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农业大市的供给侧改革探索
时间: 来源:湖北省应城市委书记 肖红梅 作者: 字号:【

  近年来,湖北省应城市糯稻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籼糯种植面积5%,成为全国县级糯稻生产第一市,“应城糯米”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禽蛋产量连续8年保持湖北省前三名,连续4年获评全省生猪调出大县(市)。特别是2016年,在遭遇百年不遇特大洪灾的情况下,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稳中求进、持续向好,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8.29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227元,连续5年稳居全省一类县市区前十位。

  三管齐下提产能,做好“稳粮增效”

  坚持稳字当头,三管齐下,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全力保持农业生产稳定、农民增收稳定、农村社会稳定。

  盘活存量守红线,稳定面积。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强化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全力盘活闲置存量土地,不断增加用地供给,确保耕地只增不减。一是盘活农村建设存量土地。出台《应城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实施办法》,鼓励支持各乡镇开展迁村腾地、盘活农村存量土地。二是盘活农村低效耕地。坚持“以建设促保护”,出台支持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的优惠政策,提高各地开发复垦低效土地的积极性。三是盘活工业闲置用地。探索推进工业用地短期出让、先租后让、年租制等模式,缩短工业用地出让年限;加大“僵尸”企业、停产企业闲置土地处置力度,推进土地二次招商,减少新增用地需求。

  高产农田提地力,提升产能。坚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提高粮食产能的根本举措,创新方法,务实推进。一是狠抓规划,连片推进。改变过去小型分散、不成体系的做法,连片整体推进高产农田建设,确保建设一片、成效一片、致富一片。“十三五”期间,应城市将连片建设53.83万亩高标准农田,实现“全覆盖”。二是狠抓整合,加快推进。从2016年开始,采取一套班子统筹、一个标准设计、一个方案整合、一齐发力建设的“四个一”工作法,多方整合国土、发改、农发办等部门项目和各类社会资金3.31亿元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带动各类经营主体投入1.07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11.1万亩。三是狠抓质量,高标准推进。在建设高标准农田过程中,突出“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统筹安排的“高标准”,实现了“变小块为大块,变小渠为大渠,变小路为大路,变平面为立体”的“四大变”,真正做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高效生态。

  科技兴农提效益,创出增收。坚持用好科技兴农第一动力,不断提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一是推广实用技术。坚持运用新技术提升传统农业,积极推广轻简栽培、秸秆还田、标准化生产和清洁能源等实用技术。二是推广循环高效农业。重点推广“稻渔共生”“猪—沼—稻(林果)”、鱼鳖混养等循环高效新模式。全市高效益、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一高三新”应用面积达到55万亩次以上,亩平均纯收入5000元以上。三是推广数字农业。率先引进加拿大PPI公司土壤快捷检测技术,利用土壤CT检测车获取土壤相关数据,绘制出全国第一张全要素土壤数字地图。每年推广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80万亩次,应用配方肥面积20万亩次。四是推广机械作业。推广水稻机插、油菜全程机械化、谷物烘干和秸秆综合利用等新技术。主要农作物耕种收三大环节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6.5%。

  三调并重促转型,做好“提质优供”

  用好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三调并重,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供给优化。

  调优产业结构,促品质提升。在稳定粮食面积、提高单产与品质的同时,以市场为导向,引导农民发展优质高效农业。一是优化粮食种植。采取统一供种方式,实施籼改粳和香稻壮大工程,建成1万亩粳稻和8万亩香稻生产基地,每亩平均增收200元。二是优化水产养殖。坚持南部发展蟹虾混养、蟹鳜套养、小龙虾野生寄养,西部发展甲鱼温育敞养,鱼甲套养生态养殖,北部和东部发展名特优立体精养。全市年产甲鱼3300吨、河蟹1360吨、小龙虾6000吨以上,连续四年获评全省农业工作成绩突出单位。三是优化畜禽品种。对接绿色健康消费需求,积极推广林下养野猪(走地鸡)等生态养殖。应城市天鹏野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年出栏野猪万头,成为全省最大的野猪养殖基地。

