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肥替代化肥需闯三关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本刊记者 魏登峰 姜玉桂 字号:【

  “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系列调查报道之一:有机肥是畜禽粪污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集中呈现,也是化肥的有效替代品。在当前全国上下加快农业绿色转型的大背景下,更应重视发挥有机肥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中的推动引领作用。但日前记者从生产和消费一线采访到的情况却不容乐观:有机肥生产成本高且卖难;使用者觉得价格贵且见效慢;而地方监管部门表示不但有困难而且压力还挺大——

  暮春时节,湖南益阳,正值早稻播种季。站在成片的水田前,看着农民一把一把地抛肥,刘进良时而陷入深思,农机的轰鸣声似乎也打不断他的思绪。作为2007年的全国粮食生产大户标兵,近年来,却更多地感受到阵阵压力。

  “多种一亩地,就多亏几十块。”连续3年,刘进良种粮的面积一直在缩减,如今不到2000亩的耕地,不及最高峰时的三分之一。“这两年我已经全部改种优质稻了,农药化肥用得也少了,一亩地用上三四百斤的有机肥,成本高了三四百块,米的口感确实好多了,但是价格却上不去……” 刘进良沉默良久,“不过,绿色优质肯定是以后农业发展的方向,这点我认准了!”

  400多公里外的湖北仙桃,非隆农业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有机肥厂里工人进进出出,这里有年产有机肥24000吨的生产线。“往年一年也就卖个2000多吨,今年形势不错,现在就已经卖到这个数了。”相比起目前有机肥的销量,总经理余建国更关注的是趋势。

  有机肥的春天来了

  对于市场“趋势”,刘进良显然同样敏感,并一直保持着对中央政策的关注:“总书记的原话我背不下来,但是中央政策的方向很清楚,减少化肥,推广有机肥绝对是利国利民的好事。”“这些年来,中国化肥、农药用量相当大,生产和使用量都是世界第一。但化肥、农药的利用率比世界发达国家却低15%到20%,降低使用量、提高利用率势在必行。”中国社科院农村所研究员李国祥说。

  另一方面,在农业面源污染中,畜禽养殖又是最大的来源。据2010年公布的《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公报》显示,畜禽养殖业排放的化学需氧量(COD)达到1268.26万吨,占农业源污染物COD排放量的96%;氮和磷污染的排放量为102.48万吨和16.04万吨,分别占农业源污染物氮排放总量和磷排放总量的38%和56%,畜禽粪污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来源之一。

  可以变废为宝。据农业部2016年8月发布的《关于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的方案》估算,全国每年产生畜禽粪污38亿吨,综合利用率不到60%,也就是说最少有15.2亿吨粪污浪费。如果将粪便变废为宝,将其处理成有机肥,或许有近千亿元的市场空间。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指出,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关系6亿多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关系农村能源革命,关系能不能不断改善土壤地力、治理好农业面源污染,是一件利国利民利长远的大好事。农业部随后发布并开始实施《开展水果蔬菜茶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方案》,要求以果菜茶生产为重点,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

  这个方案目标明确,2017年要选择 100个果菜茶重点县(市、区)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集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有机肥替代化肥的生产运营模式。力争用3~5年时间,初步建立起有机肥替代化肥的组织方式和政策体系,集成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的生产技术模式,构建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长效机制。

  方案还要求,到2020年,果菜茶优势产区化肥用量减少20% 以上,果菜茶核心产区和知名品牌生产基地(园区)化肥用量减少50% 以上。

  尽管方案目前只是涉及柑橘、苹果、茶叶、设施蔬菜等4大类经济作物及其主产区,“但可以确信,我们搞有机肥的春天来了。”余建国对记者说。

  市场关

  让普通农户愿意用有机肥

  现实却难言乐观。

  余建国抓起一把褐黄色的有机肥,送到记者鼻前,“闻闻,一点气味也没有。说来你可能不信,猪粪、鸡粪经我养的虫子吃过后,直接就成了有机肥。”在湖北仙桃郭河镇红星村的工厂,经余建国指引,我们见到了他的“黑科技”——黑水虻。

  黑水虻是腐生性水虻科昆虫,其幼虫乍一看似蛆,能够取食禽畜粪便,而且对禽畜粪便内的营养物质利用率很高,除臭功能强。而且,长大的黑水虻幼虫,作为高蛋白饲料,可以养鱼、养家禽;黑水虻粪渣又是优质有机肥,可用来种植蔬菜、瓜果、水稻、玉米等。

  用黑水虻幼虫养鱼,饲料成本每吨可下降很多,鱼的品质更好。此外,“与蛆羽化成苍蝇不同,黑水虻成虫羽化的周期要长,不用担心几天之内变成满天飞的苍蝇。而且黑水虻成虫只喝水,不觅食,交配产卵后即死亡。所以也不用担心疾病传播问题。”余建国说,这才是他的“黑科技”的厉害所在。

  一家年产畜禽粪便1万吨的养殖场,可以生产幼虫1500吨、有机肥4000吨。按每吨幼虫5000元、每吨有机肥500元计算,可新增产值950万元,利润300万元。也就是说,余建国的这种模式下,乐观估算1吨畜禽粪便能挣300元。

  龙时公司是当地一家生产销售蔬菜的大企业,在仙桃有4000亩的生产基地,一年前就全部改用余建国的有机肥。“你看看,这土有多疏松!”龙时公司老总韩高科随手拿了一根小树枝,轻松地插进一大截,而两年前公司蔬菜基地由于化肥施得太多,土壤板结严重。“你再尝尝,这黄瓜有多甜。”韩高科又随手摘了一根黄瓜,说,“用了有机肥后的蔬菜口感就是好,也能卖出个好价格。”现在龙时公司的蔬菜在深圳卖得非常好。所以,对于改施有机肥后每亩地多出几百元成本,韩高科并不在乎,认为是“物有所值”。

