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砺 阅读的光芒照亮田野——农家书屋工作综述
时间: 来源: 作者:李锦华 字号:【

  编者的话:农家书屋工程是我国五大文化惠民工程之一。自2005年试点,2007年全面推开,发展至今,全国已建成农家书屋600449家,覆盖了全国具有基本条件的行政村,初步解决了8亿农民群众读书难、看报难的问题。目前,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已进入补充更新阶段,为进一步激发农家书屋活力,助其向农民提供更有效的文化服务,本刊特开设“农家书屋”专栏,报道、推广全国各级农家书屋建设举措及经验,宣传优秀书屋工作者的先进事迹,为培育更多用知识改变命运、建设家乡、实现梦想的新农民添砖加瓦。

  在我国许多古宅的匾额上,很容易见到“耕读传家”这四个字。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耕读传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老百姓中可谓流传深广,深入民心。而在21世纪的今天,农家书屋工程作为党中央实施的公共文化服务五大重点工程之一,发展至今已覆盖了全国有基本条件的行政村,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农家书屋工程实施以来,共向广大农村配送图书10亿多册,已经超过2015年末全国公共图书馆8.38亿册的馆藏量(数据参考2016中国统计年鉴)。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建成农家书屋600449家,在广大农村地区掀起阅读富脑的风潮。据介绍,历经十年潜心耕耘,农家书屋工程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没有书、农民读书难的问题,让亿万农民享受到了文化改革发展的成果,在推动文化扶贫、精准脱贫中的作用日益显现,为增强农民文化自信、推动城乡文化协调发展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农家书屋还被农民群众形象地誉为“农民致富的学堂、农村文化的殿堂、农村学生的第二课堂”。

  深化延伸服务,激发书屋发展的内生活力

  激发农家书屋活力,始终是各级书屋工作者攀登不止的高峰。

  7月12日,在全国出版工作会议上,中央领导同志对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指出农家书屋较好满足了广大农民群众的阅读需要,并要求深化农家书屋建设。这让全国各级农家书屋工程建设者深受鼓舞、倍感振奋,同时也更感任重道远,还需砥砺前行。

  农家书屋的第一要义自然是方便农民借阅图书,但经过大量调研得知,许多书屋限于农民居住分散、长效管理机制欠缺和开放时间有限等因素,难免门庭冷落、利用率低。如何让蒙尘的图书闪耀知识的光芒,曾一度成为社会各界关切的话题。而湖南高桥农家书屋创新探索下出“五黄蛋”的做法,带来破解这一难题的希望。

  在湖南省攸县谭家垅村,高桥农家书屋吸引了附近3个乡8个村的村民来借书,在周边小有名气。为何临近几村的乡亲们舍近求远,到这里借书?一方面是位置便于村民聚集,另一方面则是管理者服务到位。建于2011年7月的高桥农家书屋由湖南科技大学退休教授夏昭炎筹资建设,现有图书7000余册,6年多来共借阅了7000余人次。为方便其他村村民看书、借书,高桥书屋这只“母鸡”尝试“下蛋”——把一部分图书运到5里远的界市村创办借阅分点。“下蛋”当天,一下子来了十几个孩子看书、借书。

  “下蛋”成功说明只要选点恰当,就不会让书屋闲置。良好的效果,进一步坚定了高桥书屋继续“下蛋”的信心。湖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邵楠介绍说,按照居民较集中、有热心人管理、能无偿提供场地三个标准,高桥书屋再次悉心打造了两个理想的“下蛋”窝点。一个是陈家场,地处镇集市附近,借阅分点设在82岁的老党员家里;另一个点在杏塘村村支部书记家开的农药门市部里,这里是来往行人的歇脚地,也是几个村民组集聚地。谭家垅村两委干部们从村部尘封多年的农家书屋中精选1280本书,一分为二,分送到两个“窝点”。至此,连同第一个试点的界市书屋,高桥书屋总共下了3个“蛋”。

