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临沂 省定贫困村变身田园综合体
时间: 来源: 作者:山东省沂南县县委常委、副县长 李梅 字号:【

  临沂是著名的革命老区,革命战争年代被誉为山东“小延安”。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临沂视察时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2017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中央在新形势下对农业农村发展提出了重大政策创新,对于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变革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提供机制创新和融合发展新平台、新模式,使农村变美、助农民增富。沂南县抓住这一难得政策机遇,把田园综合体建设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作为农业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的突破口,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沂南县朱家林村发展概况

  沂南地处沂蒙山区腹地,是诸葛亮故里、红嫂家乡,也是沂蒙精神和红嫂精神的主要发源地。沂南是农业大县,近年来积极发展粮食生产,扎实做好特色产业扶贫,主动推进全域旅游,曾被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等称号。

  朱家林村位于岸堤镇北侧,三面环山,是省定贫困村,2016年有村民130户352人,其中贫困人口31户65人。原来以花生、玉米等传统农作物种植为主,2015年村集体收入不足2万元。2015年底,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古村落文化优势,在返乡创业青年带动下,朱家林引入旅游开发公司,以“三生三美,共建共享”为理念开展规划建设,被列为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和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

  田园综合体以农业生产为基础,以农民参与受益为核心,是培育发展新动能、实现乡村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沂南县以朱家林村为基础,吸纳周围村落,将生产、生活、生态融为一体,建设28.7平方公里的朱家林田园综合体,核心区3.33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的23个村民组,总人口1.6万人,努力打造优质农产品供给基地、休闲旅游示范基地和青年返乡创业基地。目前,沂南统筹投入财政资金5000多万元,建设集创意农业、乡村旅游、田园社区于一体的实验示范区。

  规划先行,民生为本

  朱家林具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农耕传统,这里四季分明、物种丰富,道路交通较好,具有典型的沂蒙山区特色民居民俗,乡村旅游发展较快。据了解,朱家林发展创意农业和休闲旅游主要有6方面优势:一是具有独特的自然禀赋,山水相依、物产丰富。二是基础设施条件好,前期投资5000万元进行综合开发,路网、水网、林网和其他农业设施基本配套。三是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已有10多家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落户,多种业态汇集。四是乡村创客基地特色鲜明,吸引了一批青年返乡创业,有较强的网络影响力,获评“第二批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五是运行管理机制顺畅高效,政府、市场和村民职责边界较为清晰,利益分配机制规范合理。六是示范作用得到发挥,初步形成了乡村旅游和创意农业发展带动功能。

  朱家林按照“创新、三美、共享”的发展理念,遵循“保护生态、培植产业、共建共享”的原则,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创客为主体,致力于建设“创意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的综合区。田园综合体规划面积4.3万亩(其中耕地1.6万亩),核心区约5000亩,总人口16000人,带动农民合作社12家。规划定位以沂南特色农业为基础,把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率为方向目标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一是打造优质特色农产品供给基地,到2019年,新增入园农业主体15家,“三品一标”认证品牌5个,特色农产品加工增值率超过100%,品牌营销增值率年均增长30%以上;二是打造青年返乡创业基地,到2019年,吸引百位创意人才和创客入园;三是打造休闲旅游目的地,到2019年,主题民宿、创意园和体验区运营项目达到30个以上,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5亿元,实现“村庄美、产业兴、农民富、环境优”。

  按照“创新、三美、共享”的理念,综合体规划了“二带、二园、三区”七个功能区,包括珍珠油杏经济带、有机小米经济带,创意农业园、农事体验园,田园社区、乡建培训区和电商物流区,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为再造绿水青山彰显生态效益,保障各方利益实现经济效益,整个园区重点建设“六个体系”:一是配套完善的生产体系。加强小流域治理和生态保护,完善道路交通、水利、电信和公共服务等配套设施,打造高效生产平台。二是“三产融合”的产业体系。保留特色种植结构和传统生产方式,培育壮大创意农业、电商物流、康养度假等新业态,打造“三产融合”发展平台。三是多元参与的经营体系。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的园区经营平台。四是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实施生态林涵养保护区、缓坡丘陵坡耕地利用区、坡麓高效农业利用区和生态新城建设区建设,落实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打造可持续发展平台。五是高效完备的服务体系。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配套服务,利用乡建学院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推出“富民发展贷”和“惠农贷”等普惠性金融产品,成立创投基金支持返乡青年创客创业等,打造全程服务平台。六是高效顺畅地运行体系。政府负责园区规划,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园区管委会负责日常管理、公共设施维护和入园服务;建立起农民通过务工、土地流转、集体收益分红等多种途径获得收益的运行机制。沂南县将做好田园综合体的建设宣传和引导,通过三权分置将农民资产或集体资源进行整合,让农民参与建设获得劳务收入,确保长久受益。下一步,将运用科技创新和金融资本,努力打造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示范基地和美丽乡村建设供应商。