  调绿生产方式,促供给优化。坚持严守生态红线,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一是开展农业清洁生产。实施化肥农药用量双减工程,推广施用配方肥和有机肥,实现秸秆粉碎还田和综合利用,每年减少化学农药施用量10%左右。二是开展绿色健康养殖。按照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三区”要求,合理布局畜禽养殖业。严格控制水产养殖投肥、投粪行为,拆除围栏围网养殖。三是培育无公害农产品。全市已建成无公害水稻生产基地10个,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5个,创建了10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糯稻)标准化生产基地”,拥有无公害农产品33个、绿色食品157个。

  调新产业业态,促供给增加。坚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等产业深度融合,不断提供新供给。一是发展生态旅游业。全市已发展5个过千亩的“旅游+农业现代田园”综合体。其中,湖北楚珍园投资2亿多元、占地2000亩,建成了以现代观光林业花卉为主的全省最大的月季园。二是发展稻田综合种养。全市渔稻综合种养面积达5.4万亩,其中虾稻4.2万亩、鳖稻1.2万亩。义和镇立足湖区农业自然资源,招商引进(回归)生态农业发展主体5个,总投资1.5亿元,流转土地1.7万亩,建成过千亩以上稻田综合种养基地7个。三是发展农业深加工业。郎君镇利用莲藕、毛豆等产量优势,引进湖北柒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发五香莲藕、麻辣莲藕、卤制豆产品等绿色食品,年产值过亿元。

  三个坚持补短板,做好“强农惠农 ”

  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补短板、强功能、促发展,不断厚植应城农业发展新优势。

  坚持强基固本不动摇,持续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一是争取项目资金。近5年,应城市共争取中央和省级投资36147.03万元,建设农田水利建设项目27个。二是政府加大投入。市财政每年投入4000多万元用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三是灾后重建投入。2016年,整合资金2.5亿元,实施灾后恢复重建项目243个、补短板项目14个。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水毁工程恢复重建3799处,投资1.9亿元。

  坚持秀美乡村不动摇,持续加大农村环境整治投入。坚持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同步推进城乡文明创建,打造宜居宜业幸福家园。一是开展美丽乡村创建。市财政每年列支4000万元左右资金, 按照“富裕、清洁、生态、幸福、和谐”五个家园标准,采取“规划引领、产业支撑、农民主体、特色培育、合力推进”的办法,用五年时间新建100个美丽乡村。汤池方集、天鹅西湖等8个村获评湖北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二是开展“绿满蒲城”行动。近两年来,完成新造林2.74万亩、公路绿化305公里、农田林网控制面积6.1万亩,建成1个森林乡镇、30个省级“绿色示范村”、69个市级绿色示范村,获评国家园林城市。三是开展农村垃圾综合整治。广泛推行“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综合治理模式,实现了全市范围内生活垃圾治理的全收集、全转运和全处理。

  坚持厚植优势不动摇,持续加强可持续发展投入。一是狠抓农业招商。抢抓国家推进特色小镇、资本下乡机遇,组建高规格农业招商领导小组,紧盯全国知名调味品、食品加工企业,着力招商引进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目前,正规划建设全国糯稻产业发展区、全国调味品产业聚集区,将农产品产量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二是狠抓精品名牌。坚持把农产品品牌创建摆在突出的位置,着力培育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让更多的人愿意“吃应城粮、品应城味”。已培育“应城糯米”“柒味食品”“黄滩酱油”“汤池甲鱼”等一批知名农业品牌。三是狠抓质量监管。健全从田头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追溯体系,让更多的人放心购买应城农产品。全市7家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77家专业合作社、470个养殖大户都建立了生产记录、销售记录、用药记录制度,为农产品质量可追溯提供了基础依据。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