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谣言何以搅动“朋友圈”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李锦华 字号:【

  近日,一女士在视频中通过水洗和点燃等方法,断定面包中的肉松为棉花制作,该视频再次疯传微信朋友圈,上榜由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梳理的5月份十大网络谣言。这让人联想到今年2月同样在微信朋友圈里广泛转发的一段视频,主人公通过泡发紫菜撕不烂就断定说“紫菜是塑料做的”。该信息一度对紫菜产业产生非常恶劣的影响。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的特殊性使其成为“高原雪莲”,倍受关注。随着自媒体平台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虚假危机”进入公众的视线。这些谣言及视频大多以农产品或者食品安全为噱头,拨弄公众的敏感神经,挑战监管的界限和耐心。比如,泡了甲醛的毒香蕉(实为在保鲜剂中浸泡)、注了胶的皮皮虾(实为未煮熟的虾黄)、塑料做的可点燃粉丝(粉丝是碳水化合物本身可燃)等各式虚假推测和恶意猜想层出不穷,微信和网络上的疯狂转发无一不对消费者产生严重误导,甚至对行业发展造成沉重打击。

  造谣者盯上农产品,多为恶意炒作,但产业损失惨重。一个轻松的联想,甚至是臆想,一个简单的生活试验,甚至是体验,就能在网络或微信上创造一个成功的传播案例,策划者的满足感随着转发数量的激增迅速膨胀。由于紧紧盯住了入口之食的安全大关,一个个充满想象力的恶作剧,就变成了“本小利大”的“好营生”。这些视频打着为大众健康着想的旗号,流露出让人唏嘘的“想象力”,其威力却能让一群农民及加工业者的辛勤劳动付之东流,让一条产业链上的各个主体利益受损。更令人沮丧的是,在博眼球的诉求背后可能是充满恶意的策划,甚至是无耻的勒索,这将散布虚假信息的性质推向法律底线。据媒体报道,视频中的多家涉事紫菜品牌企业负责人称,他们从未生产过“塑料紫菜”,但造谣视频出现后他们都曾接到过匿名电话称除非给钱,否则就继续传播“塑料紫菜”的视频。消费者的关注成了居心叵测之人的战利品。谈起此次“紫菜风波”对企业的影响,以紫菜深加工为主营业务的阿一波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志江连称“很受伤”“伤不起”。“谣言散布后,我们接到了不少电话,要么是取消订单,要么是投诉,还有直接要求我们产品下架的。”李志江表示,受谣言影响,村里的紫菜加工企业基本上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谣言给福建及东南沿海紫菜产业带来巨大损失,更是影响了渔民的生计。有报道称,受谣言影响温岭每公斤鲜紫菜价格从2016年末的6元,最惨时跌到今年3月的0.8元至1元。据最新消息,公安机关现已抓获18名制造、传播“塑料紫菜”谣言及实施敲诈勒索的违法犯罪人员。不法分子打着自作聪明的小算盘,终是“偷鸡不成蚀把米”,为欺骗公众、愚弄消费者的行为付出了代价。

  点火容易灭火难,辟谣者身处劣势且社会成本高。正所谓“造谣张张嘴,辟谣跑断腿”,“塑料紫菜”视频的转发在媒体界引发漩涡。新华视点录制视频邀请专家进行权威辟谣,央视网制作节目进行辟谣,光明日报记者于2月22日采访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业务部主任阮光锋和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撰文进行辟谣。各家媒体纷纷从视频中的试验入手进行验证,专家则从紫菜的特性、成分和发泡的效果等多角度进行辟谣,专家解释和鉴定方法可谓兼顾科学普及、易懂实用、贴近生活多种技巧。“塑料袋不吸水,表面有水珠;紫菜吸水,表面光滑,没有水珠。塑料袋有弹性,拉扯后会变薄变长;紫菜的弹性非常小,很难拉长。”还有专家从造假成本和动机上予以辟谣。“紫菜本身不贵,用塑料袋造假没利润,造假动机不足。”每次辟谣,全社会都会从养殖户、生产商到经销商,再到专家学者多角度澄清,力求全面、科学地还原真相。尽管如此,众多的辟谣信息仍不见得比造谣者视频传播速度快和影响范围广。为了粉碎谣言以正视听,同时增强消费者信心,福建晋江市网信办联合市食药监局、市科协等官方部门专门展开监测以辟谣,晋江市食药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三年紫菜抽检结果显示,未发现样本中存在塑料薄膜制假的现象。与区区一段家庭小视频相比,兴师动众的辟谣之举,可谓劳民伤财,相当划不来。造谣者除了对产业发展和企业经营造成直接损害,更是给全社会增加了太多不必要的成本。

  制造谣言是恶意之行应受惩,听信并传播谣言则是无知之行亦有责。仅微信安全中心发布的2月十大谣言中,塑料三次上榜,塑料紫菜、塑料粉丝、塑料大米,以农产品和食品为主角的谣言屡辟屡现。据报道,“棉花肉松”视频使涉事蛋糕店当晚被市民包围,肉松厂商也无辜躺枪。当地警方迅速展开调查取证,认定拍摄视频行为已构成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将其抓获并行拘。制造、散布谣言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而传播者也难辞其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第一款,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面对媒体对传谣的质疑,有人说“我们没文化的人就是这样。”如此轻率的态度是可怕的。对于恶意造谣者,法律的武器会予以制裁,但对于信谣并传谣的拥趸,并不能以无知作为盾牌,轻松剥离责任。网络不是法外之地,言论自由更不是违法犯罪的保护伞,成年人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公众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和传谣者的轻率转发,成为造谣者得逞的土壤。为什么这些谣言能让如此多人相信?南航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邱建新认为,食品安全问题是老百姓非常关注的问题,而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高发,在这样的背景下,老百姓很容易产生焦虑,引发恐慌的情绪。而网络时代的从众心理,最终产生裂变效应,使得流言广泛传播。事实上,造谣视频中的实验并不难识破。稍加思考和判断就会对其真实性产生怀疑。但是造谣者利用了人们的猎奇心理和热衷传播“新奇”的心理,使得视频短期内得到快速转发。正像《乌合之众》所分析,当谣言成为一种现象笼罩了群众,集体的判断力将低于个体的智商。所以说,不信谣不传谣,不仅反映了智商,更反映了情商。虽然不能对普通群众的科学知识储备做过多要求,但当我们无力判断时,不转发不扩散本身就是贡献。面对谣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不再是正确的生活哲学。冷静,才是一种智慧。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