龄,有的也已当上了爷爷或者姥爷,可无论从穿衣打扮还是音容笑貌,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小了许多。
弟媳妇端出了早就准备好的糖果、瓜子、水果等,招呼大家落座。农村与城市不同,除了沙发外,还有高凳子、矮凳子,以及塑料凳,虽然有点拥挤,但凡进屋的人都能找到坐的地方。人们的谈话也逐渐由远至近,从上学期间的趣事渐渐过渡到现在。
现年四十九岁的李占国,属猴,是记者从小学到初中的同学。他的孙女已经五岁,早就是爷字辈儿了,可他今天的打扮格外与众不同。他上身穿了一件大红色夹克,下穿牛仔裤,黑色的商务皮鞋,闪亮的大背头,一副镶着金边的老花镜,一米七的个头,白净的脸庞,看上去活脱脱的一个生意人,假若走在街上,谁也不会想到他是一个农民。
“这两年咱村的变化可大了!”李占国说。由于大章村距离县城只有一公里多,加上又是小浪底水库的移民搬迁村,村子的整体规划非常合理,去年又被评上了五好示范村。除县城的几个委局对口帮扶外,村里又拿出了一部分集体收入,筹建了卫生室、超市、文化大院、图书阅览室,修缮了村道,安装了监控和路灯等硬件设施,还添置了娱乐设施,购买了大量的图书,修建了水污分离管道;村里通过补贴的办法为家家建设了沼气、安装了垃圾箱、安排专人运送垃圾等;村庄组建了腰鼓队,开设了门球场,并对大路两边的住户外墙进行了整体涂白。再加上近两年户户都建成了两层小楼,村庄的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村里的人基本都有事可做
“由于村子离县城较近,只要是家里有老人照看孩子,家庭妇女都能在县城找到一份工作。”李占国的话音刚落,现年四十五岁的二组村民冯海强忙接上了话茬儿。他的两个孩子虽然都上着学,但由于父母亲负责接送孩子还能给孩子做饭,所以他媳妇常年在县城的饭店打工,每月1500元的工资,尽管不是太多,但满足一家的日常生活还是绰绰有余。冯海强给别人打工,每月至少也有5000元的工资。
据二组村民李长仓介绍,村里的人基本都有事可做,有在外给人当司机的,有电焊工、车床工、泥水匠、装修工、汽车修理工等,工作可谓是五花八门。另外,年轻一点的男人有许多都在县电厂上班,还有的经人介绍到外地打工,也有的出国务工。他们这个群体的妇女工作更好找,有的在移动公司,有的到超市打工,还有的在酒店工作,每月都能领到一份固定的薪水。
“那有没有养殖什么的啊!”记者问道。现年四十八岁的二组村民冯备战忙接住话:“我全家四口人,大孩子大学毕业今年刚参加工作,小儿子常年在外打工,我给别人当司机跑运输,家里还有个猪场媳妇照看着。特别是今年养猪的形势很好,我每月五千元的工资,每年至少能干十个月活,媳妇照看的猪场今年收入了十多万,小儿子全年也挣了五万多元。这不,今年不但建起了两层楼房,还给大儿子操办了婚礼,添置了结婚用的一切用品。这往后只剩下一个小儿子了,说媳妇娶媳妇啥的我都不用愁了。准备再过几年把孩子的婚事办好了,我就不出去开车了,专门在家两口子经营着猪场,不用为吃穿生活操心了!”也许是高兴的缘故,说到这里他笑出了声。
把随礼问题写入村规民约
“像冯备战的情况咱村就有三十多家呢!”现年四十八岁的四组村民曹中朝说,今年养猪都赚了不少,人们心里都乐呵着呢!
“现在咱村群众的生活水平基本上都和县城差不多。”曹中朝说,村民的耕地都种上了核桃树,现在已经挂果两年了。“以前咱们的耕地都是靠天吃饭的旱地,每年的收成有时候连种子都白搭进去了,就这还不算功夫钱。如今好了,该忙啥忙啥,根本就不用管理,每年收成的时节,只用一天不到的时间就把核桃采摘完了,并且直接有人就在地里等着收购。每斤核桃带皮五块钱一斤,每亩地至少收获五百元钱,虽然不算太多,可这不搭功夫不投资,名副其实的坐享其成啊!”
“就连村里的特困户现在生活过的也差不多!”现年五十一岁的一组村民冯民子说。一组有户低保户,老母亲七十多岁,常年有老年病,近五十岁的儿子名叫孟顺生,双目失明,母子二人相依为命。村里不仅给他们安排吃上了低保,而且在建设沼气池的时候,专门派人给他家也建了一座,就连厨房的附件也是村里出资购买的。同时还给他家送来了座便器,让这样的贫困户也用上了水冲厕所。
记者好奇:“家家都用上了自来水和水冲厕所,那么污水都排到了哪里?”冯民子说,今年村里专门请来了施工队建成了雨水与污水分离系统,并在污水的尽头筹建了污水处理设施,经过处理的污水可以灌溉,多余的顺着渠道流进了河里,对河流不会产生任何污染。
“村民们对村里还有啥不满意的地方?”“有,不过不是太多,目前出现的也只有两点。”村民们说,其一就是随礼的问题。婚丧嫁娶本是古老的民俗,一家有难百家帮忙本也无可厚非,但如今却走了调。孩子满月宴、乔迁新居宴等数不胜数的宴会让人听说都感到害怕,不去吧在一个村里住着,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去吧,随礼少了没有面子,多了确实是一大负担;其二就是婚丧嫁娶牵涉到世世代代的事,如果能在村里空闲出来的文化大院里待客,就能相应减少承办者的负担,也免得收到的礼金都送到了县城的酒店。另外的建议就是无论谁家娶媳妇嫁闺女最好不摆宴席。
“其实,村干部已经着手开始实施了!”现年50岁的三组组长张宝子说,以前谁家有儿子结婚,必须提前安排村里所有的干部吃一次宴席,这已经成了不成文的约定,无形中给人们增添了负担。自今年初开始,村支部书记冯恒子就下令取消了这个规定,同时还将在以后的工作中,逐步把尽可能减轻农民负担的随礼问题写入村规民约。
“要是把这个问题解决了,那可是为村民办了一件实实在在的大好事啊!”张宝子的话音刚落,众人拍手鼓掌。一时间,比过年还要热烈的气氛弥漫了整个房间。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