  特色发展,活力十足

  田园综合体的突出特征是农业,以农业为基础,以农民为参与主体;核心是农民,农民和合作社是参与建设和受益的主体。朱家林村建设发展特色体现在:

  坚持“三生三美”,激活资源价值。朱家林的建设初衷注重乡村环境改善,改善百姓的生产生活居住条件。把发展创意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产业定位,实施“生态优先、产业融合、服务提升、乡村重构”的发展战略,以整合传统村落、现代乡村两种空间体系为纽带,以院落、园区为核心载体,营建生态空间、优化生产空间、重构乡村秩序。规划上统筹各种要素,以建筑、街巷、田野、山水为基本构成。

  坚持“共建共享”,实现多方参与受益。当地老百姓积极参加到农产加工、手工制作、民宿改造等工作,通过劳务合作社安排就业。2016年,全村有劳动能力的61名村民实现就业,人均月增收2000元。2017年初有45人参与朴门创意农场农业劳动,几十人参加建筑施工,日均增收70~200元。

  坚持“顺势而为”,挖掘乡村文化价值。研发手工艺品,举办“针尖上的沂蒙”“指尖上的沂蒙”等传统民俗手工艺品展示。2016年以来,先后与临沂文创平台互动,举办沂河音乐文创市集、首届年货文创大集、首届返乡青年相亲大会。打造网络商城,将创意产品进行远程销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发个性化、品质化的高端休闲产品。设计精品民宿、创意田园客厅、亲子农场牧场等产品,朱家林精品民宿接待2000多人次入住。

  吸引“青年返乡”,注入发展新生动力。坚持“开放”发展理念,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平台,奖励创客创新。政府配套建设创客中心、工作室等创业基地,吸引优秀青年返乡、城市人才下乡,采取免房租、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等运作模式,鼓励创客创业,为乡村建设注入新生动力。同时,推进社区治理机制,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目前已吸引山东燕筑、北京观筑、朴门农业、天河中草药基地等落户,朱家林青年创客中心获评“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

  坚持“精准脱贫”,发挥产业带动优势。朱家林村2016年贫困人口31户65人。在扶贫工作中,根据贫困户的能力、意愿、特长选择脱贫路径,把村集体和村民利益与开发企业有效对接、共享成果。对有劳动能力的村民,优先安排岗位,掌握脱贫手艺,参与餐饮、住宿、布鞋、草编等致富项目,公司对产品收购。对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房屋、土地租赁、村集体分红获取稳定收益,人均增收1500余元。

  朱家林的发展探索还刚刚起步,田园综合体的规划建设,将突出以下建设理念:突出“为农”,坚持广泛受益。以保护耕地为前提,提升综合生产能力,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使农民全程参与田园综合体建设过程,带动农民从“三产融合”和“三生统筹”中受益。突出“融合”,坚持产业引领。田园综合体是各种资源要素的融合,核心是一二三产业融合。通过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带动资源聚合、功能整合,使城与乡、农与工、生产生活生态在田园综合体中相得益彰。突出“生态”,坚持宜居宜业。生态是田园综合体的根本立足点。保持田园风光,保护好青山绿水。建设循环农业模式,使田园综合体成为按自然规律运行的绿色发展模式,成为宜居宜业的生态家园。突出“创新”,坚持特色创意。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立足实际,在政策扶持、资金投入、土地保障、管理机制上探索创新举措,鼓励创意农业、特色农业,积极发展新业态新模式。突出“持续”,坚持可持续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更好满足城乡居民需要,健全运行体系,激发发展活力,在各建设主体各有侧重、各取所需的基础上,为农业农村农民探索出一套可推广、可复制、可持续的全新生产生活方式。

  今年7月4日,沂南朱家林田园综合体在全省14个参与项目中以第一名的成绩,成为山东省唯一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未来三年每年将获得中央财政资金5000万元、省财政配套资金1800万元,共计2.04亿元省以上财政资金支持。沂南将努力把朱家林打造成为美丽乡村的示范样板,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为带动农民增收作出贡献。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