  接着,“母鸡”高桥书屋与邻村南田村商议,把他们村的书屋也照样“下蛋”到两个分点,统一归高桥书屋管理。两个村的书屋合起来就下了5个“蛋”。这5个“蛋”每年轮流滚动一次,每个书屋5年内每年都能更新一次图书。“这样,图书多了,读者就会增多;图书更新了,读书的人就会更多。”据了解,陈家场借阅分点“下蛋”仅半个月,就借出了300多本图书。从实践来看,书屋“下蛋”,这个法子管用。

  今年3月,中央领导同志对高桥农家书屋延伸服务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并要求进一步总结推广。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党组要求认真研究推广“下蛋”模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刷发行司为了解决农家书屋“闲置”“冬眠”等使用率不高的问题,先后赴湖南、安徽、河北、湖北等省开展调研,召开了系列座谈会,在此基础上印发了《关于深化农家书屋延伸服务的通知》,从创新网点布局、强化队伍建设、提升数字化水平、开展阅读活动等方面深化延伸服务。

  “只要用心做用心管,设施就能充分发挥作用。”总局印刷发行司司长刘晓凯表示,“进一步发挥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效用,不仅在于建好,更在于管好用好。”各级农家书屋建设者始终将此谨记于心。

  完善推荐书目,有效对接群众文化需求

  “在农家书屋建设工作中,最突出的经验和特点,就是完善了以推荐书目指导出书、选书、配书、用书、读书的工作机制。这一机制,是农家书屋建设的基础制度设计之一,是我们在长期实践中积累形成的宝贵工作经验,经受住了广大农民精神文化需求和书屋建设工作的考验。”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周慧琳介绍。

  “书屋配书要对路”是农民群众最大呼声。据调研结果显示,湖南高桥书屋的7000多借阅人次中,成人借阅量不足100人次,仅占借阅量的1.4%,绝大部分借阅来自孩子,但适合少儿的图书与其他图书的配置比例却呈现倒挂。高桥书屋7000余册图书中少儿、文学艺术、教育等类图书只有2200多册。书屋管理员反映,“希望今后政府多配适合孩子的图书。”

  为适应新时期新农村文化建设需要,农家书屋建设进入维护使用、提质增效阶段以来,总局在坚持推荐目录基本制度不动摇基础上,倾力完善和优化了推荐目录制度。

  首先,引导出版单位为农家书屋出好书。“总局召开书目分析会,要求出版单位有针对性地做好选题策划。”总局印刷发行司副巡视员董伊薇向记者介绍,自2015年起,总局每年组织出版单位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农家书屋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出版单位深入挖掘适合农民群众的选题。这对推动出版单位创新思路、更好实现和农民文化需求的有效对接起到了积极作用。“我们曾先后赴河南、陕西、江西等地农家书屋开展实践活动,今年是赴湖北、河北、吉林等省展开调研,出版社同志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农民群众的意见和需求,挖掘适合农家书屋的选题,这已成为提升农家书屋质量的重要推力。”

  其次,充分听取和汲取农家书屋基层管理人员的意见和建议,逐步形成了一支由专家学者、出版发行业代表、宣传媒体代表和基层管理人员代表等有关层次和人员相结合的专业评审队伍。

  第三,调整书目使用比例及结构。把各地在总局推荐目录中的选用比例由建设阶段的70%降到了补充更新阶段的50%,给地方更多自主权。另外,逐步加强少儿类、医卫生活类等农村急需出版物的供给,其中,少儿类图书占比达到33%。

  总局印刷发行司曾先后参与了中办、国办《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及4个配套文件的起草制定工作,参与了全国人大《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制定工作,从宏观政策层面,积极推动了农家书屋出版物的补充更新、加强维护与使用等关键问题的顶层设计。

  “此次推荐工作,以迎接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为工作主线,向农家书屋推荐了一批导向正确、质优价廉、雅俗共赏的最新出版物,重点推荐了一批党的十九大主题出版物。”据总局印刷发行司司长刘晓凯介绍,6月26日,总局下发《关于印发<2017年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的通知》,《推荐目录》共包括1190种图书、150种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422种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物、31种报纸以及148种期刊。《推荐目录》还包括中宣部办公厅和总局办公厅公布的“2017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和“2017年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百种优秀出版物”。