  “但像韩总这样的客户只是极少数,在仙桃我只有这么一个,普通农户还是不选我们的肥。这也是国家想从果菜茶等作物方面率先搞出模式的初衷吧。”余建国现在还是感觉很困难。为推广有机肥,他一直都是送给农户试用;大家也觉得有效果,但真到要买时一算成本,就怯了。

  从两年前正式推出有机肥以来,余建国还没有真正挣到钱。余建国说:“可以想象我们整个行业的处境。”

  政策关

  让有机肥企业得到更多有力支持

  “各地有机肥生产模式很多,但成功的不多,关键问题是销路。”湖北仙桃市畜牧兽医局局长杨爱君认为,制约有机肥推广的原因主要是价格高。高价的原因在于有机肥生产过程需投入大量人工,导致有机肥生产成本较高。在铁路运输中,有机肥作为常规货物计算运费,不能享受化肥的铁路运输优惠政策,有机肥的运输成本通常为化肥的2倍。加上有机肥密度远小于化肥,这也意味着单位养分的运输成本要大大高于化肥。

  记者了解到,由于用量大,人工费和肥料成本算下来,施用有机肥要比施用化肥每亩多支付五六百元。

  “表面是市场问题,但背后还是政策的问题。”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可持续发展研究室副研究员金书秦解释说:“政策就是弥补或做好市场做不了或做不好的事。”在金书秦看来,有机肥行业具有较强外部性,尤其在当前的发展初期,非常需要一些支持政策。

  杨爱君同样表示,有机肥的使用,对大部分农民而言,效益不明显,但却具有明显的正外溢效果,就是改良土壤,保障食品安全。如同农户缺少动力关注粮食安全一样,农户目前同样缺少关注土壤的动力,国家应该适当负起“养地”的责任,通过补贴降低有机肥的成本。“只有让农户降低成本增收盈利,农户才会购买有机肥。”

  事实上,国家也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比如,2013年国务院颁布了《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作出规定,“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的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用电执行农业用电价格。”但在现实中,许多地方并未将有机肥生产纳入污染防治范围,有机肥生产电价执行的是工业或商业电价,这增加了有机肥的生产成本。余建国讲,“为了这件事,与地方供电部门协调了多次,甚至地方领导都批示了,至今仍然没有结果。”

  余建国期望还要更多些。他经常与国内的同行交流,大家都觉得,在有机肥的推广初期,最好要有大力度的支持,比如,参考农产品“绿色通道”的做法,运输有机肥(绿肥)可以享受免交高速通行费的优惠;对施用有机肥(绿肥)的农户给予专项补贴,数额最好能弥补到用肥成本。“但现有的政策都难以兑现,这些恐怕都是些奢望了!”余建国无奈地说。

  品质关

  让有机肥真正“物有所值”

  有机肥自身存在的一些“软肋”,也影响着有机肥的行业发展。突出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相比化肥,有机肥施用量大增,由此带来劳动强度的增加。二是有机肥还不能显著提升产量,对土壤的改良也是一个较缓慢的过程。

  刘进良说,“同样种水稻,化肥每亩用30~50公斤就够了,而有机肥养分含量不比化肥,要达到同样的长势,得用200~400公斤,多得甚至上吨。大家为了省时省工,更愿意用化肥。”同时,“化肥用下去,一般三天之内,就能见效;而用有机肥,见效慢。如果是在幼苗的重要生长期,农民更爱用化肥。”

  改用有机肥之后,刘进良的亩产从之前的八九百斤猛跌到500斤左右。“施有机肥,用量增加了,成本增加了,劳动强度增加了,但产量减少了。靠绿色品质来获得市场增益又不是那么容易兑现。”刘进良对身边的一些大户坚持用化肥很是理解。

  中科院土壤研究学者周健民认为“有机肥必将完全替代化肥”的说法有待商榷。“以我们的土地资源,要养活13亿人口,完全不用化肥可能还不行。没有化肥,我们粮食一半就没有了。”周健民说,用化肥和过量使用这是两个不同概念,不能混为一谈。

  事实上,农业部印发的《开展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方案》也明确指出,是以“有机肥+配方肥”“有机肥+水肥一体化”等模式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而并非用有机肥完全替代化肥。

  周健民认为,无论是对有机肥还是化肥,都需要正确理性的认识,不能矫枉过正。科学施肥需要的是“缺啥补啥”,而不应该是一味抵触化学肥料,盲目追捧有机肥,劣质有机肥带给土壤的污染同样可怕。

  正因为有这些情况存在,有些地方对于有机肥的推广有所保留。杨爱君坦言有压力:“一是,怎么管好,确保有机肥的品质;二是,怎么用好,让农户用得起有机肥;三是,还得见效,让农户用出效益。”

  余建国认为有机肥并不存在真正的品质问题,关键的问题是,目前有机肥企业相对规模都较小,原料来源不稳定且成分复杂,许多企业的有机肥原料制作包括检验风险都不可控,由此才导致有机肥质量良莠不齐。

  有专家就建议,现在亟需修改有机肥行业鉴定监管标准,特别是要从原料配比到整个生产过程制定出明确的监管标准,不能仅用指标来判定产品是否合格。“唯有支持与监管,双管齐下,有机肥才能有一个健康的未来。&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