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雨素用消失说出:灵魂与身份无关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李锦华 字号:【

  范雨素消失了。一夜间,人们都在找她,都在问范雨素是谁?那篇刷出10多万阅读量的成名作《我是范雨素》将她推向风口浪尖。

  范雨素,十二岁之前叫范菊人,因为看了琼瑶的《烟雨濛濛》,便给自己改成现在的名字。她初中文化,离家之前在湖北襄阳的农村小学做民办教师,因为耐不住对希望的渴求,离了婚的她带着两个女儿到北京打工谋生。她在京居住的皮村凭借2002年成立的公益组织“工友之家”,汇聚了越来越多爱好写作的打工者。

  范雨素为什么火?她在自传中这样开篇: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有人说她以底层视角刻画苦难的真实是“打工文学”珍贵一页,有人惊叹于她对生命之光坚持不懈的追求,也有人仅仅是被那一句文艺到无法与“农民工”身份相联系的开篇所打动。事实上,这样的关注,不仅表达了公众对范雨素文学实力的赞叹,更是被她笔下生活所折射的灵魂震撼。“活着就要做点和吃饭无关的事,满足一下自己的精神欲望。”范雨素说。但是,当农民工成为范雨素走红后的标签,已经与她争取尊严的写作初衷相悖。农民工写出直抵心灵的文字、对现实做出犹如刀刻的解读会变成新闻,本身就是社会对阶层认识的一种反映。这在逻辑上违背了范雨素非常渴望获得尊严与安全感的内心需求。

  范雨素为什么消失?在《我是范雨素》走红后的第二天,数不过来的媒体、出版商到皮村找她。“吃惊”过后,范雨素开始“招架不住”。如今,走红并没有让她感到命运将迎来反转的机遇。“我不相信它会有什么改变,我年龄大了没有什么痴心妄想了,我只希望这件事能尽快结束。”范雨素用微信叮嘱工友:“因媒体的围攻,我的社交恐惧症,已转为抑郁症了。现已躲到附近深山的古庙里。你快截图转吧,我不能见任何人了。”更让范雨素担心的是,笔下“能说会道”“威风凛凛”的母亲,如今已银发苍苍、满面皱纹,若因为女儿写得一手好文章,就要应对一群呼啸而来的陌生人,还要忍受他们粗糙地撕裂那些已逝的苦难记忆,就太残忍。

  范雨素走红后,农民工的标签被放大,靠文学滋养的灵魂被解剖,她用消失告诉世人,身份与灵魂没有关系。她拒绝被审视。那个八岁便独立看懂竖排繁体《西游记》的小姑娘,十二岁以“赤脚走天涯”的豪情流浪至海南的农家女,尽管仍然热爱文学,迷恋阅读,但早已不奢望“通过写作改变命运”。让人伤感的是,自传中曾经无畏的范雨素,如今很脆弱。

  范雨素写的长篇小说叫《久别重逢》,以前最喜欢看闫真的《沧浪之水》,现在喜欢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她是谁,并不重要。

责任编辑:王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