  推进文教互哺,用书香盈润孩子的成长

  书屋润泽教育,教育传承文化。不论是“教育从娃娃抓起”还是“富口袋先富脑袋”,都凸显了文化教育的重要性。结合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现实问题,依托书屋加强对农村儿童的教辅功能成为发挥书屋作用的一条重要途径。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则从建设时期开始,就坚持通过每年开展一项主题活动,带动农家书屋发挥作用。如农家书屋公益海报宣传活动、“我的书屋·我的家”全国农家书屋阅读讲演活动等。6月20日,总局、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2017年暑期开展“我的书屋·我的梦”农村少年儿童阅读实践活动的通知》,这是自2014年以来连续4年依托农家书屋组织开展阅读实践活动。这项活动搭建了农家书屋和中小学学校教育有机结合的阅读服务平台,在促进农村孩子阅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了多方面的肯定。

  最是书香能致远,启蒙要有读书声,各地依托书屋抚育后生的工作正在徐徐展开。

  衢州市江山市大陈村农家书屋管理员汪衍勤退休已近20年,原本可以住在江山城里享清福,5年前却回到故乡大陈村担任起农家书屋管理员和村歌教唱员。大陈村农家书屋不过区区十几平方米,却被汪衍勤装点得书香满满,图书报纸分类编号,井井有条。每到放学时间,孩子们就围坐在书屋里读书、看报、写作业或学唱村歌、做手工等,遇到不懂的问题,他都会耐心解答。担任书屋管理员5年来,汪衍勤已经为大陈村创作、改写了15首歌曲,只要有机会,他就教孩子们唱村歌,传承乡土文化。

  据浙江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梅兴广介绍,浙江省衢州市创造性地将农家书屋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搭建“文教互哺”平台,变农家书屋为农村教育第二课堂、留守儿童管护中心、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既解决了社会各界关注的农村留守儿童课外看管和假期安全问题,又丰富了青少年课外生活,使农家书屋焕发出勃勃生机。

  所谓第二阅读课堂,指农家书屋根据中小学生的课余时间灵活开放,书屋管理员、志愿者根据年龄层次、兴趣爱好等向学生推荐读物,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目前,衢州市柯城区沟溪小学的学生每周在农家书屋课外阅读超过5小时,书屋图书借阅率达70%以上。学生放学后、周末或寒暑假,自愿参加“故事吧”“阅读吧”“手工吧”“小鬼当家吧”“孝行点赞吧”等兴趣活动,书屋管理员、志愿者指导学生开展读后感比赛、讲故事比赛、手工制作、书法练习等活动,解决了留守儿童放学后的“真空”时段及假期管理、辅导问题,受到学生、家长和学校的高度好评。

  衢州的“文教互哺”为农家书屋发挥文化建设作用探索出一条路径。该模式成功出炉,离不开富有文化情怀、乐于奉献的书屋管理员、志愿者。衢州市的经验是从在职或退休教师、学生家长、老党员、大学生、民间非遗传人等群体中挑选有能力、有情怀的爱心人士担任农家书屋管理员、志愿者。

  同时,为满足农民群众多元化的阅读需求,总局积极指导各地探索数字农家书屋建设,用数字化手段丰富农家书屋的服务内容。针对老少边穷地区农家书屋报刊投送不及时、互联网落地成本高的问题,总局自2013年开始,会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积极推动卫星数字农家书屋建设,利用卫星的优势实现有效覆盖。目前全国已有10多个省份建设卫星数字农家书屋3万多家,成为提升农家书屋质量的有效补充。

  扶贫先扶智,农家书屋从注重一般性解决农民致富需求扩大到面向农民发展的全面需要,十几年来给农村送去了大量具有科学性、思想性同时又通俗易懂的优秀出版物。据统计,农民人均图书拥有量从农家书屋实施以前的人均0.13册增长到人均1.25册,增长了近十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文化建设,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正在认真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和《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统筹实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公共服务提质增效工程,用好农家书屋存量资源,精准配置增量资源,立足出版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民阅读习惯培养,不断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选好点是前提,用对人是关键,书对路是基础,强管理是保障。”经过多年深入基层的调研,办好书屋的经验跃然纸面。而均等化、标准化为目标的提质增效成为农家书屋的下一个航标。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