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海城改革激活“发展力”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辽宁海城市委书记 孙巨先 字号:【

“郡县治,天下安”。县域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也是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突破口之一。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基本单元,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有机结合体,是联结工农、统筹城乡、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基本着力点和攻坚点。近年来,辽宁省海城市在承担多项国家级改革试点的过程中,全面深化县域经济市场化综合改革,争当改革“试航员”,在经济新常态下成功激发出县域发展新动力、新活力、新潜力、新竞争优势。

“破立并行”增动力

海城的发展和领先源起于改革、得益于改革、未来更寄希望于改革。海城发展史上1984年和1995年两轮综合改革解决了海城发展活力和整体实力的问题,现在开展的以县域经济市场化改革为主线的新一轮综合改革则是要解决提升发展竞争力的问题,“破”“立”并举,着重于“立”。

2014年海城被批准为第二批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陆续承担了6项国家级改革试点。自去年5月起,在推进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的大背景下,海城市委、市政府对这6项改革试点实施了统筹谋划、协同运作、整体推进,并以此为先导,开启了全面深化县域经济市场化改革。

改革试点成为加速海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难得的先机、优势。经济转型迫切需要突破旧有发展模式,促进动力转换。海城通过多项改革试点的有机融合,协调并进,形成“1+1>2”的改革倍增效应和溢出效应,为转型发展增加内生动力。

以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试点为契机,海城建成了东北首家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中心,工作流程规范,交易规则透明,服务体系完善。去年,海城全市通过交易中心流转土地23.2万亩,交易额达4.9亿元。市级交易平台显化了农村土地价值,每亩增值200元左右,增加了农民收益和集体收益。这项改革试点推动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两年间增加新型经营主体186个。同时,推进了农村金融服务创新、扩大贷款抵押(质押)物范围,在全省率先开展土地经营权、农业生产设施、林权抵押贷款,在全国率先开展“土地经营权+农业生产预期收益+农业保险抵押贷款”等金融服务,累计发放农业贷款1.52亿元。目前已开发金融产品14个,涉农融资5亿元。在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方面,海城根据资产类型、地理分布和经济发展状况,结合新型城镇化试点,先确定8个试点村,继而确定100个试点村,制定出台了12个相关文件。这项改革实现了农民变股民、集体资产股份化,固化和保护农民财产性权益,增加财产性收益,促进农民带着权益择业生存,推进正向城市化,激活沉睡资产,推动资源资产变资本,做活做优资本市场,探索出集体经济多种实现形式和“三资”管理经营新机制。启动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以来,海城推出了“六台、一池、一会、一保”工作模式,市财政注入风险资金池3000万元,1:10撬动银行资金,依托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与农业银行、邮储行、农信社、金海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签订了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战略协议。目前,各金融机构办理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1.42亿元,贷款不良率为零。

除了上述几项改革试点,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让海城人受益良多,有力地促进了城乡协调发展,提升了城镇化水平和综合承载能力,不但有效拉长了经济产业链,节约了资源,更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协同创新”添活力

在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常常遇到土地、资金、产业、社保、城镇功能等一系列瓶颈性问题。围绕这些问题,海城主要采取了8个措施:一是按照“城市化、城镇化、新型社区化”三个层次推进城镇化,多规合一科学布局新型城镇化;二是建立多元化可持续投融资机制,提高资金运营效率,探索发展投入资本化,破解“五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绿色化)同步发展资金瓶颈;三是构建多元化用地解决机制,破解新型城镇化土地瓶颈;四是探索农民权益保障机制,推进农民带着权益进城,探索灵活的社保模式,明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