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渔综合种养助推渔业转方式调结构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局长 张显良 字号:【

  近年来,农业部联合有关推广科研教学单位开展了稻渔综合种养新技术模式的试点示范,逐步形成了稻鱼、稻蟹、稻虾、稻鳖等19种典型新技术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实践表明,稻渔综合种养具有“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优势,“一水两用、一田双收”,能有效促进粮食生产,极大地促进农渔民增收,同时具有巨大生态效益,是产业扶贫的有效手段,是农渔业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值得大力扶持和推广发展。

  五个“促进”,稻渔综合种养成效显著

  据统计,全国约有4.5亿亩稻田,水稻产量近2亿吨,亩产约440公斤。2015年全国稻田养鱼面积2250万亩,水产品产量155万吨,水产品亩产69公斤,比2010年分别提高25.4%、13.2%和10.7%。自2005年开始,农业部先后在13个省(区)建立了19个稻渔综合种养示范点,示范面积100多万亩,辐射带动近1000万亩。从示范效果看,水稻亩产稳定在500公斤以上,稻田增效接近100%,农药使用量平均减少51.7%,化肥使用量平均减少50%以上。经过长期探索实践,新技术模式不断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突出表现在五个“促进”。

  一是促进粮食生产。2013年,对13个省(区)的19个稻渔综合种养示范点进行了测产验收,除一个示范点水稻减产3%以外,其余18个点的水稻较原来单一种植水稻时产量增加5%~18%,且亩产均在500公斤以上。实践表明,在稻渔综合种养地区不仅不存在影响水稻生产的情况,还极大地带动了种稻积极性,为此,浙江、广东、宁夏等省(区)农业和渔业部门联合出台了扶持稻渔综合种养的政策措施。在一些地区,一些荒废的低洼冷浸田得到开发利用,如湖北有206万亩低湖冷浸田被开发成稻田养小龙虾基地,相当于增加了206万亩稻田,浙江德清县一企业将3000多亩池塘全部改为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相当于增加了3000亩稻田。

  二是促进农渔民增收。稻渔共生互促,可以减少化肥农药使用,示范情况表明,每亩可节本30~50元。稻渔模式下的稻米和水产品品质优良,较普通稻米和水产品价格高,稻米普遍比普通稻米每公斤多卖约0.4元,有的鳖田米、蟹田米可卖到40多元/公斤,如德清的鳖田米98元/公斤,广东连南县稻田养殖的禾花鱼价格是同类鱼价格的5~6倍。根据示范点测产验收结果,每亩增加效益最低941.86元,最高13584.71元。全国调查表明,稻渔综合种养比单种水稻亩均效益增加90%以上,平均增加产值524.76元,采用新模式的增加产值都在1000元以上,如“稻-小龙虾”模式增加1456.28元,效益增加258%,“稻-鳖”模式增加13744.94元,效益增加5549%,“稻-蟹”模式增加2484.33元,效益增加351%。

  三是促进产业扶贫。稻渔综合种养是一些地区产业精准扶贫的有效手段。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是广东省十六个重点扶贫县之一,该县在省渔业部门支持下,建设连南县稻田养鱼示范园区3000多亩,覆盖2个镇5个村,惠及农户近3000户,辐射带动近2万农户脱贫致富。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先后5次到连南调研,对该地区稻渔综合种养给予高度肯定。云南把稻渔综合种养作为产业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在德宏州、红河州扶持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成效明显,亩产值近2000元,带动大批农民脱贫致富。目前,在不少地方已因地制宜发展了一些有效的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扶贫模式,正向其他适宜地区扩展。

  四是促进生态效益。稻渔综合种养充分挖掘生物共生互促原理,可有效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减少面源污染,促进生态改善。根据示范点测产验收结果,19个示范点中,最少的点减少化肥用量21%,最高的减少用量80%;农药用量最低减少30%,最高减少50.7%。根据上海海洋大学、浙江大学等技术依托单位研究结果,稻渔综合种养平均可减少50%以上的化肥使用量,减少50%以上的农药使用量。研究表明稻田中鱼、虾等能大量摄食稻田中蚊子幼虫和钉螺等,可有效减少疟疾和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病的发生,稻田中蟹类活动和摄食可有效减少杂草的滋生,可有效节省人力并减少农药的使用。研究表明,采用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稻田其温室气体排放也大大减少,甲烷排放降低7.3%~27.2%,二氧化碳降低了5.9%~12.5%。

  五是促进三产融合。稻渔综合种养新技术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